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去年訪問印度還是印度總理莫迪最近訪問中國,都得到了中國和印度兩國國民和整個世界的高度關注。中印兩國都爲文明國家,兩國的崛起已經對整個世界權力格局産生了很大的影響,並且可以預計這種影響會越來越大。不過,人們對兩國關系的認識仍然停留在非常初步的階段。印度對中國國際關系的重要性可以從地緣政治的角度來看。
中印的地緣政治
中國的東邊,日本連同美日同盟已經對中國的海洋地緣政治構成了有效制約;南海本身就很複雜,但美國和日本的影響力在南海區域也不能忽視。印度在中國的西南邊,在地緣政治的構架內,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看,和印度的關系越來越具有特殊的重要性。
中國在西邊沒有直接的出海口,離中國最近的就是印度洋了。中國通往印度洋必須通過鄰國巴基斯坦或者緬甸。不過,中國在這樣做的時候面臨著幾乎不可超越的困難。顧名思義,印度洋對印度至爲重要,是印度地緣政治的核心。印度會通過任何可能的辦法來阻止中國通向印度洋。如果中國要通過巴基斯坦進入印度洋,那麽就會使得印度和巴基斯坦的關系複雜化。實際上,印巴關系已經是高度複雜化了的。中國如果通過緬甸通往印度洋,同樣會遇到緬甸的問題。中國印度關系及其未來作爲主權國家,緬甸也在追求國家利益的最大化。盡管緬甸和中國一直具有深厚的關系,但是隨著緬甸國內政治的變化,隨著區域外大國尤其是美國的進入,這個國家已經開始遊走于印度、美國和中國之間。如同其他所有同盟國家一樣,緬甸不會完全依賴于一個國家,其國際空間和國家利益的最大化取決于緬甸和諸大國的關系。
從國土面積和人口來衡量,印度是中國的最大鄰居。和中國一樣,印度也正在急速現代化,經濟發展快速。無論是內部追求現代化還是外部追求國際地位,印度和中國都有共同之處。更爲重要的是,和中國一樣,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印度國內的民族主義也一直處于高漲狀態。如果中國的民族主義主要是針對日本和一些西方國家的,那麽印度民族主義主要是針對中國的。上世紀六十年代的中印沖突在印度人腦際中流下了永恒的痛苦記憶。針對中國的民族主義既存在于民間,也存在于政府官員當中。近年來,中印兩國圍繞著領土主權糾紛一直在發生著不同程度的沖突。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已經解決了和俄國、越南等國家的陸地主權糾紛,但和印度的主權糾紛的解決不僅沒有進展,而且經常出現程度不等的危機局面。現在看來,越來越多的因素阻礙著中國解決和印度的領土糾紛,這些因素包括:中印兩國各自的民族主義高漲;兩國社會媒體的發展使得任何具有避免性的外交變得不可能;印度的民主制度很難産生一個強有力的政府;等等。
也同樣重要的是,印度涉及到中國的西藏問題。西藏流亡政府設在印度表明印度政府和社會可以對流亡政府産生直接的影響。印度可以促使西藏流亡政府成爲中國的麻煩,也可以促使流亡政府不成爲中國的麻煩或者少找麻煩。也就是說,西藏流亡政府是印度和中國交往過程的一個有效工具。印度作哪一種選擇則取決于中國和印度的雙邊關系。
多邊關系對中印的影響
除了中印雙邊關系,印度之外的因素也在影響著中國和印度的關系。爲了制約或者平衡中國,包括美國和日本在內的其他大國也一直試圖和印度結盟。(中國也不能忘記,在冷戰期間,印度和前蘇聯的關系也是針對中國的)盡管印度在經濟上仍然較中國落後,但印度自稱爲是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國家(人口最多)。也就是說,印度和美國、日本以及其他西方國家享有共同的民主價值。和西方國家一樣,民主自由是印度在國際社會的軟力量。因爲意識形態因素,美國經常發現和印度有比較多的“共同語言”,因此在一些核心問題上(例如核武器問題)對印度網開一面,用各種方式容忍甚至鼓勵印度。這些年來,面臨中國的崛起,美國一直在思考著如何把印度納入美國的國際網絡內,和美國合作來應付中國。日本也仿效美國,要和印度建立“價值同盟”來應付中國的崛起。實際上,美、日、印正在努力發展出戰略和軍事協調機制。
