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什麽鬼都可以造假。繼SMRT證實有職員做假記錄之後,南洋理工大學也爆出學術造假。
《海峽時報》上周報道,新加坡科技研究局(A*Star)前科研人員沙碧拉(Sabeera Bonala)參與研究抑制人體內名爲肌肉抑制因子(Myostatin)的蛋白質。根據研究,如果該因子受到抑制,就能起到減肥作用,能爲肥胖和糖尿病等尋找新療法。
沙碧拉在2013年從南洋理工大學獲得博士學位,但因爲這個博士論文被踢爆研究數據造假,學位已被取消。她去年8月被南大調查,同時也被新加坡科技研究局(A*Star)革職。在她之前,已經有三位涉同一個研究項目的學者被革職或辭職。這起學術醜聞最早在去年被揭發。
科研人員:大學排名越靠前 學者承受論文發表壓力愈大
更不妙的是,《海峽時報》采訪的八位科研人員當中,大部分都認爲,隨著學術競爭環境越來越激烈,大學排名越來越靠前,學術造假風險也劇增,因爲學者正面對越來越大的“出版或死亡”的壓力。說白了就是,學者面對巨大的論文發表壓力,要嘛發表研究論文,要嘛什麽前途都沒有。
根據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新加坡國立大學現在全球位列第22名,自2011年的第40名躍升了18位。南洋理工大學攀升得更快,從第169名跳到第52名。
一所大學的學術研究質量和産量是決定學校排名好壞的一個主要因素。據台灣媒體報道,以《泰晤士報》大學排名評比爲例,采計指標中研究(聲望、著作與研究經費)及論文影響力兩項合計就占了60%,所以許多台灣的大學就把教授當作專寫“論文的機器”。
學者本身也有很大的誘因要積極爭取表現,因爲這對學校排名有利,對自身評職稱也有利,職稱又關系到學者的等級、地位和薪酬。在排名較高的期刊上發表文章者,更有機會獲得升職機會和金錢獎勵。
學術研究成評估主要指標 與薪金及花紅挂鈎
《海峽時報》引述一位曾在南大和國大工作的研究人員說,學術研究已成爲評估學者表現的一個主要指標,這又直接與薪金及花紅挂鈎。這位不願透明姓名的學者說:“學術造假的後果可以非常非常嚴重,你的事業將毀于一旦,甚至一生都毀了。不過,如果我們給予人們那麽大的(學術研究)獎勵,他們可能覺得冒風險是值得的。”
大學排名成學術造假幫凶?
這就有點搞笑了。大學排名靠不靠前,要看學術研究的質量;排名靠前之後,反過來卻助長造假風氣。這麽說來,學校排名倒是成了推動學術造假的幫凶?甚至可能是主謀。這樣的排名遊戲有任何教育意義嗎?
乍聽之下,追求真理的學術研究一下子就從走在雲端的高尚行爲變得有點像俗不可耐的“龐氏”騙局,統統丟進垃圾桶算了。小的時候,老師不是老說,做學問是爲了探索未知和追求新知,爲人類後代謀福利。如果只爲了圖虛名、謀私利,這不僅違背教育和學術研究的本意,也等于把動辄上萬元的國家研究經費倒進臭水溝裏。
新加坡學術界造假占比極低 冰山一角?
好消息是,新加坡的學術界還不至于那麽墮落。據撤稿觀察(Retraction Watch)博客稱,自2007年以來,有60篇新加坡學者的論文被撤,占全球1萬4000篇被撤文章約0.43%,比例極低。(根據西班牙格拉納達大學經營的SCImago期刊排名,新加坡自2007年以來發布了1萬1845份學術研究報告。)
不過,心理衛生學院醫療委員會副主席 (研究)莊紹安教授判斷,這可能只是冰山一角,“很多個案是查不到的,我們很難有個確實的數字”,這個情況與國際趨勢相當一致。
亞洲國家和地區學術造假情況不堪
國際趨勢又是怎麽樣的?以亞洲國家和地區來說,隨手“谷歌”一下就抓出一大把,相當不堪。
今年4月20日,知名學術出版商施普林格(Springer)撤銷了2012年至2015年期間,發表在旗下期刊《腫瘤生物學》裏的107篇文章,因這些論文涉嫌違規提供虛假的同行評審信息。撤稿名單涉及524名醫生和在讀醫學生,全部來自中國大陸,成爲涉及大陸學者最多的一次集體撤稿。
今年3月,台灣大學爆發史上最嚴重違反學術倫理案,生化科學研究所教授郭明良團隊多篇癌症研究成果涉造假,逾20篇論文遭檢舉,台大經由調查小組和特別委員會四個月調查後,認定八人違反學術倫理,並決定解聘郭明良和張正琪兩名教授。
培育出全球首只克隆牛的韓國科研人員黃禹錫及六名專家,因涉及幹細胞研究造假案,2006年被首爾國立大學辭退,名譽掃地。 韓聯社報道稱,黃禹錫將政府提供的10億韓元和民間贊助的52億韓元通過個人帳戶管理,並涉嫌濫用。
大學和研究機構須對學術造假零容忍
再回看本地大學的情況。爲了排名而押注在學術研究上,從好的方面看,能夠積極推動學者産出高質量的學術論文。但一旦陷入排名迷思,對數字目標的迷戀達到極致時,任何工作只要用巨大回報做誘餌,就可能讓守不住道德底線的人淪陷。和投資規律一樣,高回報和高風險成正比,賭一把,沒人發現就名利雙收;被人發現就賠上信譽和前途,自歎倒黴。
這就是赤裸裸的人性。在造假方面,人人平等,沒有誰比較優越,那個造假的科研人員和造假的SMRT一線職員是同一個級別。一個爲了追求名利而造假,一個因敷衍塞責而造假。爲遏制這類不誠信的行爲,大學和研究機構必須對學術造假零容忍,同時加強監管機制並嚴厲懲罰作假的學者。還好,南洋理工大學和新加坡科技研究局就最新一起學術造假事件都做了同樣的表態:零容忍。
大學須從源頭上跳脫“排名迷思”
但這可能還不足夠。追根究底,如果真如媒體所報道的,因爲大學排名的壓力而導致科研人員面對“出版或死亡”的壓力,那麽大學從源頭上跳脫對排名的迷思,才能避免“個人鬼迷心竅”或“集體造假詐騙”的行爲把學術研究拐上歪路。
學術研究本來就是一個砸錢的過程,還有人說,學術本身就是一種高貴的奢侈。既然高貴又奢侈,那麽大筆的研究經費應該都要花在刀口上,做一些有意義的研究,畢竟大部分花的都是國家的錢。而且,研究和教學要齊頭並進,與其追求不切實際的大學排名,造成偏離教育本質的研究和教學內容,倒不如多花心思培育更多對社會有用的人才,幹嘛非要去硬爭什麽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