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寂是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一環。- 亦舒 . 寒武紀
新加坡的福建話對閩南語作爲母語的我們來說,真的是非常古早,聽他們說的福建話,我腦海中飄過無數當時“下南洋”的場景。而新加坡古早的除了福建話,還有那些小吃。
意外發現本地的一些小吃,保留了非常傳統的做法,吃著吃著能吃出古早的味道。
“蚵仔煎是一種流行于台灣、日本及大陸的閩南地區的著名小吃,是用新鮮的牡蛎、蔬菜(多用茼蒿)、雞蛋及太白粉(或番薯粉,即「地瓜粉」)芡水作成。蚵仔煎(閩南話爲?-á-chian,普通話譯作“海蛎煎”),發源于福建閩南,是福建閩南,台灣地區,廣東潮汕的經典小吃。”(維基百科)
台灣鹿港蚵仔煎
▲圖片來自維基百科
香港式蚵仔煎
▲圖片來自維基百科
蚵仔煎在新加坡叫蠔煎.
排隊等了半小時,表示不懂吃半生不熟的蠔,表示想念外婆的蚵仔煎。不過那個醬還滿有特色的,酸辣酸辣的,一股莫名的酸爽……
這家在Chomp Chomp Food Centre。
蛎餅(平話字:diê-biāng) 也稱海蛎餅,是福州傳統的風味小吃,以大米與黃豆粉磨成的漿、海蛎肉、豬瘦肉、芹菜或包菜、紫菜、蘿蔔絲炸制而成。成品爲圓形薄餅狀,色金黃,殼酥;也有少部分爲圓圈狀,方便瀝幹油、降溫。而在閩南地區則是在一圓形器具上,放大量蔥花,胡蘿蔔絲,加上海蛎再裹上面粉糊,然後到油鍋裏炸成。福州人大多把蛎餅做早點配菜,鼎邊糊配蛎餅。(維基百科)
蛎餅在新加坡叫蠔餅.
在新加坡,常去的兩家蠔餅店,一家在麥士威食閣,與天天海南雞飯同一排.
他的蠔餅長這樣
裏面加了肥瘦肉,香菜,還有一些我不清楚是什麽。
古早味的蠔餅,原本我以爲只有上了年紀的昂哥、安娣吃,直到我去Chomp Chomp看到一個看起來20+歲的男生買,才知道原來年輕人也是接受蠔餅的。
地址:麥士威食閣No.64(麥士威食閣第二排最右手邊第一家)
另一家在Chomp Chomp Food Centre?
“五香”,通常指烹調食物所用茴香、花椒、八角、桂皮、丁香等五種主要香料,即芒香類調味品。它的功能,是把有腥味、臊味、膻味的食品變得無異味,進而使食品清香撲鼻。(百度百科)
五香卷,它用一種專門的豆皮,裹上剁碎的精肉、荸荠、蔥等,包成如春餅的一條條,再放下油鍋炸成焦黃,切成幾段,蘸佐料進食,香、酥、脆、鮮,妙不可言。(百度百科)
一般看到的五香卷是這樣的
▲圖片來自百度百科
一般看到的灌腸是這樣的
▲圖片來自百度百科
新加坡的“五香貫腸”是這樣的
這家店早已名聲在外,有不少的媒體報道過,現在的老板從父親手中接手經營至今已經40幾年了。
之所以介紹這家,是因爲他家只賣7樣東西:
某位大人物也有光臨過。誰?新加坡前總統納丹
兩種醬料一起沾著吃。
這家五香貫腸真的吃出了曆史的味道,因爲現在在福建依然有五香貫腸,但不會放豬肝,感覺是好古早的吃法。
▲左邊第一個就是放豬肝的
早期的小吃攤都是以人力車形式,新加坡僅存的這家拉車面有68年曆史了,只賣早上,很早開很早關。我10點多到已是大排隊。
我點的是面線糊,沒想到在新加坡可以吃到有家鄉味道的面線糊,出乎意料的好吃,而且小碗只要8毛錢,在“新加坡被列爲全球最貴的國家之一”的光環下,也太便宜了吧!
面線糊(mǐ-guā-k?o)是福建泉州的漢族傳統名點,呈糊狀,是由細面線、地瓜粉制作成。先將水煮開,放入番薯粉和調料、面線。一般爲早餐食用,也可以當做點心和夜宵,就著油條跟馬蹄酥吃。味道鮮美,清甜爽滑,具有閩南地方風味。(百度百科)
這才是真正的平價美食啊~
可惜老板娘態度好差,心髒比較強的小夥伴們可以去嘗嘗哈~
地址:麥士威食閣第一排,入口進去就看到。
早上6點到下午3點,每周五休息。
話說甘蔗水真的是小吃伴侶呢~
總結一下,想吃地道福建小吃,都在麥士威食閣。
新加坡除了福建小吃外,還有很多其它地區的小吃,比如蘿蔔糕。
蘿蔔糕(Turnip cake)是一種廣東食品,除了作爲粵式茶樓的點心外,在廣東和香港更會作爲賀歲食品,寓意步步高升。蘿蔔糕在台灣、新加坡及馬來西亞也甚爲普遍。當地華人以閩南、潮汕語稱之爲菜頭粿,客家語稱之爲蘿蔔粄或菜頭粄(英語:Chai tow kway,或譯作:Fried Radish cake)(維基百科)
在新加坡到處都可以吃到,目前吃到的有兩種不同的做法,一種加了小蝦米:
另一種加了菜脯:
男神女神們,你們還有什麽好推薦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