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沒有旁人攙扶,梁月明走出十米遠的路程都舉步維艱。然而,這位虛弱的90歲老人今天依然在新加坡市中心經營著一家雲吞面館,每天要賣出至少200碗面或炒粉。
▲如果沒有人攙扶,梁月明現在走路都很困難
每天早晨4點,梁月明就要起床記賬和禱告,隨後,她的兒子會載她去市場購買當天所需要的原料。從上午8點到下午5點,她都在彎著腰忙著制作一鍋鍋面條和烤豬肚,或是爲客人提供一些便宜的熟食。
▲90歲高齡的梁月明仍親力親爲下廚
在有美食天堂之稱的獅城,粱老太親手打理的雲吞面被認爲是“新加坡最好吃的5間雲吞面之一”。作爲新加坡最老的面檔主之一,她說:“只要我還有能力,我就會堅持做下去。但我擔心這麽多年來積累的經驗將會消失,因爲孩子們無法繼承我的事業。”
▲90歲高齡的梁月明(圖片來源:新加坡《海峽時報》)
目前,新加坡有大約110個主題熟食市場或小販中心。這些熟食中心都是由政府興建,硬件設施和衛生狀況都不錯,通常售賣的東南亞美食小吃物美價廉、品種豐富,平日裏各個熟食攤檔都擠滿了人。
新加坡政府稱,他們將會爲“小販文化”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請入選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名錄。目前,“新加坡小販文化申遺”也得到超過55萬民衆的網上表態支持。
2020年底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公布新一批入選的“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名錄”,如果申遺成功,新加坡政府希望,可以鼓勵人們進一步認識新加坡的小販和他們烹饪的美食,同時確保小販文化得以傳承,保持活力。
一些世界名廚和美食節目主持人,比如美國的安東尼·布爾丹(已故)和英國的戈登·拉姆齊都對新加坡美食——比如海南雞飯,都大爲贊賞。在新加坡,一些美食小販以2美元的價格就可以提供最便宜的米其林星級菜肴。
▲新加坡招牌美食——海南雞飯(圖片來源:圖蟲創意)
但這種美食小販文化的繁榮不能掩蓋其背後的問題:現有的新加坡小攤販、檔主正在老去,他們的子女通常都接受過良好的教育,相比于父輩經曆的這種辛苦廚房勞動,他們更願意選擇在辦公室工作。
據路透社報道,新加坡小販的平均年齡高達59歲,遠高于新加坡全國勞動力人口平均年齡的43歲。
▲陳福順,60歲,新加坡紅山中熟食中心茶水攤攤主(圖片來源:《新明日報》)
現年38歲的小販蘭斯·吳稱,現在要在市場上找到一個20多歲的小販比尋找金子還難。
近幾年,新加坡政府推出了一些措施,讓年紀大的小販可以把他們的手藝傳給下一代,包括向他們傳授商業技巧、提供設備和租金補貼,以減少日常開支。
這些措施吸引了一些年輕人從沉悶的辦公室工作中抽離出來,投身于小販這項事業。
▲新加坡年輕人梁世財(右)和陳添富一起經營“九領”釀豆腐攤,攤名是兩位“90後”出生年份的諧音 (圖片來源:《聯合晚報》)
32歲的咖啡攤檔主費伊·賽說:“確實有部分年輕人把這項事業看作是一種創業途徑。現在新加坡小販行業吸引了更多年輕的創業者或是職業餐飲人,但他們只是年輕人中的少數。”
24歲的張愛蘭(音譯)經營的攤檔主要售賣本地和日本美食,她說:“在申遺成功之前,我認爲當務之急就是,必須要解決小販行業目前所面臨的問題:未來20年,假如老一代的小販都去世了,他們的事業又有誰來繼承呢?”
▲新加坡本地招牌美食炭烤螃蟹(圖片來源:《聯合晚報》)
六十多歲的李沙白以2美元一份的價格在售賣一種新加坡特色水粿,目前,他也面臨後繼無人的問題。他的兩個女兒,一個在墨爾本的一所大學擔任講師,另一個在新加坡做會計,誰也不想從他肩上接過這個擔子。
“我不認爲小販中心在下一個50年還能繼續存在,這份工作太辛苦了,我們一天要勞動16個小時,廚房裏還很熱。孩子們現在不願意在這裏工作了。”對于未來的新加坡小販文化,李沙白非常悲觀。
(葉君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