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疫情期間,各地學校紛紛以網課形式,開展教學活動。
很多家庭,氛圍由此變得微妙起來,不時引發“雞飛狗跳”。
有網友表示,樓上媽媽打罵孩子,催著起床上網課,幾乎每天都是一場大戰。
“唉,家庭和睦一點多好呢!”被鄰居打罵聲驚醒的網友,無奈感歎道。
教育的道路千萬條,很多家長還是會憑借本能,用最原始粗暴的方式:
以教育之名,發泄自己的不良情緒。
2018年1月31日,南昌地鐵上,一名母親暴揍兒子。
原來,這位年輕媽媽婚姻不幸,與丈夫長期分居,撫養孩子,全憑一己之力。
而她的月收入僅九百元,生活艱難。
這一天,她想去親戚家借錢,用來置辦年貨。在路上,兒子把地鐵票弄丟了。
因爲這五元錢,衆目睽睽之下,小男孩被媽媽一通打罵。
誠然,成年人有成年人的不易和重負,但這依然不能成爲打罵孩子的借口。
現實生活中,無論家庭富有,抑或貧窮,家長們普遍都會打罵孩子,來解決眼下問題。
因爲,這個方法實在是立竿見影,淘氣的孩子被打罵時,通常會有以下情形:
拿爸媽的話,當耳旁風的孩子,瞬間慫了,讓幹什麽,乖乖照做;
拌嘴的姐倆兒立刻收聲,聒噪吵鬧聲消失,家裏恢複安靜。
只是,家庭氛圍,冷到結冰!
事後,雖然看到打罵效果良好,很多家長依然會懊悔,並陷入自責:
當初不該打罵孩子,應該控制住自己的情緒… …
正如這位媽媽所言:
棍棒教育似乎有點效果。
刷牙、洗臉明顯比之前自覺了,畫畫寫字也比之前質量高。
但我真的不想再打罵他了,真的要好好學習一下育兒知識。
可是,等到下一次,你真的能夠控制自己嗎?
2
孩子任性淘氣,家長應當心平氣和地給予引導。
這個道理,在歲月靜好、風平浪靜之際,人人都懂。
爲什麽在關鍵時刻,大部分家長還是會忍不住發火,拎起孩子又打又罵呢?
原因主要有兩點:
首先,打罵教育,傳承自原生家庭教育習慣。
中國有句俗語,棍棒底下出孝子。
對于那些教育知識匮乏的家長,這句話,幾乎是他們全部教育理念的濃縮。
“小時候,你爸爸打過你嗎?”
在訪談節目《魯豫有約》裏,主持人經常向來訪嘉賓,抛出這個問題。
相似的提問,出奇一致的答案,區別大概只在于——慘烈程度了。
演員王剛說:“(挨打)頻率不同,疏密度也不均勻。黃金時期,一天一頓。”
父親的巴掌,通常落在嘴巴或屁股上,他的鼻子經常流血。
當年,那個倔強的少年,總是一把將鼻血擦掉,擡手塗抹在白牆上。
有時候,父母的同事們來訪做客,他們都疑惑不解,紛紛問道:“老王,你家裏鬧臭蟲啊?”
鋼琴家郎朗也表示,父親曾經沖自己扔皮鞋,還好沒有擊中,那個皮鞋飛到牆上,砸出一個黑腳印兒。
即便到了美國,父親也撂下狠話,不好好練琴,照揍不誤,美國警察也阻攔不了。
40後王剛,80後郎朗,相隔四十年光陰,教育理念卻沒有實質的進步,皆在家長的棍棒之下,成長成人。
就這樣,一代又一代孩子,在父母的棍棒、雞毛撣子下長大,又接過長輩的戒尺,勒令下一代伸出手掌。
其次,社會生活壓力大,家長自我情緒管理能力差。
多數父母,時不時地,都會産生打孩子的沖動。
與其說,這種感覺是孩子的行爲所致,倒不如說,是來自我們自身的疲憊、壓力、焦慮或不快。
美國心理學家蘇珊·福沃德,如是说。
有人說,痛苦才是旅程,幸福只是驿站。的確,沒有誰的人生是容易的。
近年來,經濟發展增速放緩,很多行業面臨轉型升級的挑戰,家長們背負生活的壓力,負重前行。
此外,在婚姻生活中,“喪偶式育兒”依舊屢見不鮮,媽媽們早已無力吐槽。
社會生活壓力山大,潛移默化中讓人變得敏感、易怒,情緒管理能力直降爲零。
3
實際上,這種情緒發泄式的教育方式,對孩子的成長而言,有害無益!
打罵孩子,可致其在成年後出現健康問題。
英國普利茅斯大學的研究發現:
在孩子小的時候,打罵孩子——哪怕是比較輕微的打罵,會增加他們日後患癌症、心髒病、哮喘的幾率。
研究者認爲,這可能是因爲,打罵孩子,會讓孩子感到壓力,繼而引發生理變化,最後導致嚴重的健康問題。
除了影響身體的健康,打罵孩子,還會對其性格産生不良影響。
教育專家尹建莉認爲:
暴力教育能讓孩子變得順從,不會讓孩子變得聰明和懂事;
能讓他們變得聽話,不會讓他們變得自覺和上進。
惡語傷人六月寒,父母在暴怒之下的責罵,不會在事後煙消雲散。
它們從耳朵進去,留在記憶裏,甚至銘刻在孩子的心靈,像一道劃痕傷口。
有時候,甚至讓他們懷疑自己是否被愛。很多孩子在成年後,談及這個話題時,依舊隱隱作痛。
在《魯豫有約》的節目裏,歌手蕭敬騰回憶道:
當年,父親得知自己吸煙時,直接甩來一記耳光,並指責他是廢物,羞辱、打罵… …
訪談中,蕭敬騰因責罵受到的心靈沖擊,依稀可見。同時,他明確認可了另外一種教育方式:
溝通、關懷與陪伴。
4
在父母的溝通、關懷和陪伴下成長,從小沒有被打過的孩子,後來都怎麽樣了?
且看: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
在接受《大家》欄目采訪時,他提到一件對自己影響頗深的事情。
小時候,鍾南山很頑皮。
中午在學校就餐,他自作主張,沒有把錢交給學校,而是用來買零食。
父母發現後,他心驚膽戰,以爲“大難臨頭”。
可是,身爲醫學專家的父親,沒有打罵鍾南山,而是問他:
“南山,你好好想想,這個事你做得對不對?”
他思考後認爲應該說實話、做實事。
一路走來,他對此身體力行。
事實證明,只有當一個人發自內心地認可一個理念,才會認真地執行落地。
因此,打罵無益,通過家長的溝通、關懷和陪伴,引導孩子進行自主思考,繼而改正精進。
這,才是家庭教育的正確路徑。
家長們需要在脾氣爆發的千鈞一發之際,掌控自我,冷凍情緒!
可以躲進衛生間,與熊孩子“空間隔離”,一個人靜靜;
可以迅速轉移注意力,看一個特別搞笑的小品,聽一首節奏動感的歌曲。
情緒消散後,家長著手解決問題,梳理思路,進行有效溝通,引導孩子主動思考,積極選擇。
哲學家萊布尼茨說:“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葉子。”
同樣,世界上也沒有完全相同的花朵——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
身爲父母,不能掌控開花的時間、花朵的姿態、形狀,更不能拔苗助長。
但是,家長可以給他們陽光,給他們澆水、施肥… …
無須打罵,孩子們在家長的溝通、關懷和陪伴下。有了愛、尊重與呵護,自然茁壯成長,未來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