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8月日本宣告無條件投降。在戰爭中,日本全國40%的財富直接或間接毀于戰火,經濟已全面破産。
當美軍浩浩蕩蕩開進日本的時候,美國占領軍最高長官麥克阿瑟收到了華盛頓的一項明確指示:你對日本經濟的複興和強化不負任何責任。要向日本的國民明確表示:你對日本應該維持一個什麽樣的特定生活水平,也不必負責。
美國對日本的占領,不同于德國。 美,蘇,英,法對德國實行的是直接軍事統治,在日本占領軍是通過日本政府實施間接統治,只有在極端的情況下,駐日美軍當局才能擁有對日本人民進行直接統治的權力。
日本天皇的問題
面對日本天皇制度的存廢問題。麥克阿瑟在日本期間的直接生活感受,使他確信保留天皇制將有利于美國的"間接統治"。他還系統地研究了亞曆山大,凱撒,拿破侖實行軍事統治的曆史經驗,最後得出的結論是:幾乎所有的軍事占領都孕育著未來的戰爭。天皇在日本已演變爲神的化身,雖然日本戰敗,但天皇的號召力"勝過20個機械化師團"因此如果廢除天皇美國將背上充滿敵意的沉重包袱,無限期的管理面臨崩潰的七千萬人口。
日本政府在戰爭中早就習慣了受軍方指揮,它不像一個決策機構而像是一個執行機構,所以當美國占領軍代替了日本軍方,日本政府完全沒有障礙的與占領軍進行合作。
美國占領軍對日本工業的限制
美國對日本最初的態度與德國類似:就是從根本上摧毀日本,再次挑起戰爭的工業潛力和戰爭意志。爲此美國對日本同樣准備了一套日本版的"摩根索"計劃。美國的目標是:日本的工業生産規模大體上只能以1931年918事變前後的水平爲限,將日本的工業能力降低到一個初級工業化的水平,只要能滿足日本自身經濟的低水平運行,而不至于給美國人增加占領成本。
同時爲了迫使日本向亞洲曾經被侵略的國家提供賠償:大量的工業設施將被拆除,作爲像這些受害國提供實物賠償的手段。美國爲日本制定了工業拆除的黑名單。在名單上出現的企業總數爲1100個,少于德國的1600家。這既是美國對日本戰略轟炸更加徹底的體現,也反映了日本的工業實力弱于德國工業實力的現實。
美國占領軍對日本教育體系的改革
除了對日本進行工業閹割之外,美國占領當局認爲日本軍閥得以發動戰爭的另外一大根源,就是多年來學校系統對青年灌輸的"軍國主義"思想教育體系。 因此跟隨美國占領軍一起來到日本的,有大批的美國教育學家。
美國占領當局一方面逮捕東條英機等戰犯,另一方面則左手在教育系統中,將軍國主義思想鼓吹者立刻清理出去。美國教育家們開始制定思想內容在教材中的方向,明確規定什麽樣的思想觀念才是日本青年應該接受的。
美國占領軍對日本金融改造
與此同時,美國占領當局也准備對日本的財閥體系動刀子。但是這裏面存在很許多蹊跷的地方,三井,三菱,住友,安田這四大財閥顯然是軍國主義的重要支持力量和財源基礎。
所謂的解散財閥,僅僅將這些財閥們持股的公司打破。但財閥體系中最核心的財閥銀行卻毫發未損地保留下來。這些銀行家族與華爾街和倫敦城的國際銀行家們有的上百年的交情,三井家族甚至在明治維新之前就與國際銀行家們有著非同尋常的關系。所謂"刑不上大夫",當刀蘿的采訪門頭上的時候,總有意外的無形之手化解了嚴刑峻法。這種力量不止來源于日本政府,也來源自占領當局背後的勢力。如同德國的銀行家在支持納粹的同時,也與英美銀行家們打得火熱一樣,他們在戰後同樣沒有遭到應有的懲罰。
日本戰前企業發展資金來源中。款僅占12.8%,但戰後的1951年,企業發展對貸款的依賴程度高達62.8%。這無疑大大強化了財閥銀行對企業的影響力。當日本與美國簽訂《舊金山合約》之後,重新獲得了國家獨立。日本與1953年修改了麥克阿瑟制定的"禁止壟斷法"。允許企業競爭對手彼此持股,實際上相當于允許財閥被分拆的企業重新組合起來。修改後的法律允許銀行持有企業股份的比例從5%提高到10%,這樣一來一個億財閥銀行爲中心,原財閥企業們紛紛采取相互持股的戰略同盟就此形成。才發銀行不但同樣持有這些公司的股份,而且還向財閥同盟公司提供更加優惠的貸款,極大地強化了財閥體系這一利益共同體。事實上財閥銀行在某種意義上,相當于從前的財閥持股公司,起到了采訪集團戰略制定,戰術協調和利益樞紐的核心作用。