另一個與此相關的因素是中國和印度在中東、非洲區域的互動。和中國一樣,作爲崛起中的大國,印度對海外能源的需求也越來越大,非洲和中東對印度的重要性甚至甚于對中國的重要性。中國在非洲和中東更主要的是經濟利益,而對印度來說,除了經濟利益,還有直接的地緣政治利益。在非洲,印度的影響尤其在經濟方面發展得也很快。中國在非洲的影響力主要來自于國有企業部門,而印度的則來自于私營企業。中印兩國在非洲有競爭也有合作。盡管在非洲兩國的協調非常重要,但如何協調則還是一個未知數。但很顯然,中印必須避免如從前歐洲老殖民地主義者那樣的大國競爭。
在中東,中印兩國互動的情況更爲複雜。中東傳統上是美國的勢力範圍。近年來,中東正在 政治“變天”。政治“變天”有 內外原因。從內部說,最主要的 是中東各國內部政治的變化,主 要是傳統的政治體制不能適合現 實的需要。從外部看,最主要是 美國的中東政策的變化。美國針 對一些中東國家發動的反恐戰爭 不僅僅是反恐,也在改變那裏的 政治體制。從理想上說,美國想 在那裏建立美國式的民主政治體 制。但結果並不好,不僅所希望 的民主制度建立不起來,很多國 家在舊體制解體之後經曆著內 戰,變成了失敗國家,或者面臨 失敗國家的邊緣。再者,美國因 爲頁岩氣的開采,正在成爲能源 大國,這意味著美國必將減少對 中東能源的依賴。美國過去在中 東的各方面的投入(尤其是軍事 投入)和其在這個地區的巨大能 源利益有關。一旦美國減少對中 東的能源依賴,那麽美國也必將 減少在那裏的軍事存在。這表 明,在不久的將來,中東會出現 美國撤出之後所出現的安全真空。這個真空的競爭者主要有三個大國,即俄羅斯、中國和印度,尤其是中國和印度。俄羅斯在中東只有安全利益,而少有能源經濟利益,因爲俄羅斯本身也是一個能源大國。中國和印度在中東的地緣政治利益是多方面的,包括能源、安全和反恐等等。中國和印度如果在中東合作得好,那麽便有利于各方;反之如果不能合作甚至發生沖突,那麽就會互相損害對方的利益。
中印關系的重要性僅次于中美關系
面臨這樣一個印度,中國應當和印度確立一種怎樣的關系呢?正是因爲上述這些要素,從亞洲區域甚至全球範圍內看,對中國來說,中印關系是僅次于中美關系的一對最重要的關系。這表明,中國要把印度提高到中國國際關系的戰略水平。在最大程度上,如果和印度關系搞好了,中國陸地地緣政治甚至海洋地緣政治都會得到穩定。在最低程度上,中國必須千方百計不把印度推向美國和日本。但如果和印度搞不好關系,印度本身或者印度聯合其他國家,可以爲中國制造無窮的麻煩。印度近年來和美國、日本靠近,盡管有美國和日本的因素,但也有中國因素的影響。作爲鄰國,印度本來就對中國的崛起抱有戒心。邊界問題既沒有穩定下來,而且經常發生一些小沖突,更引發和強化印度的對華民族主義。盡管邊界問題是中印兩國互動的産物,責任並非完全在中國一邊。
要處理好和印度的關系,首先必須把印度提高到中國未來外交戰略的高度。盡管現在印度並非那麽強大,也說不上大國,但隨著其現代化的進展,印度具有很大的潛力成爲大國。對這一點,中國方面的認識並不很清楚。改革開放以來的很多年裏,中國關注的對象是美國,領導層把大部分精力放在美國。如果說對美國問題,領導層自己抓,那麽印度問題並不在領導高層的議程裏面。在政策操作層面,中國對印政策的主體是低層官僚(包括軍方)。很多對印政策都停留在戰術領域,和印度的互動主要表現爲反應性的特點,也就是以牙還牙式的。這個特點非常清楚地表現在近年來最具有爭議的邊界問題上。在邊界問題的互動上,很難看到中國的戰略意圖。當然,印度也沒有。這種沒有戰略意圖的日常互動稍不當心,便會釀成國家間的大問題,如果不是公開的沖突的話。
中國也必須加深對印度的認識。對印度的認識是對印度政策的基點。確切地說,中國對印度的認識仍然非常膚淺。傳統上,中國對印度的理解僅僅在文學藝術文化方面,對其政治、經濟、社會制度、外交戰略等方面的了解甚少。因爲高層領導把眼光放在美國,中國的學術圈也把眼睛盯著美國,沒有多少人對印度感興趣。在學術和政策圈內,研究美國有很大的利益,而研究印度利益甚少。中國現在對印度發表意見最多的就是那些沒有多少學術和經驗知識背景的媒體工作者,還有那些所謂的公共知識分子。印度的情況也差不多,政策圈和學術圈不了解中國,發聲的也是一些媒體人士和公共知識分子。因爲兩國都是如此,經常觸發兩國間毫無理性的“言語”對峙,往往表現爲激進的民族主義聲音。
隨著印度的發展和中印兩國之間各種問題的浮現,中國對印度的認識必然要開始。這裏不能討論中國如何認識印度,但有一點中國必須把握,那就是,和中國一樣,印度也是一個文明國家,傾向于實行獨立的外交政策。正如中國本身,印度很難成爲另外一個大國(美國或者日本)的附屬。近年來,每當美國或者其他大國(例如日本)訪問印度或者和印度達成什麽協議,中國方面的主流聲音必然是“陰謀”,認爲印度和這些國家做什麽都是針對中國的。這種簡單的思維一旦成爲外交思維,那麽中國很難有正確的對印外交政策,也很難確立有效的中印關系。和印度的關系要從最基本的做起,最終才能提升到戰略層面。
