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智症(Dementia)堪稱是世界上最厲害的小偷。它偷走了短期記憶、偷走了時間、甚至偷走了身份角色與自理能力;然而它卻偷不走想被人尊重的需求、偷不走希望被人關懷與關懷他人的想法、也偷不走內心深處想成爲有用的人的那份渴望。
失智症讓患者失去很多,卻也換來一顆愈變愈年輕的心。
時光倒流
目前有許多醫療報告顯示,失智症是腦力記憶産生“時光倒流”的現象。有些人甚至連5分鍾以前所做的事都忘得一幹二淨。這也是爲什麽失智症老人經常會埋怨說,家人沒有給他們飯吃。
記憶究竟會時光倒流到什麽程度則因人而異,最普遍的是回到讓自己最感熟悉的那段時光。它可能讓患者回到40歲的職業全盛期,經常提著公事包出門,還把已經年邁的妻子看成是自己的母親。它也可能讓患者回到當家庭主婦的那段時光,成天挂念著燒飯。患上失智症的共同特征就是對故鄉的思念。
失智症也是一面鏡子,能夠倒映出一個人的性格及社會形態。有些金錢觀念較重的人,在患上失智症後,會出現老是要尋找錢包的小動作,或者習慣性要把東西藏起來,怕家人偷,甚至是指責家人偷東西,經常鬧得全家大小不得安甯、心力交瘁。
失智症患者的常見問題
失智症其實是多種症狀的統稱。這些症狀包括記憶或者其他思維能力嚴重衰退,程度足以影響日常生活。患者主要是65歲以上的年長者。最常見的失智症類型是阿茲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占所有失智症的50%至70%。這是一種大腦退化疾病,症狀包括嚴重健忘、精神錯亂、說話和書寫能力也大大下降。
第二常見的失智症類型是中風導致腦細胞死亡而引起的腦血管性失智症(Vascular Dementia),占20%至30%。
目前,每10名年齡60歲以上的新加坡人當中,就有一人患有失智症。在年齡85歲以上的新加坡人當中,每兩人就有一人患有失智症。預計到了2030年,我國的失智症患者人數將增加超過一倍,每60名國人當中就有一人患上失智症。到了2050年,情況將變得更爲嚴峻。
爲提高人們對失智症的意識,國際失智症協會(Alzheimer’s Disease International,簡稱ADI)自2012年起,將每年的9月訂立爲阿茲海默症宣傳月,將9月21日定爲“世界阿茲海默症日”。今年的活動主題是“記得我”(Remember Me)。
“失智村”的面世與普及
失智症在上世紀90年代末受全球關注至今已有將近20年。治療手法也逐漸從“吃藥治病”的概念,轉移到“患者無病,只不過在進行一場時光倒流之旅”的概念。這種新的認知,讓醫院和療養院紛紛嘗試推出“懷舊療法”。有些國家甚至建造一整個“失智村”來重新賦予患者自理能力,療效相當顯著。
“失智村”的概念起源于荷蘭。2009年,荷蘭的一名醫療看護人員,將位于阿姆斯特丹近郊一個相對與世隔絕的小鎮Wheesp改造成一個名爲Hogeweyk的“失智村”。這個約有10個足球場面積的小鎮,與歐洲任何一個古老小鎮一樣,有市中心廣場、戲院、花園、郵局、餐館、雜貨店、食品小賣鋪、理發店等等。
不同的是,小鎮裏的125名居民全都是失智病患者,這裏也有設備完善的醫療中心,小鎮內的其他居民和店員都由250名專業看護人員扮演。“失智村”四周建有圍牆,到處安裝了監視器,可以密切留意村民的安危,只設置一個中央出入口,外人不能隨便闖入。同樣的,住在裏面的居民也不能隨意外出,但可以任意在“失智村”裏自由行動,也有自己的房屋。
Hogeweyk“失智村”也鼓勵患者的親友前去探訪,有些親友甚至天天都去探親。過去8年的數據顯示,與其他地方的失智症患者相比,Hogeweyk“失智村”的125名患者的生活更爲獨立、所需藥物治療更少、吃得更好、活得更長,內心也比較快樂。這是住在標准療養院和看護中心的患者所望塵莫及的。
這種新穎的治療概念引起了全世界的關注。有人說這是現實生活中的“楚門的世界”(Truman’s Show),也有人說這是“健忘村”的現實版。
“失智村”面世的這8年來,世界各地也開始興建各種改良版的“失智村”。
世界各地的“失智村”
澳洲今年7月宣布,將在塔斯馬尼亞首都霍巴特郊區耗資2500萬澳元(約2689萬新元)興建一個名爲Korongee的“失智村”,村裏將有15間量身定制的房子,能容納90名病患居住。村內的設施完善,包括超市、電影院、咖啡座、理發廳和公園等等,預計2019年底落成。
