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在報章上看到老人被孩子抛棄、最後孤苦伶仃離開人世,令人唏噓不已。但有時也能看到非親非故的子女對繼父繼母敬愛有加的新聞。
新加坡一名老漢47年前養大八名印族繼子女。他逝世後,仍在世的七名印族子女全部來送終,還爲繼父風風光光辦了一場華人喪禮,幫他了卻最後的心願。印族子女們一個個持香圍著老漢的棺材祭拜送他最後一程,身體力行體現了華族孝道。
《新明日報》本月8日獨家刊登了一則新聞——“華族老漢過世 8印族繼子女送行”。故事是這樣開始的:
83歲的華族老漢高龍吉,年輕時在工地當督工結識了一名印度籍打工女米娜。有一天,米娜在工地突然急性闌尾炎發作,必須緊急送院治療。身爲督工的高龍吉,出于責任也好,出于感情也罷,連忙將米娜送往醫院。
米娜在生病時,由于放心不下家中的八名孩子,加上丈夫已早逝,于是托高龍吉幫忙照顧他們。
或許人與人之間的紅線與姻緣就是這麽系上的。
米娜康複後,高龍吉看她獨自一人帶大八名孩子確實不容易,便主動幫她,還出錢資助她和孩子。就這樣,兩人越走越近,終于在1970年喜結連理,舉行了一場簡單的婚禮。結婚時,米娜與早逝的前夫所生的八名孩子,最大的兒子也不過十歲,最小的也是兒子,才兩個月大。
你以爲故事就這樣結束了?不,這只是剛剛開始。
婚後,兩人又生了4名孩子,加上原來的八名繼子女,一共是12名孩子。沒錯,比足球隊還多了一人!
養大12名孩子的生活壓力並沒有難倒高龍吉。他非但沒有抱怨,還將這些印族繼子女們視爲己出。如此“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精神,實屬難能可貴!當今社會,多少人因功名利祿變得爾虞我詐,甚至連親情都丟失。即使是在相同文化背景下,許多人都不見得能夠將繼子女視爲己出,更何況是異族婚姻!
從受訪者提供的照片中,也可感受到這個印族與華族通婚的大家庭中,家庭成員之間的和睦。
照片裏,高龍吉一家所居住的政府組屋擠滿了人,空間顯得有點局促,裝修雖簡單卻不失溫馨。從牆上挂著的幾張家庭合照,也能看出這家人的凝聚力。
高龍吉的印族與華族子女們爲了讓他在病床上可以舒適的休憩,特地弄來了一張折疊式病床,類似醫院常見的款式。這種病床無論租借或購買都不便宜,想必子女們都不舍得讓年邁的父親睡在硬邦邦的床上。
讓人眼前一亮的是,照片中還出現了頭戴圍巾的穆斯林姑娘的身影。照片正中也用一張紅色小凳子托著蛋糕,估計是在爲高龍吉慶生。這樣的家庭大合照,用“和樂融融”來形容,一點也不爲過。
1991年,八名印族子女當中最小的兒子在24歲不幸因工業意外過世後,米娜因過度悲恸,加上身體狀況不佳,一下子就病倒了,于隔年過世。
排名第五的繼子蘭贊(56歲,保安員)憶述說:“幼弟是叔叔從小看到大,最疼愛的孩子。他和母親相繼過世的事情讓叔叔傷心欲絕,健康狀態從那時起每況愈下,工作也做不了了。”
蘭贊還說,高龍吉在那段期間即使生病也不願求醫吃藥,獨自一人的時候,就會黯然哭泣,一直喃喃自語,要隨妻子米娜一起去,睡夢中都會流淚。
高龍吉過去幾年一直進出醫院,健康每況愈下,去年底更是臥病在床,最近因呼吸困難再次住院,3月5日情況惡化後,在家人的陪伴下安詳過世。
七名在世的繼子女在高龍吉過世後,爲了送他最後一程,特地請友人幫忙,辦了一場華人喪禮(見主圖)。
蘭贊說:“叔叔生前原本說後事跟隨印度習俗,死後葬在母親旁邊。”
但是,去年高龍吉卻改變主意說想照華人習俗火化,死後可以陪陪父母家人。
蘭贊補充說:“我們尊重叔叔的意願,這次特地請華族友人幫忙,擺靈堂、燒金銀紙、請人誦經、進行儀式等,我們都親身參與,希望能好好送他最後一程。”
“尊重意願”、“特地請華族友人幫忙”、“親身參與”……對多元種族文化的新加坡社會來說,這不正是一個和諧社會真正該有的體現嗎?
如果你足夠心細,就會發現,照片中站在靈堂的七名印族子女,除了一人穿著鞋,其余都赤著腳。這其實就是印度習俗的體現,因爲在印度廟裏進行祭祀活動時,大家都是赤著腳的。
印族子女們結合了華族與印族文化,齊聚在華人喪禮上爲繼父送終,也是一道獨特感人的風景線!
許多網民在看到這則新聞後都紛紛舉起大拇指,稱高龍吉的家風好,是有情有義的一家人:
良好家風的構建與傳承不是小事,家庭的文明狀況不僅是社會文明的縮影,它也可以影響和改變整個社會風氣。
家庭關系是社會的縮影,社會的變遷,往往都會通過家庭關系反映出來。
高龍吉的家庭所反映的,不就是人與人之間無關乎種族文化發自內心的關愛?而且也體現出繼父對非親生子女的那份無私奉獻、以及非華族子女知恩圖報、懂得飲水思源的傳統美德。這才是真正意義的新加坡式多元種族大家庭!
不同膚色的人彙聚在新加坡打拼奮鬥,其實爲的都是共同營造美好家園。
一個多元種族的社會,種族之間的和諧尤爲重要。不要以爲告示牌上寫著不同語言、地鐵內用不同語言進行廣播就說明新加坡是多元種族和諧社會,那只是表面。新加坡式的種族和諧的深層意義,高龍吉一家已經用行動告訴了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