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售業務存貸利差最高的是平安、招行與光大。不過,招行的高利差建立在存款成本優勢之上,而偏高的存款成本決定了平安、光大相對激進的業務策略——貸款收益率遠高于行業平均水平,從而需要面對更嚴峻的風險考驗,這亦是兩家銀行零售撥備激增的重要原因。
零售轉型喊了這麽些年,中國銀行業的零售業務究竟發展的怎麽樣了?
基于2019年財報,本文整理了10家上市銀行(大行+股份行)的零售業務數據,試圖還原當前銀行零售業務的真實面貌。
目前,各家銀行對零售業務的提法不盡一致——個人銀行、個人金融、零售銀行、零售金融,我們統稱爲零售業務,並對個人存款與零售存款、個人貸款與零售貸款不做區分。
除了提法不同,在業務範圍上也存在不一致,諸如招行和民生將小微貸款納入了零售貸款範疇。但小微本身的定義就是不固定的,與個人經營貸往往存在交叉,因此難以直接剔除。
盡管存在上述缺陷,通過數據整理,我們還是得到了一些有意思的發現:
郵儲的零售業務大而不強,盈利能力低下,其1766億元零售營收,利潤僅爲251億元。
房貸仍是零售業務的絕對主角,超過2/3的零售貸款都是個人房貸。工行、建行的房貸占比超過80%,平安與民生僅爲30%。
招行的零售存款成本低到令人發指,四大行望塵莫及。平安與光大的零售存款成本最高,它們的零售貸款收益率同樣最高,承受著更高的信用風險。
交行的衰落超過預期,其零售營收大幅落後于招行,且即將被平安超越;零售貸款余額即將被中信超過,若刨除個人房貸則零售貸款余額墊底。
需要說明的是,本文僅選取了部分業務指標進行分析,難免會有缺失和偏頗,恐無法完全概括相關銀行的零售現狀,敬請諒解。
營收與利潤:工行領先,招行吊打交行
從零售營收來看,去年全年,工行實現營業收入3414億元,是當之無愧的王者,也是唯一邁進3000億大關的銀行;建行與農行分別爲2682億元、2390億元。
中行、郵儲與招行也在千億元之上,分別爲1865億元、1766億元和1426億元。交行零售營收爲887億元,被招行遠遠甩開,下一步很可能被平安銀行(780億元)超越。
從零售利潤來看,四大行穩居前列,工行與建行分別爲1529億元、1486億元,工行優勢並不顯著;農行與中行接近1000億元。
盡管郵儲銀行零售營收高達1766億元,其零售利潤僅爲251億元,與民生(247億元)和平安(251億元)相當;交行零售利潤不到300億元,大幅落後于招行(652億元)。
光大銀行的零售利潤最低,並且大幅落後于其他股份行,主要原因是光大在去年大幅加強撥備力度。
營收占比郵儲最高,利潤占比平安居首
我們進一步考察零售業務占比與利潤占比。
從營收占比來看,最高的是郵儲63.79%,之後是平安和招行,分別爲58.00%和52.87%,其余銀行的零售營收占比都不到50%。
從利潤占比來看,平安銀行沖到了最前面,高達69.10%,招行爲55.63%,也是僅有的兩家零售利潤占比超過50%的銀行。
如果零售利潤占比大幅滯後于零售營收占比,表明零售業務盈利能力偏低,最顯著的是郵儲銀行和光大銀行。
與光大不同的是,郵儲零售業務不掙錢,主要在于其業務及管理費用高昂——網點衆多但普遍效益低下。
零售利潤占比高于零售營收占比的銀行僅有4家:平安、招行、建行和中行。建行雖然營收占比稍稍落後于工行,但利潤占比高出工行6.51個百分點,顯示了更好的盈利能力,這是工行目前所面臨的重大挑戰。
需要指出的是,如果零售利潤占比較零售營收占比高出太多,還有一種可能是公司業務孱弱,諸如平安銀行。
關于零售業務的占比,今年以來行業裏不再一味鼓吹高占比,而是有了更多反思,這與此次疫情沖擊下零售業務遭受重挫有關。
零售存款:農行、工行超10萬億
時至今日,存款依然是衡量商業銀行競爭力的核心指標之一。
以個人存款余額計,農行以10.61萬億元占據頭把交椅,工行爲10.48萬億元屈居次席,爲僅有的兩家存款余額超過10萬億的銀行;之後是建行、郵儲和中行,存款余額分別爲8.71萬億元、8.18萬億元和6.99萬億元。
五大行的存款優勢非常之大,排在第六名的交行,其個人存款余額爲1.97萬億元,距離第五名的中行差了5萬億元。
而除了招行(1.67萬億元),其余股份制銀行的個人存款余額均不足1萬億元,占比在20%左右。
從零售存款占比來看,郵儲銀行以絕對優勢冠絕全行業,高達87.86%;農行和招行的占比亦超過50%。
零售貸款:建行力壓工行,平安占比最高
再來看看零售貸款。