美國CNBC新聞今年8月也報道說,加利福尼亞州聖叠戈市明年春季將迎來一個名爲Glenner Town Square的“失智村”,裏面的建築全按五、六十年代的建築風格來設計建造,讓患者進行一場時光倒流之旅。
新加坡雖然沒有“失智村”,卻將“失智村”的概念擴大至整個社區,甚至是全國。
2016年,義順、豐加北和麥波申這三個住宅區相繼成爲失智症友善社區(Dementia-Friendly Community)。新加坡財政部長王瑞傑今年2月公布財政預算案時,也提到政府將在接下來5年撥款1.6億新元建立更多失智症友善社區。今年也將有另外兩個住宅區加入失智症友善社區行列。
在計劃下,住宅區內的居民、學校、小販、零售商店、金融機構、公共服務機構、社區機構、宗教場所、保安服務和警察部隊將攜手形成一張巨大的守望相助網絡,關照區內的失智症患者。
除了失智症友善社區,新加坡國立健保集團也與療養院安老協會一起合作,在院內設立了懷舊治療室開展“懷舊治療”。通過舊物品擺設營造熟悉的環境與氛圍,協助失智症病患喚起過去的回憶,改善他們因失智症所引發的焦慮情緒。
日本情況請嚴峻 恐成“失智症大國”
在亞洲國家中,日本面臨的失智症情況最嚴峻,每一萬人當中就有237名失智症患者,這個密集度已趕超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三個國家:美國(每一萬人當中168人)、中國(每一萬人當中75人)和印度(每一萬人當中31人)。
近期在日本出版的暢銷書《日本未來年表》也指出,日本有10%的人口很可能會患上失智症,使日本成爲一個擁有1300萬名失智症患者的“失智症大國”。
《聯合早報》今年9月初曾報道,日本千葉縣房總半島有一家名爲“花之谷”的診所,它也是民間創辦的養老院。那裏除了有診所和一個讓末期癌症老人入住的療養院外,還有一所大型的仿古民房,讓區內失智老人來到這裏,有溫馨家庭的感覺。有好多退休人士每天都到療養院當義工,幫忙照顧失智症的老人,開啓了“老護老”的關懷模式。
日本向來將失智症稱爲“老人癡呆症”,近年來爲了對患者表示尊重,並普及日本民衆對失智症患者的理解,借此減少社會與家庭的摩擦,已將“老人癡呆症”改稱爲“認知症”。
讓失智症患者覺得自己有用
不過最令人感動的,要屬日本東京街頭的一家只昙花一現營業三天,名爲“會上錯菜的料理店”的特殊餐廳。餐廳內的服務員全都是患有失智症的老奶奶。她們動作緩慢,聽力下降,理解能力變差,下單時經常出錯,但是顧客都很開心,也很包容,不會因爲點了茶卻上了咖啡、或者點了漢堡卻上了鍋貼而生氣。
這是日本幾家電視台和廣告公司爲提高日本社會對失智症的認識,讓年輕的日本人有機會與失智症患者面對面接觸,將心比心看待失智症患者的處境而主辦的一場推廣活動。
新加坡也有一間“會上錯菜的咖啡座”,位于大巴窯8巷的咖啡座ADA Cafe@Agape Village。這個咖啡座是由志願福利團體新加坡失智症協會(Alzheimer’s Disease Association,簡稱ADA)所經營,相信是新加坡第一家旨在爲處于失智症初期的患者和青年型失智症者(young onset dementia)提供就業機會的咖啡座。
目前,失智症並無治愈方法。衰老雖是人生必經之路,但失智症並非正常的衰老過程,也沒有人能夠預測它什麽時候會悄悄來到自己或家人的身邊。
以往,我們只認識到失智症是疾病,忙著尋找各種治療方法,如今則開始關注到這個疾病背後,那一顆顆愈變愈年輕的心。患者依然還是他自己,只不過如今生活在一個完全不同的時空裏。對患者而言,每一天都是全新的一天。對身邊的家人而言,每一天所面對的是一個全新的家庭成員,必須重新認識與適應。
有些家庭成員選擇找出患者可愛的一面,記住對方的好。就像台灣的夏德萱將96歲的失智症爺爺與奶奶翠娥的日常生活拍成短片,取名爲“老夏和脆鵝”上傳網絡後,吸引了76萬名網友熱切關注。很多人都從短片中得到心靈的洗滌。即使夏爺爺已在今年上半年離世,但他留給家人與網友的卻是可愛的身影、一顆深愛妻子的初心,以及令人感動落淚的對白。能夠這樣活一世,就很足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