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上的新加坡與馬來亞是一衣帶水的關系,這使得我們要了解新加坡的過去,就必須要了解馬來曆史。而作爲馬來曆史上唯一一部古代著作,《馬來紀年》中出現的那麽多的有關古代新加坡的故事,對于我們了解新加坡的曆史有著相當大的幫助。
《馬來紀年》在馬來文獻學上的地位是崇高的,每一位研究馬來文和馬來曆史的學生、學者,都要研讀這一部著作。然而《馬來紀年》當中的許多記載,確實太過虛假誇張,像上面列舉的蘇闌王遠征中國,巴黨捉鬼獲得力量等等,常常讓讀者覺得太不真實甚至可笑。
《馬來紀年》的書頁
國家博物館裏《馬來紀年》複印本的幾頁書。目前共發現了大約29種版本文字。
衆所周知,《馬來紀年》成書于1612年,著者是柔佛王朝[1]的首相敦•室利•拉南。當前已經出版或發表的《馬來紀年》譯文版大概有20余中不同版本。
然而,據許雲樵先生[2]分析,《馬來紀年》一書的原稿應完成于1535年,作者應該是原馬六甲王室成員或朝廷重臣,他熱衷于曆史,精通波斯文、阿拉伯語及爪哇文,對馬六甲王朝的曆史及末代發生的事件極爲熟悉,他不但目擊了馬六甲的覆滅,並且還追隨流亡政府至1535年,他撰寫的這部史書也就記錄到1535年。後來這部手稿被葡萄牙人帶走,幾經輾轉,于1612年被一個叫做「缙紳索俄」的人帶回至柔佛王室。當時的國王命首相敦•室利•拉南將該手稿彙編成冊,于是敦•室利•拉南便成爲了該書的著者了。而真正負責修訂該書的執筆者,則是一位名叫敦槃槃的王室成員。後來由于這部手稿分別流傳與柔佛王朝與霹雳王朝,又被葡萄牙人帶至歐洲,因而被諸多修訂者從其自身的利益或角度出發,對原稿進行了增補、刪減、穿插顛倒等修訂,最終致使我們現在看到的《馬來紀年》有衆多版本[3]。
許雲樵
有關古代新加坡的文字記錄,雖在中國史籍《吳時外國傳》、《島夷志略》、《元史》、《明史》中都有出現,卻都是一筆帶過,沒有一本像《馬來紀年》那樣對其當時王朝的建立、統治、滅亡以及那百余年間發生的重大事件都有著詳細的記錄,甚至是繪聲繪色的描寫及杜撰。
《馬來紀年》前幾章中描述的新加坡拉的形象是“一個偉大的城市,無數外國人慕名而來,城市的英名與偉大散布到整個世界”。在新加坡拉的第二任統治者室利•皮克拉馬•維拉統治期間,新加坡拉明顯已經足夠強大可以挑戰滿者伯夷,滿者伯夷是當時群島上勢力強大的王國,這種挑戰由最初的外交摩擦升級到滿者伯夷入侵新加坡拉並铩羽而歸。而後來關于室利•皮克拉馬•維拉同印度吉甯國的泰米爾統治者女兒結婚的故事,則是明顯地表現出新加坡拉的國力財富及其在印度諸王國中的地位。吉甯國王讓自己的大力士與室利•皮克拉馬•維拉的大力士巴黨比試力氣,則可以認爲是新加坡拉和吉甯之間未表明的實力對抗,而吉甯國王在巴黨去世時贈送的墓碑 則可以解讀爲對室利•皮克拉馬•維拉表達尊重。如果不是一位首相的叛國,新加坡拉很可能發展成爲一個大的國家。
新加坡拉的末代君主與馬六甲的開國君主
按《馬來紀年》中記載,馬六甲王室是發祥于新加坡拉的。室利帝利般那創建獅城後,傳位五世,第五任君主伊斯幹達沙因被首相出賣而遭滿者伯夷滅國,其逃離至馬六甲後,建立了新的政權,拉開了馬六甲王朝統治的序幕。也就是說,新加坡拉的末代君主即是馬六甲的開國君主。二者爲同一人。
而據葡萄牙人史籍所記載,馬六甲的開國君主名叫拜裏米蘇拉,有關他建立馬六甲王國的記載有兩個版本:其一,拜裏米蘇拉也是一位來自巨港的王子,因躲避滿者伯夷的強權統治,逃離至新加坡拉,那是的獅城王朝已分崩離析,他殺了當地部落的首領,占領了新加坡拉。後因遭遇暹羅[4]王國的打擊,逃至馬六甲建立了馬六甲王朝。其二,拜裏米蘇拉原是爪哇島上的一個王子,十四世紀末因爪哇島上的內戰,躲避戰亂至新加坡拉,他殺了當地部落的首領後,遭到當地首領的親戚暹國國王的報複,逃至馬六甲建立政權。1414年,拜裏米蘇拉放棄印度教改而皈依伊斯蘭教,其稱號由印度教的拜裏米蘇拉改爲伊斯蘭教的伊斯幹達沙。
中國的《明史》載有《滿刺加傳》,立場客觀並敘述清楚。它記載了滿刺加王朝(即馬六甲王朝)的開國君主確實是叫拜裏米蘇拉,但僅僅講述了明王朝對滿刺加的封賞[5],及滿刺加各代君主對明朝的朝貢事宜。對于其開國君主拜裏米蘇拉的身世來曆卻只字未提。
馬來半島古代曆史上最重要的馬六甲王朝的開國君主究竟是誰?他究竟是延續了亞曆山大大帝血統的室利帝利般那的有著高貴血統的王室後人,還是殺人越貨占島爲王的一個過路王子?這雖然是個無比重要並亟待弄清楚的問題,但至今卻仍被東西方學者爭論不休,新加坡拉的末代君主和馬六甲的開國君主究竟是一個人還是兩個人。因爲現存的史料典籍記載有限,有關此問題的探討仍在繼續。