截至去年末,建行零售貸款余額6.48萬億元排名第一,以1000億元的優勢力壓工行(6.38萬億元)。農行和中行的個人貸款余額分別爲5.39萬億元、5.05萬億元。
除四大行,僅有郵儲和招行零售貸款余額超過2萬億,分別爲2.75萬億元、2.33萬億元。
交行零售貸款余額爲1.75萬億元,基本與中信銀行持平,其衰落之勢可見一斑。民生、平安和光大相差不大,均超過1萬億元。
從零售貸款占比來看,平安、郵儲和招行排在最前,均超過50%,平安更是逼近60%;占比最低的交行,僅爲33%;其余銀行差別不大,都在40%上下,建行以43.12%的占比領先于其他三大行。
房貸仍是絕對大頭,占比超過2/3
雖然零售轉型喊了許多年,房貸依然是零售信貸的絕對大頭。
截至去年末,10家上市銀行的零售貸款余額合計接近36萬億,其中個人房貸接近25萬億,占比超過2/3。
建行與工行的個人房貸余額都超過5萬億,從而在零售貸款排名上穩居前列,而建行對工行的微弱優勢正是建立在房貸業務之上。
與大行相比,股份行因爲網點的劣勢,房貸業務空間受到限制,因此個人房貸余額都不多,民生、平安和光大都不過4000億出頭。
從占比來看,建行與工行的個人房貸占比都超過了80%,平安與民生的占比最低,在30%左右。
刨除房貸:農行領先,交行墊底
不妨看看除去個人房貸之後的零售信貸余額,以及信用卡貸款情況。
刨除房貸之後,零售信貸規模最高的是農行、招行和工行,分別爲1.23萬億元、1.22萬億元和1.21萬億元,建行爲1.17萬億元;交行居然墊底,再一次令人大跌眼鏡。
需要說明的是,招行、民生的零售貸款口徑,納入了小微貸款業務,去年末小微余額雙雙超過4000億元,這意味著招行的零售貸款規模應該在四大行之後。至于農行,之所以領先,主要歸因于超過3000億元的農戶貸款余額。
從信用卡貸款余額來看,建行、工行和招行占據前三;農行、中行與交行,被平安和中信甩在了後面;郵儲信用卡貸款余額最少,遠落後于其他銀行。
招行存款成本最低,平安貸款收益率最高
再來看看零售存款成本與零售貸款收益率。
從零售存款平均利率來看,招行不可思議地排在首位,僅爲1.28%,原因是該行個人活期存款占比極高,去年末接近2/3;隨後是郵儲銀行和農業銀行,分別爲1.61%、1.69%,工行和建行爲1.71%、1.73%。
除了這五家,其余銀行的個人存款利率均在2%以上,包括中行(2.04%);存款成本最高的是平安、光大和交行,分別爲2.62%、2.56%和2.44%;民生(2.25%)與中信(2.29%)又一次好于交行。
負債成本的高低,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資産端的配置策略。對于存款利率偏高的銀行來說,他們必須相對激進,開拓更高風險/收益的貸款業務,才能獲得良好的利差水平與盈利能力。
果不其然,存款成本最高的平安、光大,恰恰是貸款利率最高的兩家銀行,分別爲7.74%、6.62%。反過來,存款成本偏低的四大行,其貸款利率均在5%以內。
零售利差:平安超越招行,中行農行最低
是時候算一算零售業務的存貸利差了。
利差最高的是平安銀行,達到5.12%,其次是招行和光大,分別爲4.79%和4.06%。其余銀行的零售存貸利差均未達到4%。
然而,與招行不同的是,偏高的存款成本決定了平安、光大相對激進的業務策略,意味著他們需要面對更嚴峻的風險考驗。
換句話說,招行的高利差,建立在存款成本優勢與相對穩健的業務策略之上,在盈利能力與風險控制的平衡方面做得更好,而平安與光大還需要進一步證明自己。
利差水平最弱的是中行和農行,分別爲2.76%、2.80%;工行與中信在3%以內,分別爲2.88%、2.93%;建行領先于其他三大行,達到3%。
零售撥備:農行規模最高,光大增長最快
最後看看零售業務的信用減值損失(撥備)計提情況。
去年全年,這10家銀行的零售業務撥備金額合計接近3000億,較2018年增加近900億。
農行零售業務撥備金額最高,逼近500億元;其余銀行多在200-300億元的區間,中行撥備金額最低。
如果考察撥備金額與零售貸款余額的比例,光大與平安顯得非常突出,這與前面提到的兩家銀行業務策略相對激進有關。
同比來看,去年光大零售業務撥備增幅達121.56%,中行、農行分別爲92.25%、87.25%,平安與中信銀行亦超過50%;工行是唯一一家零售撥備不增反減的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