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屠殺死亡人數有說法是40萬人,也有說是10萬人、20萬、30萬,這有什麼區別?南京大屠殺這麼重要的事件,我們連死亡人數都無法準確統計嗎?到底有何難處?……
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殺紀念日。
1937年12月13日,侵華日軍侵入當時的中國首都南京,實施長達40多天滅絕人性的大屠殺,30萬生靈慘遭殺戮。對於這樣的表述,幾乎每一個中國人都耳熟能詳,你可以忘記戰爭史上的無數次屠城事件,卻無法不對來自外族的滅絕式屠殺痛心疾首。
一國之首都,數十萬血肉百姓被有計劃地屠殺。那些天,侵華日軍把南京城變成了大地上不設圍牆的「奧斯維辛」。
但南京大屠殺到底死了多少中國人?這個數字卻有爭議。
中國政府公布的南京大屠殺死亡人數是30萬人,日本作家村上春樹卻在新書《刺殺騎士團長》里說是40萬,村上幹嘛還要在中國官方公布的死亡人數上面增加10萬?
那麼,南京大屠殺的死亡人數到底是10萬、30萬還是40萬?這些死亡人數是怎麼統計出來的?
我們從歷史學研究的角度給大家解釋下,村上春樹的40萬到底靠不靠譜?南京大屠殺到底死了多少人?
歷史學是一門講究證據的學問。南京大屠殺已經過去80年,我們要復原當時的死亡人數,必須要有來自當時的證據,才能得到合理的數據估算。
問題來了,南京大屠殺發生在1937年12月13日-1938年1月之間,在時段內發生的屠殺少則幾人、幾十人、幾百人,多至幾千人、幾萬人,規模大小還帶有一定的隨機性。這些分散的數據誰去統計過?
日本人不會每殺一個人就登記造冊,最終匯總成為一個南京屠殺總死亡人數數據(這是在給自己的罪行留證據,日本人肯定不會這麼做)。中國軍民當時處於束手就擒狀態,官僚行政體系崩潰,同樣沒有辦法直接統計被屠殺的同胞人數。
這麼一來就麻煩了,關於南京大屠殺沒有一個直接的統計數據說明總體的死亡人數。後來的調查統計只能通過一些親歷者的描述、估計以及間接證據,去推測總體的死亡人數。
這些親歷者靠譜嗎?基於個人的見聞估算的數字,只是盲人摸象,嚴重受制於本人的認識局限。一個生活在南京城鼓樓地區的居民,能見到的不過是周邊幾百米範圍內的屠殺情況,他沒法掌握整個南京城的情況。
報紙上的零星報道無法提供統計數據
於是,從一些親歷者口中我們可以看到關於南京大屠殺死亡人數的混亂表述:
美國《每日電訊報》於 1 月下旬報道稱 :「一位傳教士估計南京一地被殺害的人數達 2 萬」。
一位外僑於 1938 年 1 月10 日寫成的書信資料稱 :「實則據掩埋的統計 ,屍體共達四萬具」。
南京守軍營長郭歧 ,曾於城陷後躲入難民區 3個月之久 ,他逃離南京後 ,將見聞寫成《陷都血淚錄》慨嘆 :「十餘萬可憐的同胞皆作了機槍下的鬼」
上面僅列舉了三個親歷者的口述證據,就出現了2萬、4萬、10萬三個死亡人數了。我們不能說這些數字都是錯的,因為他們都是親歷者根據自己所見所聞的直觀推測,這些數字反映的是「局部的真實」。統計死亡人數這事不是玩拼積木,不是說你把每個「局部真實」加在一起,獲得的總數就是實際的死亡人數了。
其實,要獲得南京大屠殺可靠的數據非常困難。
我們知道當時南京城的人口有常住人口、流動人口、軍事人員等,這些人相互交織,卻沒有可靠的實時統計數據。當然,別說是80年前的南京了,即使是今天要獲得一個城市的實時人口數據都很困難,何況是兵荒馬亂的抗戰時期。
這本就是一筆糊塗帳。現在是要從糊塗帳里拿出明白數據,確實不容易。這事一般人真的沒法完成,統計工作只能由國家牽頭,動用一切可以動用的檔案、文獻、證人、統計人員等力量,才可能獲得一個較為可靠的數據。
南京做為國民政府的首都被屠城,國民黨也覺得十分羞辱。只可惜抗戰時期南京被日本人占領,國民黨的勢力沒法深入南京去做調查研究。這事只能放下,往後拖了幾年。時過境遷,證據破壞,南京城由外來人口填滿開始了新的生活。這一拖就更難收集證據了。
1944年2月,國民政府看到了勝利的曙光,開始在重慶成立了敵人罪行調查委員會,後又相繼設立抗戰損失調查委員會、南京敵人罪行調查委員會、戰犯處理委員會,以及國防部審判戰犯軍事法庭,來搜集相關的罪證。
1945年抗戰勝利後,美國人定了規則,要通過軍事法庭審判日本戰犯,法律程序就需要中國人收集證據來證明日本戰犯的罪行。南京大屠殺自然作為一項罪惡滔天的犯罪事實被提出,這個時候擺在國民政府官員、學者面前的是個死命令,必須要統計出南京大屠殺的死亡人數。這次的統計不是一兩個學者的個人研究興趣問題,它代表著中國政府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的態度。
