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的某個下午,突然收到老板的群發郵件,告訴大家一位資深同事在前晚去世,讓大家守望相助,共度時艱。
年紀漸長,慢慢的也快到了要接受同年齡段的人離開的年紀,可是畢竟這位同事才40多歲,家中還有嬌妻稚兒,突然離去這個消息對大家的打擊實在是太大了。
可到底是什麽原因呢?工作太辛苦?亦或是運動過量引起的?畢竟他也是參加過渣打馬拉松的人,前不久還和大家一起劃龍舟,絕不是那種大腹便便油膩的中年男,心血管疾病沒理由這麽快找上他啊。
等到告別會的那天,我終于知道了真正的原因,這不啻于一記重錘狠狠地敲在我的心上,打得我喘不過氣來——奪走同事的竟然是抑郁症(Depression),而抑郁症讓他選擇了以一種很慘烈的方式離開了人世,離開了他愛和愛他的人們。
同事的離去對我打擊挺大,他離開後的那個周末我一邊在家趕作業,一邊哭,心裏特別難過。
這兩年我都在系統地學習心理學,這期間也寫過一些有關心理疾病的科普。自從開始學習後,我發現身邊患上心理疾病的人真不少,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焦慮症、雙向情感障礙,以上這些都是得到醫生確實診斷的,而那些正在受到心理疾病折磨卻沒有得到及時診斷和治療的人還不知道有多少。
新加坡社會服務委員會(National Council of Social Service)的數據顯示,每8個成年人中就有1個人在一生中的某些時期受到不同心理疾病的折磨——心理疾病並不像我們所想的那樣罕見。
想要知道心理疾病有多普遍?我們不妨拿整天聽到的糖尿病來做個比較——李顯龍總理在2017年的國慶大會演講中曾經提到,每9個新加坡人中有1人患上糖尿病——九分之一已經是形勢嚴峻,那心理疾病八分之一的流行率呢?
去年公布的數據顯示,中國大陸光抑郁症患者就有3000萬人,如此龐大的數字,心理疾病比我們想象中的要常見得多。
患上心理疾病的人在你我的心中到底意味著什麽?發瘋?太作?想不開?太脆弱?能力太差沒本事?
可是如果他/她就和你我一樣,工作、生活、交友,外表上看起來沒什麽不同,但在私底下,卻承受著心理疾病給他/她們帶來的痛苦,或是吃藥所帶來的副作用呢?
同事離開後,前兩天和另一個同事就他的事情有了一些討論。這位同事本來就有醫學背景,博士畢業後也一直從事醫學研究,可是她的話讓我深深的感覺到,心理疾病的認知度仍然很低,普及相關知識任重而道遠。
同事說:“我看他每天接送孩子都挺好的,碰到也會說說笑笑,怎麽還會有想不開的呢?”
當我和另一個在大學教書的博士朋友就同事的離開感慨萬分的時候,這位學者也不無偏見地說:“研究工作遇到瓶頸想不開了吧?”
如果說受到良好教育的學者也有這樣的偏見,更何況教育程度沒那麽高的我們呢?
如果說身處象牙塔內的學者也認爲抑郁症是因爲病人想不開,我們又如何能寄希望于他們懂得識別並且給予病人及時的支持與幫助呢?
心理疾病和別的疾病沒什麽不同,這是一種病,甚至于說是一種慢性病——例如患上精神分裂症的病人就應該終生服藥控制病情。
患上心理疾病的人,很多時候他/她們的行爲或是思想是沒法自己控制的——例如患上ADHD(注意缺陷多動障礙,中國稱多動症)的孩子,他/她們不是不乖、不想好好學習,可是他們就是沒法像別的孩子那樣集中注意力以及控制自己的行爲;例如患上抑郁症的病人,他/她們就像被吸入了黑洞,不受控制地覺得絕望、無助,甚至有自殺得以解脫的想法,甚至付諸于行動。
每年的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衛生日,今年的主題是“不斷變化的世界中的年輕人和精神衛生”。
我們現在不時會聽到年輕人自殘,甚至自殺的新聞,每到這個時候可能就會唏噓說,爲什麽現在的年輕人這麽脆弱?可是你知道有半數以上的心理疾病可能早在14歲的時候就找上人了麽?抑郁症、焦慮症、厭食症、暴食症這些都是在青少年中非常常見的心理疾病,就連我們常說的“發瘋”的精神分裂症也有不少病人是在青少年期診斷的。
看了這些,你還會覺得心理疾病離我們很遠,患上心理疾病的人只是自己太脆弱的問題麽?
今年世界精神衛生日還有個內容就是提高對心理疾病的認識,因爲只有當我們認識到這是一種病,才能更好地談預防,並幫助青少年建立起更好的心理承受力;只有當我們認識到這是一種病,我們才可能不要對其汙名化,正視並且積極求助;只有當我們認識到這是一種病,我們才可能平等對待身邊患上心理疾病的人,因爲很有一天我們可能就成爲他們。
(文:baby-兔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