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如其來的疫情,讓大多數人過上了“宅家就是做貢獻”的日子。
長久以來,我們的生活節奏太快了,每天要接受太多的信息,人心也隨之浮躁起來。
或許這個不一樣的“禁足”,是讓我們停一停、歇一歇,讓我們學會如何靜下來。
因爲唯有心靜,人才定,人定了,事就成了。
靜,是一種力量。
身之靜,在于閑坐
先扪心自問一下,能閑坐一個小時嗎?不玩手機,不打遊戲。我們已經習慣了手上一定要有東西,腦子裏一定要有信息,完全沒有給自己休息的空間。
著名作家汪曾祺小時候就很喜歡去外祖父的書房,就坐在藤椅上,拿著本閑書,或者就只是坐在那發呆而已。多年以後,他被下放到鄉下,周遭的人在他身邊打鬧嬉戲,他依然可以平靜的看書寫字。
無事此靜坐,看著好像無所事事,但能幫人理清思路。這一次“禁足”在家,也是一次很好的自省機會。
神之靜,在于獨處
很多人害怕獨處,覺得那是孤獨寂寞的同名詞。但也有人向往獨處,甚至自願選擇獨處,比如梭羅。
在長達兩年的時間,梭羅遠離人群,獨自索居。世人可能以爲他是個怪人,他卻在綠樹、落日和波光粼粼的湖水間,感受著美與自然,思考著寫作。
他開荒種地,觀察自然,與湖水、山林、飛鳥對話,閑時吹笛,或是坐于湖邊發呆,或是寫下每一刻珍貴的思考。
獨處不是完全不和人接觸,而是面對自己,以自身面對內心。
哲學家周國平曾說:“人生最好的境界是豐富的安靜。安靜,是因爲擺脫了外界虛名浮利的誘惑。豐富,是因爲擁有了內在精神世界的寶藏。”
每天至少花一個小時的時間,一個人讀書、寫字、聽歌、喝茶,好好地與自己相處,不去糾結外界發生的事情。
心之靜,在于感受當下
“身心完全自由享受著溫暖大雨的沖刷。無論到多遠的地方,皆可看見自我開闊的前景。可以一直在這兒,哪兒都不必去。沒有任何不可以做的事。也沒有任何非做不可的事。也沒有任何的不足夠。完全滿足于當下。”
這樣的感受,或許可以用心理學的一個詞來解釋。它叫做“心流”,是指一個人極度專注時産生的一種狀態。當一個人全神貫注時,不知時間流逝了多少,但不被外界給影響,會更容易找到靈感與規律,收獲往往是豐厚的。
這與宋儒的詩:“萬物靜觀皆自得,四時佳興與人同。”有異曲同工之妙。
唯有靜,才能觀照萬物,完全滿足于當下,才能更好感受四時人間,體會到生活的興致盎然,自我也更加開闊與自由。
現在雖然不能出門,但有一扇窗也已足夠。每一個人,皆像一扇窗。
平時總是毛毛躁躁,急著出門,急著赴一個個飯局酒局,本就沒有多少時間與閑情去感受當下。
此時此刻,不如多去體會窗邊望見的那一小寸天氣,家中綠植的一點點微小變化,炒菜中的淡鹹甜香,茶湯裏的一絲回甘,自己每一刻的心情變化。
疫情之下,作爲普通人,與其焦慮煩躁、驚恐不安,不如把眼光放長遠,心平氣和,以不變應萬變。
習靜不易,但也沒有那麽難。面對這些宅日子,不妨把它當作一次習靜的旅程,沉下心來,修煉自己的內心。
暴風雨結束後,你不會記得自己是怎樣活下來的,你甚至不確定暴風雨是否真正結束。
但有一件事是確定的,當你穿越了暴風雨,你早已不再是原來那個人。
唯有澄心靜氣,方能心定神明。
心靜了,人就定了,人定了,事就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