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是由寒濕之疫邪引起,病性上屬于陰病,是以傷陽爲主線。
所以在治法上,一定是針對寒和濕。具體來說,因爲寒邪被濕邪所抑遏,治療寒邪,要溫散、透邪,用辛溫解表之法。治療濕邪,要芳香避穢化濁。這是一個大的原則。
程氏針灸第四代傳人、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程凱分享中醫保健知識,並介紹了中國針灸學會印發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針灸幹預指導意見(第一版)》中的居家艾灸方法。
艾灸
艾灸是借助艾絨的藥力和灸火的熱力,作用于腧穴或病變部位,以養生保健、防病治病的方法。中醫學奠基性著作《黃帝內經》記載:“針所不爲,灸之所宜。”艾灸可溫經散寒、扶陽固脫、消瘀散結、防病保健。艾條溫和灸,既具有良好的預防保健作用,又便于居家自我操作。
程凱教授在介紹了提高自身免疫力的居家艾灸保健方法以及生活中該如何選擇艾條等知識。
艾灸穴位處方
足三裏
對于足三裏,大家都應該耳熟能詳了,“要想身體安,三裏常不幹”,足三裏作爲保健穴位,從古至今都受到人們的重視。
足三裏位于足陽明胃經上,在外膝眼下三寸,胫骨前脊旁開一橫指,以中指近側指間關節爲准。
現代研究表明,刺激足三裏可以增強胃腸的蠕動能力,使胃腸的蠕動變得有規律,起到健脾和胃的作用,刺激足三裏,還可以提高多種消化酶的活力,增進食欲,幫助消化,使全身氣血充足,濡養全身,從而增強人體健康。
艾灸足三裏也可以選擇雀啄灸,艾條離穴位2cm左右,在足三裏上下移動,灸到局部發紅則可,每天一次,若是感覺艾灸不方便操作,還可以選擇按揉這些穴位,以拇指螺紋面置于這些穴位上,先輕按這些穴位,再順時針揉3下,一按三揉15次。每天兩次。
氣海
氣海屬于任脈的穴位,位于人體正中線上,臍中下1.5寸。具有較好的強壯全身的作用,可以增強機體免疫與防衛功能,調整全身虛弱狀態,對于先天禀賦較弱,後天勞損太過,大病過後,産後體虛等都具有較好的效果。
現代研究也表明,艾灸氣海穴可以增強人體免疫力,增強人體抗病能力。
艾灸氣海穴時可以選擇溫灸盒灸,每次灸15-30分鍾,灸至小腹溫熱爲止,一般每日灸1次,連續灸10天。
中脘
中脘穴又爲脾之募穴,任脈與手太陽小腸經、手少陽三焦經和足陽明胃經交會的穴位,又爲腑會,不僅直接聯系胃之腑氣,還是六腑精氣會聚之所,其氣血還直接交通于小腸經、三焦經與胃經,使中脘成爲補益後天、滋養腎氣,治療消化系統疾病的重要穴位。
中脘,腹正中線上,胸劍聯合與肚臍中央之間中點處,所謂胸劍聯合,就是自胸部正中向下循按,指下由硬變軟處,即胸骨下端盡處。
補充穴位
大椎
大椎,位于第7頸椎棘突下凹陷中,爲諸陽經交會于督脈的穴位,可振一身之陽,散一身之寒,所以平時體虛怕冷、陽氣不足者宜常灸,可每日一灸,用懸灸法,灸至沿督脈出現溫熱發散走竄感爲佳。
但如果已經發熱患者,可用直接灸法,即用艾絨團成圓錐狀放在大椎上,點燃後待燃至將盡,迅速取下更換新的艾炷,多次重複使局部發紅爲宜。注意艾炷的大小可略大一些,因爲在大椎兩側各0.5寸,還有定喘穴,對呼吸系統疾病有效,可一並灸之。如果遇到輕微燙傷,也屬正常,可用燙傷膏外塗即可,起泡則爲發泡灸,外用龍膽紫消毒即可,有退熱、提高機體免疫力之效。
太沖
太沖屬足厥陰肝經之輸穴、原穴。在足背,第1、2趾骨間,趾骨底結合部前方凹陷中,足背動脈搏動處,此穴具有疏肝理氣的作用。春天肝木生發,按揉或艾灸太沖穴可以讓我們在春天的時候肝氣條達順暢,肝氣順暢了,身體的氣機也會順暢起來。
耳穴幹預處方
耳穴是一種源遠流長的中醫療法,在國內和國際上的曆史都有著久遠的曆史;早在1973年文物考古中發現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足臂十一脈灸經》和《陰陽十一脈灸經》中注有:與上肢、眼、頰、咽喉相聯的“耳脈”。
《黃帝內經》中不僅將“耳脈”發展成爲了三焦手少陽之脈,且對耳朵與經絡、髒腑及各部位的生理、病理關系都有較爲詳細的記載。如《靈樞·邪气藏府病形》中注有:“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气血皆上行于面而走空窍。其精阳之气走于目而为晴,其别气走于耳为听”,又云:“耳者,宗脉之所聚也”。
後世醫家更是從理論和實踐上的不斷的豐富醫學古典名著《黃帝內經》的理論;比如晚清時期醫家張振鋆與與族中兄弟張地山繼承了明代醫家周嶽甫的學術思想,增補校訂著成《厘正按摩要術》,著作中最早提出了耳背與髒腑的關系。
《世醫得效方》中載有“赤眼………挑耳後紅筋”的記載,即是現在的耳背靜脈刺血治療急性結膜炎,甚至民間還有當豬、牛、羊、雞發生瘟疫之時用碎碗割破耳朵或用剪刀剪破雞冠做放血治療,效果也是非常神奇的。
耳穴作爲幾千年來流傳下來的中醫療法之一也可以一起幹預抗新冠病毒。百年程氏針灸由第三代傳承人程紅鋒(中國針灸學會耳穴診治專委會老委員,從事耳穴臨床工作幾十年)、第四代傳承人程凱(中國針灸學會耳穴診治專委會主任委員)、第五代學術繼承人趙煥榮(北京大誠中醫針灸醫院失眠情志病科主任)、第五代民間傳承弟子薄睿雅共同擬定文字,推出耳穴幹預處方。
☟ ☟ ☟
主穴:肺、內鼻、腎上腺、內分泌、神門;
配穴:
發熱:三尖刺血,耳尖、屏尖、腎上腺,也可采用壓丸法;
鼻涕清涕:風溪、腎上腺;
胸悶、心慌、氣短:心髒點、胸;
胃納不佳:胰膽、胃;
排便失常:脾、大腸、直腸;
重咳:交感、緣中、耳迷根、皮質下、角窩中、氣管;
咳血:耳中;
提高免疫力:內分泌、三焦、脾、胃、肺;
預防冠狀病毒,既需要注意勤洗手,戴口罩等,還要有意識的利用這些穴位,增強自身的正氣,增強機體的免疫力,增強抗禦病邪的能力。
今晚八點,程凱教授還將分享國醫大師程莘農院士學術精要,幫助大家培養經絡診斷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