居家不出門,
人們有好多有關“吃飯”問題。
運動少,仍然一天三頓飯,
體重瘋長,胃腸也不舒服。
能不能少吃一頓?
會不會缺乏營養、影響健康呢?
在此小編給大家科普下
少吃一頓飯,行嗎
問
宅家活動少,少吃一頓飯,行嗎?
“只要合理、科學控制飲食和熱量的攝入,非但不會影響營養,反而有益健康。”楊叔禹主任醫師深入淺出地進行了詳盡解答。
最近,權威學術期刊《新英格蘭醫學雜志》發表了荟集數百項基礎研究和數十項臨床試驗的綜述報告,研究表明:包括間歇性斷食(輕斷食)等在內的減少食物供應,限制熱量攝入,可以減少氧自由基生成,抑制炎症,提高抗應激能力;可以通過減輕體重,改善胰島素抵抗,逆轉糖尿病前期;可以改善血脂異常、高血壓等;還有一項研究表明,限制老年人的熱量攝入,能有效改善語言記憶等認知功能。
總之,研究證實,科學合理控制熱量或飲食的攝入對健康有益。特別是對肥胖、或體重超重、2型糖尿病、代謝綜合征等人群。
問
由一天三頓改爲一天兩頓,要注意哪些?
需要注意的是:嘗試一天兩頓飯,應該在醫生指導下進行。因爲有些人是不合理改變餐次的,如工作量大的上班族;初次嘗試,不能操之過急;要注意營養合理搭配;避免體重下降過快過多等問題出現。
那麽問題來了
一天兩頓飯 怎麽吃?
1
問:我希望嘗試改爲一天吃兩頓飯,應該怎麽吃呢?
答:楊叔禹醫生的建議是:“早飯吃的好,晚飯吃的早,中午吃的少”。
2
問:怎樣才算是好的早飯?
答:一份優質的早餐,應該包含澱粉、蛋白質、蔬果、堅果。
【澱粉】指富含碳水化合物的主食。如饅頭、面包、粥等,最好有燕麥、紅豆、地瓜等雜糧和薯類。
【蛋白質】指奶、蛋、豆漿等食物。不僅提供充足營養,還可延緩胃排空,讓早餐更抗餓。
【蔬果】膳食纖維豐富,血糖指數低,是低熱量的健康食品。如涼拌蔬果沙拉就是簡單易行的方法。
【堅果】富含優質油脂和多種礦物質。每天只需20克,大約手心1小把的松子、杏仁或核桃等堅果,就達到了每日推薦攝入量。
3
問:爲什麽晚飯要早吃?
答:研究表明,晚餐與次日(第二天)早餐的間隔時間在15-16個小時,更有益健康。具體應根據自身情況適當調整,我們認爲間隔在12-14小時內都可以接受。因此,有條件時,建議晚飯進食時間可以控制在15:00-18:00之間。
晚餐建議吃清淡容易消化的食物,比如粥、粗糧。我們建議遵循“白黃綠”的平衡膳食原則。“白”指白肉,比如魚蝦類、去皮雞鴨肉;“黃”指五谷雜糧;“綠”指新鮮蔬菜。其中蛋白質和脂肪要適量攝入。
4
問:我不吃午餐了,行嗎?
答:因人而異。上班族、勞動強度大的人、使用胰島素或降糖藥的糖尿病患者等,應該適時進餐,但可根據情況減少。
午餐,可以視爲早晚兩頓正餐之外的“點心”。所以,應簡單、少量,不宜熱量太高。可采取“低碳飲食”模式。
哪些食物富含相關營養呢?
