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覺醒來,“小販文化”這四個字似乎被鍍上了一層金光,可能是昨晚我國總理李顯龍帶頭爲“新加坡小販文化”啓動申請聯合國非物質文化遺産的緣故,身份地位都有所提升吧,今早紅螞蟻爬出蟻窩後,覺得本地小販中心特別有文化,看了特順眼。
帶著這種幻想的紅螞蟻,興致勃勃地爬進了上個月多了幾家米其林美食小販攤位的“芳林苑小販中心”與攤主們閑聊,結果得到的回答竟然是這樣的。
對話(一)
紅螞蟻:老板,請問你對總理昨晚宣布將爲小販文化申遺有什麽看法?
肉脞面攤主:申遺是什麽來的?我昨晚沒有看國會,不知道你在講什麽。你要不要吃肉脞面?
對話(二)
紅螞蟻:Auntie,你昨晚有沒有看總理講話?會不會支持小販文化的申遺?
咖啡茶水攤主正忙著泡咖啡,叫助手幫她回答:這裏沒有Auntie啦,老板每天晚上很早就睡了,沒有看總理講話,你是記者啊?聽說水電費要漲啊?
紅螞蟻:沒有啊,你聽誰說的?
咖啡茶水攤主:噢,沒有就好,水電費有沒有漲價才是最重要的,其他的我們不關心啦,什麽“生意”,什麽小販文化,隨便啦。
對話(三)
紅螞蟻:老板,請問你昨晚有沒有看群衆大會,支不支持總理提出的小販文化申遺計劃?
面煎粿的中年女攤主連頭都懶得擡起來,揮了輝手,意思淺淺:不買(請)走開。
主流媒體報道都很正面
今早讀《聯合早報》新聞,看到記者訪問全國商聯總會會長楊向明與副會長林玉銘時,兩人不約而同指出,爲小販文化申遺無疑是一種至高無上的認可,更是莫大的鼓舞時,紅螞蟻還小小興奮了一下,沒想到一進入小販中心就被拉回現實世界。
林玉銘說:“申遺以及如果最後能申遺成功,對小販來說是莫大的認可。我相信所有小販都會更努力地烹調美食、更願意不斷創新提升美食,也會更努力地將各自的手藝傳承下去,竭盡所能不讓它消失。”
楊向明則指出:“相信這層認可也有望鼓舞更多年輕人加入這個行業,畢竟據我所知,小販的年齡中位數爲59歲,我們急需更多年輕人向老一輩學習各種傳統手藝。”
總理:小販中心就是我們的社區飯廳
李顯龍總理昨晚在國慶群衆大會用中文演講宣布申遺的消息時說:
“小販中心不單可幫助大家減少日常開銷,也是我國重要的文化遺産。它就像是我們的社區飯廳,無論華人、馬來人、印度人還是歐亞裔人士,大家不分種族、宗教和收入高低,都能聚在小販中心,一起用餐。”
“我們做了民調,結果顯示,小販文化是最多國人支持的項目,因爲它和大家的生活息息相關,也富有本地特色,非常新加坡。”
咦,這就奇怪了,難道當局在做民調時沒有訪到芳林苑小販中心的攤主們?不然怎會出現上述局面?難道是紅螞蟻運氣極差,訪到的都是不知情的攤主?
咬了咬由全國商聯總會、國家文物局和環境局聯合發出的新聞稿,發現原來文物局今年初爲一項名爲“我們的新加坡遺産”(Our SG Heritage Plan)五年計劃進行調查時,受調查的超過3000名對象當中,有27%將“美食遺産”列在新加坡非物質文化遺産的首位。
除了這份調查報告,有關當局還在今年4月至7月開展了140人的小組深入對話,他們當中有學者、文化遺産專家、年輕人、文化人和公衆等等。在討論過程中,“小販文化”一直被持續標出爲最具代表性,也最具多元文化意義的“非物質文化遺産”。
國家環境局在2016年展開的小販中心調查也顯示,超過85%的新加坡人認爲,小販中心在凝聚社區方面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在同一份調查當中,每10人當中,有9人同意或極爲同意小販中心是新加坡身份認同的一個關鍵環節。
新加坡小販文化的獨一無二
不是紅螞蟻想潑冷水,紙上談兵總是比較容易,一旦進入實戰模式,大家或許還真說不出新加坡的小販文化究竟有何特別之處?
