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難之役
公元1399年,朱棣誘騙張昺、謝貴二人到王府,把二人殺害。朱棣的護衛指揮張玉、朱能等率兵連夜攻下九門,完全控制了北平城。
此時,朱允炆的更官制和削蕃給了朱棣造反的借口,朱棣引用祖訓,以“清君側”、誅“奸臣”齊泰和黃子澄爲名,發動了靖難之役。
在靖難之役中,燕軍和朝廷軍打了大大小小上百場的戰役,有輸有贏,燕軍在戰場上並沒有占有絕對的優勢,朱棣還多次險些喪命,幸好次子朱高煦相救。
公元1402年,朱棣和朝廷軍在宿州交戰,朱棣失利,將士們想返回北平。朱棣的皇帝夢將要破滅,幸好大將朱能鼓勵諸將說:“諸君勉矣!漢高十戰而九不勝,卒有天下,豈可有退心!”這樣一來,朱棣才算穩住了軍心。
此時,朱允炆聽信左右之言,認爲“燕軍將要北歸,京師不可無良將”,于是命令徐輝祖軍隊撤回。本來應該加強進攻,一舉打敗朱棣,徐輝祖的撤回留給了朱棣反撲的機會。
果然,朱棣抓住時機,發動反攻,在靈璧大敗朝廷軍,朝廷軍精銳損失慘重。
由此,燕軍士氣大振,一路高歌猛進,下揚州,自瓜州渡江進攻京師。六月,谷王朱橞和李景隆開城門投降,宣布了朱允炆時代結束,朱棣成爲了大明王朝的第三位皇帝。
朱棣以藩王身份、憑借武力奪取國家政權,這在中國傳統王朝中是少有的一例。朱棣能夠取得成功,可見他的雄才大略和軍事能力之高。可是,就是這麽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卻在一件事上面猶豫不決,遲遲沒有作出決定。
立何人爲太子?
朱棣即位後,很多政策都隨即展開,可有一件很重要的事卻遲遲沒有作出決定,那就是讓誰來繼承他的皇位——立太子。
這是一件很讓人奇怪的事情,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立太子是國家的頭等大事,那時候叫“立國本”。比如,朱元璋在建立明朝後,馬上立朱標爲太子,確定國家的政治方向,培養太子的能力和勢力。
可朱棣並沒有這樣做,將近兩年的時間沒有立太子。朱棣爲什麽遲遲沒有立太子?心裏在猶豫什麽,或者顧慮什麽嗎?
據史書記載,朱棣有三個兒子,分別是大兒子朱高熾、次子朱高煦、三兒子朱高燧。朱棣的這三個兒子也各有特點,朱高熾的性格像朱標,喜愛安靜,但身體肥胖、不善騎射。次子朱高煦善于騎射,高大魁梧,身上“若有龍鱗數片”,朱棣覺得朱高煦最像年輕的自己。三兒子朱高燧是個精明之人,很討朱棣喜歡。
在這三個兒子中,朱棣最喜歡朱高燧,最器重朱高煦,最不喜歡就是朱高熾。這樣一來,立太子就會出現了問題,朱棣欲立朱高煦爲太子,可是又不能忽視朱高熾的存在,這也是朱棣猶豫不決的原因。
朱棣:立朱高煦爲太子,代價太大
永樂二年,經過了兩年的深思熟慮、權衡利弊後,朱棣宣布要立身體肥胖、行動不便的大兒子朱高熾爲太子,而放棄了立戰功赫赫的漢王朱高煦。這又是爲什麽?
靖難之役中,朱高煦表現英勇、總是沖鋒在前線,朱棣也很喜歡這個兒子。在白溝河之戰中,朱棣戰敗,倉皇逃走,朝廷軍緊追不舍。眼看朱棣就要性命不保,朱高煦帶領的騎兵突然前來支援,朱棣得以活命。
在戰場上,朱高煦多次救了朱棣性命。朱棣看著身材魁梧的朱高煦,一時高興,就說了句:“勉之,世子多疾”。這樣一來,朱棣似乎是許諾打下天下後,要立朱高煦爲太子,而不立朱高熾。
可是,最後還是沒有立朱高煦,因爲朱高熾的功勞也不小。在駐守北平時,以一萬老弱病殘之兵抵擋住李景隆的五十萬朝廷軍,保住了朱棣的“老巢”。其次,朱高熾身份的身份更“合法”,支持的人更多。這些都是朱高煦無法相提並論的,立朱高熾不立朱高煦是意料之中,也是意料之外。
洪武二十八年,朱元璋立朱高熾爲燕世子,朱高熾就成爲了朱棣位置最合適、最合法的繼承者。這樣一來,只要朱高熾還活著,就輪不到朱高煦來繼承皇位。
那麽,假如朱棣動用皇權來修改規則、鎮壓那些反對者,堅持立朱高煦爲太子,會有什麽樣的結果?立朱高煦爲太子,也就意味著朱棣把嫡長子繼承制給廢了,把傳統的立老大慣例給廢掉了。
可是,嫡長子繼承制是一個國家和社會穩定的根本,是保障社會穩定的基礎。假如朱棣把這個制度打破了,那麽就意味著以後誰都可以當太子,只要他是皇子身份。那時,天下將會是兵荒馬亂,手足相殘的戲碼會天天上演,每個人都在爲自己的利益作鬥爭,而且“出師有名”。
其次,立朱高煦,也就意味著朱棣把朱元璋辛辛苦苦建立起來的禮法給廢掉了,這不僅會影響天下百姓的日常生活,也會降低朱棣的權威。朱棣在發動靖難之役時引用了祖訓,現在卻違背了祖訓,天下之人會怎麽看?