營養類別
對應食物
澱粉(碳水化合物)
雜糧(荞麥、燕麥、黑米、糙米、玉米、小麥等)、雜豆類(綠豆、紅豆、豌豆等)和塊莖類(土豆、甘薯、山藥、南瓜、地瓜等)以及相應的制品(如雜糧面粉、粗糧饅頭等)
蛋白質
瘦肉、白肉(魚蝦類、去皮家禽),蛋類,奶類(尤以脫脂奶爲最好),大豆類或豆制品(如豆腐、豆幹、豆漿等)等
蔬菜
以含綠葉菜爲主(如空心菜、芹菜、甘藍菜等);以及菌菇類(如香菇、木耳、紫菜等)
水果
山楂、櫻桃、番石榴、蘋果、藍莓、西紅柿、杏桃、李子、橙子、草莓等低糖水果
一天吃兩頓飯,到底好不好?
那麽我們要了解它的曆史
兩頓飯的前世今生
問:我們的祖先們一天吃幾頓?
答:一天兩頓,是中華民族的傳統食制和存續悠久的慣例。在殷商甲骨文中就有“大食”和“小食”的記載。
“大食”指早餐,也叫朝食,是正餐。一般在上午七點至九點之間。
“小食”指晚餐,量少,是輔餐。一般在下午三點至五點之間。
問:祖先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難道中午不吃飯嗎?
答:中午只吃幹糧,一般是冷餐。"饋”、“饷”的本義,就是中午送到田間的食物。由此可見,我們的祖先們是一天兩頓正餐。如果全日勞作,中午則有簡餐、幹糧、點心作爲非正餐的補充。
一天兩頓,是漢代及漢以前的普遍食制。從《史記》可以看到:漢初,漢文帝的兄弟劉長謀反獲罪,被處罰“一天只能吃兩頓飯”。實質就是貶爲平民的意思。因爲那時候皇帝、公侯是可以一天吃三頓或四頓,老百姓日常只是一天兩頓。傳說劉邦與項羽爭戰,劉邦爲了鼓舞士氣,喊出破例“吃三頓飯”的口號。可見,當時軍隊也是一天兩頓飯。
問:我們從什麽時候開始一天吃三頓飯的呢?現在還有人一天吃兩頓飯的嗎?
答:我國從唐代開始,三餐制才逐漸出現;宋、元時代,三餐制與兩餐制並存;明、清以後,三餐制則逐漸成爲主流食制。
現在,我們已經習慣了一日三餐,這主要是爲了適應生産與社會活動。但是,我國曆史上下數千年,幅員廣袤幾萬裏,地域不同,生産水平、勞動方式、生態環境的差異,食制不可能完全整齊劃一。即使是現在,某些地區,某些人群,如在農閑或假期,有些老年人,或勞作不重的人群,仍然沿襲一天兩餐的習慣。
問:西方人的祖先們一天吃幾頓飯?
答:古羅馬人認爲,每天進食多于一餐是不健康。因此他們每天只吃一頓正餐,通常在16:00點左右。盡管在早上和中午也吃東西,但只是清淡和快捷的簡餐。
後來,受修道院的規則影響,人們習慣早餐(breakfast),這個詞的意思是“打斷一夜齋戒(break the night’s fast)”,指出這是開戒後的第一頓飯。同時,在工業革命到來後,早餐作爲上班前的餐食,變得很重要。在廣泛使用人造光(如電燈)之後,晚餐才得以逐漸普及。
問:祖先們數千年的餐次習慣,對我們的遺傳基因會有影響嗎?
答:肯定會遺存下痕迹。餐次雖然會受到生産方式、社會形態、文化習俗等的影響。但幾千年或更漫長的時間,飲食習慣必然在我們的遺傳基因上留下烙印。如今隨著勞動強度的降低、交通、通訊工具的便利,人們體力消耗反而日益在減少。同時,食物更加豐富,熱量的攝入在增加。這種“入多出少”的狀態,已成爲引發很多慢性疾病的一大誘因。
科學控制熱量攝入,適當減少餐次,合理搭配膳食結構,對健康有益。
現在,一起來看看
哪些人適合嘗試
一天吃兩頓飯吧
你適合一天吃兩頓飯嗎?
問
是不是所有人都適合一天兩頓飯呢?