在實際政策層面,中印之間的領土糾紛不可能很快得到解決。這方面,中國必須努力,因爲畢竟已經解決了和俄羅斯、越南的陸地邊界問題。和印度的邊界問題更爲複雜,但也不是不能得到解決。不過,在最低層面,中國必須努力把領土糾紛管理和控制在不公開化的程度。如同和其他國家的關系一樣,在和印度打交道的過程中,主要是把兩國的共同利益做大做強。共同利益做大做強了,沖突面就容易得到管理和控制。反之,如果沒有共同的利益或者共同利益很小,那麽沖突面就容易爆發出來。
共同利益既表現在經濟方面,也表現在文化方面。在經濟方面,中印關系發展勢頭很強。盡管存在各種原因,但經濟交往是雙贏遊戲,印度很難拒絕。不過,也應當看到,在經濟領域,印度對中國也是具有深刻的“恐懼感”的。印度的一些強硬派過多地擔心中國的經濟崛起對印度國家安全的影響,經常會動用“國家安全”的名義來審查中國在印度的經濟活動,無論是中國國有部門的還是民營部門的。在國際經濟方面,中國和印度都是“金磚國家”成員,同時印度也積極參與中國主導的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可以相信,隨著印度經濟的繼續崛起,盡管中印之間必然會産生經濟競爭,但兩國的合作空間也會越來越大。
中國需要開發印度文化資源
需要進一步探索的是中印之間的文化合作。這裏指的不僅僅是傳統宗教(佛教)方面的合作。中國需要大力開發印度所具有的文化資源,拓展合作空間。至少表現在如下三方面。
第一,中國可以從印度學到各種宗教和諧共存的經驗。印度是一個多宗教國家,盡管各種教派之間的沖突也存在,但總體上說各種宗教是和諧共存的。中國今天面臨穆斯林激進主義的危險,並且在西藏也面臨宗教極端行爲。在印度內部,穆斯林已經變得相當溫和,並且和其他宗教共存。印度的穆斯林極端主義主要是外部因素造成的(主要是巴基斯坦的影響)。
第二,巴基斯坦方面在很多年裏沒有有效辦法控制穆斯林激進主義,在一些時候甚至持縱容態度,這不僅對印度構成了嚴重的威脅,而且現在巴基斯坦本身也深受穆斯林激進主義之害。中國可以通過和巴基斯坦的戰略友好關系,鼓勵巴基斯坦政府采取有效的舉措管控和壓縮(甚至取消)宗教極端主義和激進主義。這樣做不僅有利于印巴關系的改善,也會增進中印、中巴之間的關系。應當認識到,巴基斯坦的宗教極端主義和激進主義遲早也會威脅到中國。
第三,中國和印度可以合作,大力鼓勵溫和穆斯林文化的崛起。穆斯林激進主義是世界一大趨勢,已經危害到包括中國在內的幾乎所有國家,包括穆斯林國家本身。中東是世界穆斯林國家最多的地區,但世界上大多數穆斯林人口並不在中東,而是在包括印度、中國和東南亞在內的非中東國家。在印度、中國和東南亞等地區,大部分穆斯林已經非常溫和。今天的穆斯林極端主義和激進主義是在少數幾個中東國家形成的。一些國家的政府提供大量的經濟支持極端主義和激進主義,並把激進化有效傳播到中東之外的地區,包括中國。在很大程度上說,中東地區少數穆斯林極端主義者已經“綁架”了非中東地區的多數溫和穆斯林。沒有任何力量,包括西方以軍事爲核心的“硬力量”和民主自由爲核心的“軟力量”,可以阻止激進穆斯林主義對這個世界構成的威脅。要應付穆斯林極端主義只能用溫和穆斯林的力量。中國、印度和東南亞國家的溫和穆斯林在這方面可以扮演一個重要角色。如果這些國家和地區的溫和穆斯林能夠結成一個聯盟,那麽就會産生非常強有力的影響。這比現在西方主導的以軍事打擊爲核心的方法有效得多。如果這方面成功了,不僅對中國本身的國家安全有巨大的利益,對區域甚至國際安全有巨大的利益,而且也可以成爲中國(和印度)本身的巨大的“軟力量”。中國和印度都是基于古老文明之上的國家。我們甚至可以說,這兩個國家之間的文化合作有能力爲世界秩序提供一個不同于西方的選擇。
(作者爲新加坡隆道研究院發起人)
政策分析類刊物《隆道觀察》由注冊于新加坡的隆道研究院出版,關注中國和平崛起和亞太地區發展帶來的地緣政治和社會經濟的變化,追蹤世界熱點、難點問題,從東方視角提出政策建議和戰略構想,幫助國家和地方政府實現可持續發展,打造和諧社會。《隆道觀察》定價每期$10新幣,如需訂閱可寫email至[email protected],留下您的姓名,電話和郵寄地址,將有工作人員與您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