再看新加坡“獅城”一名的來曆
室利帝利般那因在新加坡島上看到一只獅子,因而命之爲「獅城」。此番來曆,衆人皆知。然而事實是整個新加坡甚至是馬來半島的曆史上都從來沒有過關于獅子存在的記錄,可見「獅城」一名的來曆,傳說杜撰的可能性更大一點。
所以,不妨換個角度分析一下,或許能夠更好的理解「獅城」一名的含義了。
大約在公園最初的幾個世紀,印度通過貿易、僧侶遊曆等衆多方式將佛教傳入東南亞各國,6~10世紀是佛教在東南亞發展的興盛時期,由于受到封建各國君主的推崇,佛教逐漸成爲占據統治地位的宗教。印度古已有獅子,相傳‘釋迦牟尼降生時,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唯我獨尊,做獅子吼,群獸攝服。’百獸之王獅子的威懾力量爲佛教所看重,因而‘被佛收爲坐騎’。 《大智度論》[6]中亦有雲:“佛爲人中獅子,凡所坐若床若地,皆爲獅子座”。由于獅子被用來彰顯佛的無畏于偉大,所以在當時被廣泛的用于地理命名。比如:錫蘭[7]的古名即爲‘獅子國’,赤土國[8]的國都[9]亦稱‘獅子城’。
據上所述,就不難理解室利帝利般那能夠“看見”獅子的原因了。其時,新加坡島從屬于室利佛逝[10],對于剛剛建國的室利帝利般那來說,沒有什麽能比“看見”獅子更顯祥瑞,更具有合法性的了。有獅子出沒的地方,自是無與倫比的好地方,新加坡拉當然要稱爲“獅城”了。
——————————-
[1] 1511年,馬六甲王朝遭葡萄牙殖民侵略而滅亡,其王室血統分裂爲兩支,分別建立了柔佛王朝和霹雳王朝。
[2] 許雲樵,本名钰,又號夢飛,別號希夷室主。清光緒三十一年 (1905年)出生于蘇州,1931年到東南亞,曾先後在東南亞多個國家的多所學校內任教。1940年3月,許雲樵聯絡星洲日報社同事郁達夫、姚楠等發起創辦“中國南洋學會”。1963年創立東南亞研究所,主編及出版《東南亞研究》。一生著譯四十余種及論文二百余篇,因此後人贊頌他爲“一代學人,東南亞研究泰鬥”。主要著作除《北大年史》外, 還有《馬來紀年》、《南洋史》 (上冊)、 《馬來亞史》 (上下冊)、《馬來亞近代史》等。本書中有關《馬來紀年》的譯文摘要及部分觀點均源于許雲樵的著作。
[3] 其中較爲普及的三個版本分別是:1889年英國希勒別(W.G.Shellabear)的拉丁語譯本;1812年,萊佛士爵士(Sir Stamford Raffles)手抄本于1952年布朗氏(C.C.Brown)作的英譯本;1821年,萊敦博士(Dr.John Leyden)的英譯本。另有許雲樵先生的萊敦博士版的中譯版。
[4] 暹羅,簡稱‘暹’xiān。今泰國的古稱。十四世紀末,暹羅的大城王朝逐步取代了素可泰王朝成爲了暹羅最強大的國家。它立足于中南半島中部地區,控制了湄南河流域的衆多地區及馬來半島的一部分。
[5] 1405年,馬六甲建國初期,拜裏米蘇拉決定倚靠中國來擺脫暹羅的控制,他停止了每年向暹羅獻金40兩,轉而派使臣訪問中國。明永樂大帝冊封拜裏米蘇拉爲馬六甲國王,之後雙方往來密切。
[6] 佛教論書。簡稱《智度論》、《智論》、《大論》、《釋論》,亦譯《摩诃般若釋論》。爲論釋《大品般若經》之作。傳說古印度龍樹著,後秦鸠摩羅什譯。100卷。論中引經籍甚多,保存了大量當時流傳于北印度的民間故事和傳說,爲研究大乘佛教和古印度文化的重要資料。
[7] 今斯裏蘭卡,全稱斯裏蘭卡民主社會主義共和國,舊稱錫蘭,是個熱帶島國。
[8] 赤土國,《隋書》與《通典》對赤土有詳細記載:“赤土國,扶南之別種也……”。
[9] 赤土國都爲僧祇城,Singora,亦稱‘獅子城’。
[10] 室利佛逝,中國史籍中稱爲‘三佛齊’,亦稱‘佛逝’或‘舊港’。建立于7世紀以前,7世紀中葉開始向中國唐朝進貢,控制馬來半島及爪哇島大部分地區達幾個世紀之久,是當時東南亞的商業強國及佛教中心。
感謝作者授權新加坡眼平台發布本文。
作者簡介:毛大慶,1969年出生于北京,東南大學建築學學士,同濟大學管理科學與工程碩士、博士(在職)。現任現任公司高級副總裁,兼任北京萬科企業有限公司總經理。曾任凱德置地環渤海區總經理。該集團是目前東南亞最大的上市房地産企業,總資産超過190億新幣(約120億美元),目前已經在新加坡、中國、澳大利亞、日本、英國、馬來西亞、印尼、中國香港、中國台灣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超過50個城市開展業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