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了去年12月16日《聯合早報、交流站》鄭昭榮君所發表的《給孩子取華文名的學問》,頗有同感。
我們沒有權利選擇自己的父母,所以在出世時,也沒有辦法左右父母爲我們取個好名字,不但要有意思、好聽、一生一世順順利利,還不能跟太多人“撞名”。
在40年代出生的孩子,有很多父母會沿著自己籍貫的輩份爲孩子取名。那個時候還不流行姓名學,所以名字的好聽與否,完全取決于父母的文化水平與智慧,通常孩子們的名字只要叫得順口就行。
到了70年代,生活環境改善了,人們對物質精神生活的需求逐漸增加,希望長大後能一帆風順、事業順利、出人頭地。一旦覺得生活品質不能稱心如意,就會歸咎于父母給予的名字不夠理想,故而到處尋找風水師,算命師憑生辰八字或筆劃來改名。
本來,把不好聽的名字稍微修改也不算什麽大事,偏偏有一些利用人們迷信心理的算命師,選擇偏離姓名學理論,刻意將名字改成同音不同義、令人看不懂的字體,使整個名字的原義蕩然無存。
筆者年輕時也深信風水算命學和姓名學等,到處探聽哪裏有高人測字,前前後後改名兩次。本以爲從此平步青雲,事業一番風順,其實都是自我安慰而已。或許命運早已注定,若幹年後,生意事業還不是起起落落,沒有很大的突破。
最終只得面對現實,用回父母所取的本名。
我始終認爲身體發膚,受之父母,父母當年絞盡腦汁爲我們取的名字,一定有其中的涵意,我們豈可輕易放棄?
正如我們現在爲孩子們取名字,都是經過深思熟慮,甚至包含了外人所不能了解的深意。如果沒有特別的原因,孩子隨便把我們爲他苦心取的名字改掉,相信我們心裏也不好受。
如今,許多年輕人都受過良好高深的教育,如果修改名字是因爲當初父母忽略了名字的意思,或者不同籍貫的發音引起不必要的尷尬,那改名自然是無可厚非。不過,應該關注名字的原義而不是隨便找一個同音字來替代,不但把名字原義弄得支離破碎,如果還選了令人看不懂的字體,更是辜負了長輩當初爲我們取名的苦心。
總之,每個家庭的淵源與習俗皆不同。當初長輩爲我們取名,都是根據當年的社會風俗和自身的傳統習俗來選擇名字。不外是希望看到自己的子孫有更好的人生前景、出人頭地,或是順順利利、平安健康。
行不更名,坐不改姓,尊重父母當初的取名,就是尊重日後的自己。明白了這個道理,我們怎能不珍惜自己的本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