上網咬了一圈,發現許多網民都留言說,小販文化並非新加坡獨有,倒是小販中心,還算得上是新加坡的一道奇特人文風景,幾乎每個組屋區都有自己的小販中心。
紅螞蟻問了族裏的一名長老,長老睿智地指出:
如果一個新的組屋區裏沒有小販中心,這本身就很不正常,就是新聞啦!
國家環境局的數據顯示,由政府經營或坐落在組屋區的小販中心一共有110個,總攤位數量超過1萬4000個。建屋發展局網站的資料則顯示,新加坡目前有超過100萬間組屋,換句話說,每9000多個組屋單位,就有一個小販中心,每個小販中心裏平均有127個攤位。這樣的比例放眼全世界,應該是獨一無二的。
按總理的話說,所謂的“小販文化”,不僅僅指的是豐富且價廉物美的美食選項,也包含了作爲情感聯絡站的小販中心,以及代代用心經營生意,傳承烹饪手藝的小販等重要元素。
總理還說:
“如果申遺成功,將有助保留和發揚新加坡這個獨特文化,讓更多美食傳承下去。同時,全世界也會更了解新加坡的各種美食,以及獨特且豐富的多元文化。希望大家踴躍支持小販文化申遺,讓小販文化登上世界舞台。”
這將是新加坡繼植物園于2015年申遺成功,列入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産名錄後,第二次申遺。
總理希望明年3月爲“新加坡小販文化”啓動申遺程序後,國人能踴躍支持,讓屬于新加坡獨有(Uniquely Singapore)的“新加坡小販文化”能在2020年底獲選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名錄”。
馬國網民各種調侃
馬來西亞昨晚也報道了這則新聞,並在網上引起熱議。馬國網民看完新聞後很樂,各種調侃層出不窮。
有網民說:“我本來以爲新加坡人只是停留在聲稱椰漿飯和咖喱叻沙是他們的……沒想到他們得寸進尺,竟聲稱‘小販’也是他們的文化?我猜啊,很快的,凡是太陽底下的東西都會變成新加坡的食物和文化啦。哈哈哈”
另一名網民則認爲新加坡的小販文化不夠“小販”,他說:“究竟是‘小販’,還是‘食閣’文化?搞得我很混亂。說到小販食物,我想泰國和印度尼西亞才是最富有活力的。”
另一名網民則說:“新加坡並不是唯一有小販文化的國家,所有較爲貧困的國家或多或少都會有某種形式的小販文化。馬來西亞也有街邊小販,香港有大排檔、印尼有Warung小吃店等等,新加坡的小販究竟有什麽特別之處?”
也有馬國網民忍不住調侃說,難道新加坡小販中心有年邁的老人收拾肮髒的碗碟,還用紙巾霸位,就是一道文化風景,值得申遺了嗎?
新加坡網民:會不會是政府丟出的煙霧彈?
相比之下,新加坡網民更關心的是,這個小販文化的申遺是不是政府丟出來的“煙霧彈”,用于將人民的視線轉移到較爲不重要的層面上?
這名退休人士說:“小市民目前所面對的各種問題比申遺更爲迫切緊急,申遺只不過是又一個漲價的借口,這對我們許多人來說,是一個非常痛的‘痛點’。身爲退休人士,每次我看到碗裏的面條,就忍不住非常非常生氣。價格漲得不成比例,分量也同時減少了。對于這些價格的上漲,我看不到有任何的應對方案。所以請不要再與我談什麽狗屁不通的申遺,饒了我們。”
也有網民認爲提倡小販文化沒什麽值得自豪的,因爲從另一個層面來看,這意味著新加坡人在家做飯用餐的幾率正在減少。這名網民說:“從另一個角度看……相當可悲,我國人民投入那麽長的時間在工作,以致于沒有時間和精力來爲全家人烹煮一頓完整的家常菜。”
想支持申遺的民衆可以到這個特地爲“新加坡小販文化”申遺而設立的網站上投支持票。截至截稿時間,網上已經獲得1580張支持票了。
今年一月,總理夫人何晶在面簿上帶頭爲爲新加坡美食申遺。今年三月,文化、社區及青年部長傅海燕就在國會上辯論該部門開支預算時宣布,政府將撥款6600萬元落實新加坡的首個文化遺産發展總藍圖。昨晚,總理李顯龍又帶頭宣布爲“新加坡小販文化”申遺。這種循序漸進地推進,說明了這個計劃勢在必行,而且需要全民支持,並非說著玩的。
無論你喜歡與否,這條路已經沒得轉彎了。總理演講時說,‘食’物最相思。就目前來看,對網民而言,好像更接近“似乎最想死”。很多東西順其自然是美,刻意爲之或許會破壞了這份自然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