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開學啰!你的學校有發生什麽變化嗎?從2019年起,14所小學將合並爲七所、六所中學合並爲三所。合並的七對小學和三對中學,原有校名約一半將走入曆史。教育政策隨時代和時局變化而改變,學校也因收生人數的減少而消失或轉型。本地傳統華校和華文教育尤其經曆巨大轉變。在巅峰時期,本地共有349所華校,但因獨立後教育導向轉到英文教育而逐漸沒落,最後一所華校在1986年停辦。在華校生看來,這些已消失或轉型的華校是國家永遠的資産,它們在過去100多年爲新加坡培養衆多傑出人才,創造了新加坡今天的繁榮昌盛。紅螞蟻在新的一年,找來本地傳統華校的校友和老師,帶大家一起穿越時間長廊,重拾當年校園生活的點點滴滴。
新年伊始,回顧展望,似乎成了例常案例!
去年值得回顧的事好多好多,唯獨叫我感到戚戚然的,是一部時事記錄片《星期二特寫:鍾聲響起時》而引起的軒然大波。
這部記錄片主要在講述傳統華校的轉型與變遷,八集的節目中只拍攝了南洋女中、華僑中學、立化中學、南僑中學、聖尼各拉女校、公教中學、中華中學及德明政府中學,讓不少華校生感到“不滿”,認爲當年的傳統華校何止這八所,節目組似乎有欠公平等等。
很明白這些華校生的感受。畢竟自己十年的教育都在傳統華校,小學是曆史悠久將近百年的南洋工商補習學校(現名爲工商小學)。中學則是在前年剛慶祝建校60周年紀念的華義政府華文中學(現稱爲華義中學)。兩所母校幾十年來的轉型與變遷,自己間接地或直接地接觸後,加深了我對“華校”二字其實早已“名存實亡”的感覺。
或許有人會覺得我如此形容過于偏激,不過這確實是我的深切感受。先說小學吧!
工商小學曾是傳統華校 擁有近百年曆史
小時候就讀的工商,位于約克山,校園面積的龐大、寬敞,是至今沒有一所學校可以媲美。它有個小型動物園,裏頭飼養了果子狸、猴子、蟒蛇、鳄魚、龜等,博物館裏更有老鷹、貓頭鷹等的標本。處在半山的校園,讓我們可以滿山跑。
30多年後,兩個孩子也有幸就讀于母校,搬遷後的母校,除了一面牆抒寫著學校的曆史和幾個陳列櫃陳列著當年的成績冊之外,坦白說,根本沒有一絲絲這是一所快有百年曆史的傳統華校的感覺。
找不回當年華義的“風味”
再說中學母校華義。
離開的30多年來,我心裏不但挂念著瑪格烈通道上的校舍,也十分留意它在各方面的表現,不但每年O水准放榜日會細心翻查成績最進步的鄰裏學校名單,看看母校有沒有進榜,可惜的是,每次都讓我大失所望之余,又有點難過和悲傷,畢竟華義中學曾經一度是名校,雖然那是七八十年代的事……
再來,就是母校經過多次搬遷,尤其從瑪格烈通道到德普路到今日的裕廊西,究竟校園與風氣變成什麽樣子呢?
爲此,過去幾年我很積極參與母校校友會的活動,但,三番四次都給了我很強烈的感覺,就是再也找不到當年“風味”。
當年在瑪格烈通道,校園內有五個籃球場,兩個很有中國風的亭子,一個花開季節時散發花香的盆栽園,還有食堂外的噴水池,以及那座石象,周圍種滿柳,當南風吹來,柳絮紛飛,再加上走廊旁的石椅上圍繞同學彈彈唱唱,那種淳樸讓人感覺清新。
提及彈唱,那時每年慶祝國慶,母校都會舉辦歌唱比賽,單元包括自創歌曲,也因此栽培了不少本地優秀的音樂人才,以及新謠小組。
每當籃球校季比賽期間,籃球場上更是“人頭攢動”,除了聚集本校的校隊及同學啦啦隊之外,也有來自附近學校的校隊及啦啦隊,各施其職,有者馳騁球場,有者呐喊歡呼,將球場炒熱,一片歡騰。
一到了周末,更是異常熱鬧,球場一邊聚集了各個制服團體的團員在操練,另一邊則是籃球與排球校隊在積極練球備戰。那些年,母校的課業成績出色之外,各種球類項目及制服團體比賽皆取得斐然的成績,至今午夜夢回,仍會令人會心一笑。
值得一提的是,母校擁有優良的藝術基因,培養出不少藝術人才,依稀記得1981年慶祝建校25周年舉辦的一些書法及美術展,濃厚的藝術氣息散發每個角落。
轉型後成爲數一數二的鄰裏中學 傳統華校外衣已經變色
因環境、主觀及客觀因素,母校曆經了一段滄桑,80年代經過轉型,甚至面對收生不足而差點面臨關閉的厄運…… 它從瑪格烈通道搬遷至德普路再到今日的裕廊西。幾番波折,風雨飄搖,雖雨過天晴,好不容易成了今天西部算是數一數二的鄰裏中學,然而,衷心說一句,她其實已經逐漸褪色了!
走一趟今日的校園,衷心說一句,即使景物仍在,人事早也已非,更何況“全新”的校舍建築,一個轉彎一個角落,都讓老校友的我感覺不出傳統華校的氛圍。
雖然她的校友會這些年很努力,抱著飲水思源的心態,透過不同管道勉勵在籍的學弟妹們,希望他們在不同領域發光發熱,例如藝術方面開設音樂創作培訓班,期盼學弟妹們將這優良的藝術基因延續,更強烈灌輸校訓“仁義智群”的傳統華校價值觀,借以傳承至世世代代。
可是,所謂“天時地利人和”,經過數十年的教育轉型變遷,母校身上披著的傳統華校外衣已經變色,甚至從後來的雙語漸漸地也變身爲單一語言學校。
再加上,一切注重學術成績的大環境下,誰還會在乎就讀/執教/掌管的學校曾經是傳統的華校,抑或去營造(打造)很有華校氛圍的學校呢?
所以,21世紀的今天,相信我們也只能在一面回憶牆上,獨自體會那些年傳統華校的優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