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會前天通過緊急立法,限制冠病防疫追蹤數據只能用來調查七類嚴重罪案。
主管智慧國計劃的外交部長維文醫生,在國會辯論法案時,爲政府一開始沒有闡明警方可通過《刑事訴訟法》索取“合力追蹤”用戶數據認錯,並願爲溝通失誤承擔全責,對造成民衆恐慌與焦慮深表遺憾。
政府在事件上的超低姿態,跟網上輿論對錯誤的激烈撻伐形成強烈對比,顯示事件所引發的民意反彈程度,以及政府對其政治後坐力的重視。
這表明政府意識到,建國一代民衆對政府“空白支票”式的無條件支持,已經是過去式;新一代選民借助網絡和社交媒體發聲,不但更勇于表達意見,而且也展現出高度的質疑和批評精神。
除了一名非選區議員,國會反對黨議員並沒有在《冠病(臨時援助措施)(修正)法》的立法過程中太過爲難政府。維文對此表達了肯定之意。
我覺得反對黨之所以如此,善意地看或許有國難當前,團結一致的地方,但也不乏敏銳的政治計算——反正民間輿論已經呈現出高度的壓力,窮寇莫追,不支持法案可能適得其反。
整起事件有兩個觀察點。
第一,政府高度自覺“民無信不立”的道理。民間輿論最大的不滿在于政府在溝通上缺乏透明度,最要命的是前後矛盾,原本信誓旦旦強調追蹤數據不做他用,最後卻表示警察有權用來查案。
《刑事訴訟法》對警察有極大的授權,這幾乎是常識。所以政府的這個錯誤,表面上看顯得低級,因此才會引發民間諸多陰謀論的猜想和不安。
從新一代選民至今的表現來看,他們雖然並非毫不講理,凡事咄咄逼人,但政府的這個錯誤在這個群體裏所造成的傷害,相信並不會因爲修法而複原。
至少,今後政府如果還發生類似的“低級錯誤”,政治代價會是不小的。
第二個觀察點是隱私的價值越來越被重視。在互聯網科技監控能力越來越驚人的時代,這一趨勢原本也不值得驚奇。
但正如前述,《刑事訴訟法》對警察有極大的授權,一些地方也存在辦案效率和侵犯隱私之間的張力。因此,不排除一些民間維權團體可能成熱打鐵,就隱私課題繼續發力。政府開了修法的先例,後面要如何自圓其說,就很考驗政治智慧了。
衆多執政黨議員在國會辯論時,仍然采取建國一代的價值,擔心過度重視隱私,會妨礙警察查案,進而影響社會安全。
可是,如果拿此次民間輿論反彈作爲參考標准,擔心隱私被侵犯的考慮,恐怕高于擔心警察無法盡速破案。
政府是否把握到這種微妙的民意改變,是後續值得觀察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