答
不是。因爲我們目前普遍實行八小時工作制;有些人工作又比較繁重;年輕人又正處于發育期…等等情況,如果普遍要求都“回歸傳統,返璞歸真”,恐怕難以做到,也並無必要。
問
哪些人適合一天兩頓飯呢?
答
以慢性病和高危人群爲主,具體如下:
平素營養過剩的人群,例如肥胖或超重,高血脂,高尿酸,脂肪肝及代謝綜合征等。
糖尿病高危人群;糖尿病前期、初發2型糖尿病或輕型糖尿病;不需要,或尚未使用胰島素、口服降糖藥物治療的2型糖尿病患者。
需要注意的是:初次從一天三頓飯改爲兩頓飯,應當在醫生指導下進行嘗試。
問
哪些人不適合嘗試一天兩頓飯呢?
答
正在使用胰島素降糖的糖友們要慎用;
容易發生低血糖、低血壓,嚴重貧血、惡性腫瘤等體質虛弱,營養不良的人群。
有胃潰瘍和膽囊疾病史的人群,也應當謹慎。
需要強調的是:應充分考慮餐次與工作、生活之間的協調性、方便性,尤其是營養能量的基本保證。不可盲目追求體重過快減輕。
既然這樣
已經習慣了一天三頓飯的你,
少吃一頓飯,
真的准備好了嗎?
以下這些問題你都可能會遇到哦
少吃一頓飯 你准備好了嗎?
問:一天三頓飯改爲一天兩頓飯,那午餐怎麽辦?需要過渡嗎?
答:我們建議午餐少吃或不吃。比如上班族人群,可以減少午餐中主食的攝入量。而體重超重或肥胖人群,建議不吃主食。一定要有過渡期!我們建議應當在醫生的指導下,采取循序漸進的方式,逐漸減少午餐的飯量,讓身體有個適應的過程,不可直接改爲一天兩頓飯!
問:嘗試一天兩頓飯,初期會有哪些不舒服呢?
答:在嘗試的初期,會有饑餓感等不適。可准備點心、水果作爲補充。如果出現了心慌手抖、冒冷汗、頭暈等現象發生,要及時監測血糖,以免低血糖發生。
兩餐的時間一定要固定,形成新的、有規律的習慣,有利于減輕饑餓感等不適。
問:“上班族”可以嘗試一天兩頓飯嗎?
答:建議“上班族”在周末(周六、周日)及休息日、節假日試行一天兩頓飯。而在工作日,或體力勞作、運動較多時,可以在中午加一點簡餐、點心,作爲間食。也就是“2+1”方案:早晚兩餐正餐+中午簡餐補充。
問:一天兩頓飯,能快速減輕體重嗎?
答:不要追求快速減輕體重!減輕體重應該是一個有計劃的、漸進的過程。一味的追求過快減輕體重,不利于血糖、血壓的控制!
大多數臨床試驗報告表明,少吃一頓會有減肥作用。但受生活條件、飲食習慣、評估方法等影響,研究結果有較大偏倚。
開始嘗試一天兩頓飯的時候,不建議配合劇烈運動,這樣有可能導致體重下降過快過多,容易引起血糖、血壓的波動,應該在身體適應之後再逐漸增加運動量。
這些問題,你都明白了嗎?
“一天兩頓飯”
很多糖尿病患者非常感興趣!
紛紛詢問,
你們要的答案在此
糖友們怎麽嘗試一天兩頓飯?
1
問:我患糖尿病10多年了,能不能嘗試一天兩頓飯啊?
答:應先對健康情況進行評估,我們建議以輕型糖尿病、糖尿病初期、糖尿病前期或高危人群、體重超重或肥胖等人群爲主嘗試。
如果平素血糖控制平穩,則可以嘗試,但應在醫師指導下密切監測血糖變化。
2
問:一天兩頓飯,會不會引起血糖波動很大啊?