當時的朝廷內外關于立太子一事分成兩派,一派是主張立朱高熾,一派是主張立朱高煦。主張立朱高煦的是以淇國公丘福爲代表的武將集團,支持朱高煦的大多數是跟著他一起出生入死打戰的武將。
可是,朱高熾的支持者就不一樣了,不但有武將,還有文臣,而且是絕大多數的文臣都支持立朱高熾爲太子,比如金忠、黃淮、解缙、尹昌隆等等
“馬上打天下,而不能馬上治天下”,國家的正常運行還是需要文臣的協助。朱棣要是立朱高煦爲太子,朱高煦善武,君臣關系會不會和諧就成了一個未知數。而且,此時立朱高煦,會有一定幾率和金忠、黃淮這一群的大臣鬧翻,那時候就很難處理。
當時,朱棣皇位的合法性是一直受到質疑的,爲此他進行了“瓜蔓抄”式的嚴刑峻法,處理那些反對他即位的大臣。同時,朱棣還大量肆殺建文時期的大臣。如果再處理支持朱高熾這批大臣,殺個精光,那明朝將會面臨“無人可用”的境地,沒有幹練的文臣來協助管理國家。
這樣一來,立朱高熾爲太子的代價就小了很多,只要提高朱高煦的地位和身份,從中高政治平衡,事情就迎刃而解。而且,朱高熾是個文人皇帝,君臣關系必定是和諧的,有利于明朝的發展。
朱棣立朱高煦爲太子的代價是很大,但是在封建時期,皇權是至高無上的,也就意味著皇帝可以主宰一切,完全可以動用皇權來解決這些問題,堅持立朱高煦爲太子。可是,朱棣並沒有這樣做,除了不想付出那麽慘重的代價外,他也有一點私心。
朱棣的私心
朱棣不喜歡大兒子朱高熾,這是天下皆知的。但是,朱高熾有一個兒子很討朱棣喜歡,那就是朱瞻基。
朱瞻基也就是後來的明宣宗。
永樂七年,從幸北京,令觀農具及田家衣食,作《務本訓》授之。八年,成祖征沙漠,命留守北京。
九年十一月,立爲皇太孫,始冠。自是,巡幸征討皆從。嘗命學士胡廣等即軍中爲太孫講論經史。每語仁宗曰:“此他日太平天子也。”仁宗即位,立爲皇太子。
朱棣是非常喜歡朱瞻基的,早早就把他立爲皇太孫。當時,朱棣無論是進行北征,還是前往北京巡視,都帶著朱瞻基,讓提前熟悉國家政務。
朱棣不喜歡朱高熾,也從來不培養他才幹。但是,朱棣對朱瞻基卻很上心,花了大量的心思來培養朱瞻基。
朱瞻基也不負所望,在政治和軍事上都表現得不俗,而且才能很高。這樣一來,朱棣就更加喜歡這個孫子,想把皇位傳給朱瞻基。可是,不立朱高熾就無法傳位給朱瞻基。
朱瞻基無法繼承皇位,這一點是朱棣無法接受的。就算朱棣再怎麽寵愛朱高煦,也接受不了,因爲他更喜歡這個孫子朱瞻基。
結語
永樂二年,朱棣還在對太子的事情猶豫不決,支持朱高熾的文臣已經開始行動。解缙等人開始制造輿論,當時朱棣曾命群臣題《虎彪圖》,畫中是一只大老虎與幾只小老虎相互打鬧的場面。
解缙提筆寫道:“虎爲百獸尊, 誰敢觸其怒?惟有父子情,一步一回顧。”朱棣被深深地打動了,于是將朱高熾召回北京。
關于立太子一事,最終在解缙的一句“好聖孫”中落下了帷幕,朱棣在永樂二年立朱高熾爲太子。立朱高熾爲太子,是朱棣經過深思熟慮後,選擇了代價最小的方法,有利于大明王朝的發展。同時,也有著朱棣的私心,傳位給朱瞻基。
【end】
文:小皮
參考文獻:《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