大家要明白,南京大屠殺的遇難同胞數據不僅僅是一串數字,它在軍事法庭審判時,能將一個人置於死地。他就是南京大屠殺的主謀谷壽夫,時任第六師團中將師團長,就是他率軍進入南京城中華門,拉開了大屠城序幕。
谷壽夫接受審判
1946年2月,谷壽夫被盟軍總司令部逮捕移交給中國,定為乙級戰犯。1947年3月10日,中國國防部審判戰犯軍事法庭在《谷壽夫戰犯案件判決書》中,鄭重判定在南京大屠殺暴行中,「我被俘軍民遭日軍用機槍集體射殺並焚屍滅跡者,有單耀亭等十九萬餘人。此外零星屠殺,其屍體經慈善機關收埋者十五萬餘具。被害總數達三十萬人以上」。谷壽夫做為南京大屠殺之要犯,4月26日被押都南京雨花台刑場槍決,也算慰藉了南京數十萬冤魂。
有意思的是,中國政府向世界正式公布的南京大屠殺死亡人數是30萬,這個數字寫入中國軍事法庭對谷壽夫的判決書,代表了中國政府的態度。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卻沒有採納中國政府認定的數字。1948年11月4日,遠東國際軍事法庭於開始宣判的《判決書》中稱 「南京及其附近被屠殺的平民和俘虜,總數達二十萬人以上」。
這份判決書長計1200頁,約60餘萬字。對戰前日本軍閥專政與備戰以及逐漸遂行侵略之經過,都有翔實的記錄。日軍在各地之暴行則另列專章,對華侵略部分為中國法官梅汝璈所親自交稿提出,約二百五十頁,占篇幅半數以上。因此,遠東軍事法庭判決書中關於南京大屠殺死亡人數的說法,也參考了中國方面的意見。
梅汝璈
那麼,為什麼遠東國際法庭認定南京大屠殺遇難人數為20萬以上,而不是國民黨政府認定的30萬以上呢?
其實,遠東國際法庭認定被殺害者為20萬人以上,不但未包括屍體被日軍消滅了的大量被害者在內,而且這個數字僅僅是「在日軍占領後六個星期內」的。這六個星期雖是日軍殺人如麻的高潮,但是六個星期過後,日軍殺人的勾當並沒有完全停止,只是大規模的、不分青紅皂白的殺人是減少了,而個別的、零星的或小規模的屠殺卻仍在經常地進行著,這一類的被屠殺者是不包括在遠東法庭所認定的那個數字之內的。如果加上此後被屠殺的中國軍民,則總計死亡人數應在30萬以上。
新中國成立後,我們雖然對國民政府在國際上的許多表態不認帳,但關於南京大屠殺的死亡人數還是認可的,並做了進一步的細化研究。
1983年,由南京市委市政府組織社會各界力量廣泛參與,歷時4年建成了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設立了 13 處南京大屠殺遺址紀念碑 ,出版了《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史稿》、《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史料》和《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檔案》等配套書籍 。用一項巨大而系統的調查研究 , 向全世界宣告了中國確認南京大屠殺遇難人數在 30 萬人以上 。
日本各出版社出版的新歷史教科書中對於「南京大屠殺」以及中方軍民死難人數的表述
死亡人數超30萬的說法其實也被許多日本歷史教科書的編纂者接受。
但近年來日本歷史教科書的新版本里,卻有越來越強大的聲音,將「南京大屠殺」表述為「南京事件」,並質疑中國遇難人數超30萬的說法。如山川出版社在《日本史A》稱,有關「南京事件」中方軍民死亡人數存在從「數千人」到30萬人種種說法,但「實際情況尚不得知」。
該出版社否認中方的觀點稱,「日本有學者認為,中方主張的30萬人死難者的說法是一種誇大」。
這種質疑歷史真實性、「歷史虛無主義」的看法才是真正值得警惕的。
那麼,村上春樹在書中寫的南京大屠殺遇難人數40萬有沒有道理呢?
事實上,1960年,南京大學歷史系組織了對南京大屠殺現存史料進行調查研究。
他們考察了各種存在的死亡人員數據,認為根據已經得到的材料,有案可查的被屠殺人數在40萬左右。從邏輯上來看,中國政府認為南京大屠殺遇難人數在30萬以上,並不排斥實際死亡人數超過40萬的可能性。
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到底有多少人?由於時代的局限、技術的困難,精準的統計數字我們或許永遠也難以得出,但這並不能抹除侵華日軍1937年12月13日開始的南京大屠殺罪行。
南京城的泥土裡埋葬著數十萬中國軍民的亡靈
雨花台上還迴響著擊斃南京大屠殺要犯谷壽夫的槍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