答:這正是我們所擔心的!要保證每天飲食和總熱量的攝入合理並且穩定,血糖就不會波動太大。所以,雖然改變了餐次,但應該注意攝入的總量不變。
注意適當調整碳水化合物的比例,合理增加蛋白質及優質脂肪的攝入,有助于調控血糖。一定要密切監測血糖,以便及時調整。
3
問:我現在使用胰島素治療,能不能改爲一天兩頓飯啊?
答:不建議嘗試!因爲胰島素調控血糖具有個性化、精確性的特點,每個人的胰島素降糖方案不一,若擅自貿然改成一天兩頓飯,極易引起血糖的波動。
4
問:正在使用口服降糖藥治療,可以改爲一天兩頓飯嗎?
答:應當慎重!對于正在服用具有低血糖風險降糖藥的糖友,一般不建議一天兩頓飯的嘗試,容易出現低血糖風險。
5
問:嘗試改爲一天兩頓飯,我們要注意什麽?
答:首先,嘗試改變飲食習慣,一定要征得醫生的同意和指導;
其次,嘗試時一定要通過循序漸進,逐步過渡的方式進行;
然後,應注意逐步增加運動量,以使身體逐漸適應餐次改變帶來的熱量分配;
最後,還是要再次提醒:密切關注是否有心慌、手抖、出冷汗,警惕低血糖出現。
最後,我們來學習下
古人是怎麽教大家吃飯的
“食不語”——孔子教我們吃飯
一次,我請教南普陀寺則悟方丈:出家人在過堂吃齋飯時,爲什麽靜悄悄的,不出聲音?則悟方丈解釋說:進食也應當“正念”。不說話,心無旁骛,專注于進食,以歡喜心去深入體察食物進入身體的全過程。這裏還有珍惜食物的意思:“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佛觀一粒米,大如須彌山”。
則悟方丈對于“進食”的一番話,不禁讓我想起《論語·乡党》中“食不语,寝不言”的教诲。
無論孔夫子的教導也好,佛學戒律也好,都在強調對食物和進食應該專心致志,抱有敬畏的態度。
其實,“食不語”是很有科學道理的,進食時心境安靜、精神專注、心情喜悅,對胃腸,對消化,對心與身,都大有益處。食物的消化是一個複雜的生理過程,食物在口腔中能刺激中樞神經系統,調控胃腸分泌多種消化酶。如果一邊說話,一邊吃飯,就會影響大腦中樞功能,可能引起消化吸收的紊亂。所以,從醫學和生理學的道理上講,人在進食時,是專注,還是分神;是喜悅,還是心事重重,消化吸收的質量和營養的利用是不一樣的。
專心進食,放慢節奏,增加咀嚼次數,既可以有助于消化吸收,又可以提高飽腹感,有利于減輕體重。
反觀當下的我們,常常把午餐變成“討論會”、把晚餐變成“洽談會”……邊吃邊聊,口中還咀嚼著食物,卻又滔滔不絕的侃侃而談。我們常常爲了節省那點兒時間,一邊吃飯,一邊看書、看電腦、看電視、看手機……雖然在進食,在吃飯,但心思卻並沒有放在食物上。腦袋在想著事情,而口腔、胃只是在機械的運動著罷了。可以說這是一心二用,心與身分離了,軀體與意識、精神沒有合一。
當然,我們不可能刻板地做到不分時間,不分環境,千篇一律去遵守“食不語”,專心吃飯不講話。但是,我們卻不可不知:如果條件允許,吃飯時,就專心吃飯、靜心進食、敬惜食物。待吃完飯了,再去專心做事、再去專注學習也不遲!
前段時間,浙江有一所小學校,提倡學生在吃午飯時不說話,安靜吃飯。飯堂一片寂靜,學生們在靜靜取食、吃飯,秩序井然,一改往日的喧嘩與熱鬧。然而對此,也有不同聲音:吃飯時不許學生說笑,是在壓抑兒童的天性。殊不知,該玩的時候就要讓孩子痛快地玩,該安靜時就應該安靜。這才是合乎天性!
吃飯不是小事
關乎我們的健康和免疫力
這些知識點快get起來
綜合來源:楊叔禹中醫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