財閥銀行不僅從居民的儲蓄中籌措資金,同時也逐漸借重中央銀行的貸款。如此一來,財閥體系比從前能夠動員的經濟資源更大,進入的領域更多,面臨的競爭更小,組織體系更加靈活。
最明顯的例子就是三井集團。三井銀行,三井信托,三井生命保險,大正海上火災保險等三井系的金融體系機構聯合起來,對三井礦山,三井金屬,三井物産,三井造船,三井不動産,三井石油化學,王子造紙等三井系企業給予優先貸款。從組織上看,雖然沒有從前的財閥持股公司存在,但三井西的頭頭們卻以交換情報爲目的,以"二木會"的名義定期集會。它密集程度。不亞于之前的財閥企業集團。
日本最大的四大財閥:三井,三菱,住友,安田資本合計總額占全國的25.4%,十大財閥合計總額占全國的35.2%。原計劃拆分的325家企業中,最終只有11家被拆散。其中三菱重工在被分拆爲三家後又重新合並起來。
正是由于這些財閥銀行的完好無損,在日本結束被占領狀態之後,原財閥旗下的企業們很快就得財閥銀行周圍重新聚集起來。再次從幕後主導的日本戰後的經濟政治舞台。
1946年蘇聯拒絕加入美元體系,冷戰開始升溫,美國對德國和日本工業的"閹割"計劃,同時踩了刹車。
從1947年到1950年,日本工業被拆除的規模大大縮小。其設備總額不過1.6億美元,日本得以保存最重要的工業實力。這與德國的情況幾乎完全相同。沒有保留下來的工業實力,日本戰後快速複興談何容易?由于戰爭賠償所涉及的工業設備拆除被壓縮到微不足道的程度。亞洲各國沒有獲得戰爭最大的損失所必需的賠償。這使得日本在經濟發展中甩掉一個沉重的包袱,得以輕裝上陣快速崛起。
美國占領當局對日本的土地改革
麥克阿瑟在日本的另外一個重大舉措:就是1945年12月發布的"農地解放指令",在日本掀起了一場意義深遠的土地改革運動。可以說沒有農業生産力的釋放,也很難有日本後來的工業崛起。
日本農業所面臨的困境和中國大致相同。日本戰前的工業化也是必須從農業獲得資本積累,當本國農業的産出無法滿足工業原材料供應時,急需發展帝國工業,迫使日本政府向中國和東南亞大局侵略擴張。以獲得工業原材料糧食和石油的供給,同時爲日本的工業産品提供大舉傾銷的市場。
在戰爭結束後,日本喪失掉所有的海外殖民地和占領區時。不僅斷絕了工業原材料來源,也喪失了消費品的市場。明治維新以來的工業化積累在戰火中消耗殆盡。如果不進行土地改革,農業生産繼續低迷將迫使占領軍當局不得不面對一個無法養活自己的日本,這將成爲美國人長期的經濟負擔。
邁克爾斯發動的日本土地改革。是由日本政府強制性收購地主佃耕土地,然後平價賣給佃農,這也是日本國內早就期盼的改革。不過在日本財閥軍閥與地主結成同盟的帝國時代,土地改革只是一個遙遠的夢想。只有在戰後,美國軍事占領當局才有足夠的動機和力量,一舉摧毀日本千年以來地主階層壟斷多數土地的制度。
佃農們第一次獲得了夢寐以求的土地,他們不必每年再向地主繳納一半或更多的糧食地租,這大大提高了他們生産的熱情,農業産量屢創曆史新高,戰後的一段時期農民生産力甚至高于城市。農民在市場中高價出售糧食,從而賺得了相當的財富,積累了一定的資本。占日本人口一半的農民在隨後20年中逐步減少的到人口的1/3,但農業生産卻增加一倍,由此可見土地改革對日本農業的極大推進作用。
也正是由于土地改革的成功,使得日本在1948年及隨後的年份迎來了農業的繁榮,不僅緩解了糧食短缺和通貨膨脹,而且有力支持了日本輕工業的十年恢複。
不過經濟出現真正付出之前,日本還必須解決通貨膨脹這個難題。
如果喜歡歡迎大家關注"希望的地方1"更多精彩等待的你。後續還有日本如何解決戰後通貨膨脹的問題的文章。歡迎大家繼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