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對白)人力部長楊莉明:大家ok嗎? 公積金會員:不ok! (海峽時報)
作者
沈澤玮
65.70。
蟻粉不要誤會,不是介紹你去買彩票,而是要談談最近火得很的公積金問題。
這兩個數字過去幾周引發新加坡人熱烈討論,到底是65歲還是70歲可以開始從退休戶頭領取每月入息?
人力部長楊莉明上周親自在國會澄清,退休存款計劃(Retirement Sum Scheme,簡稱RSS)的會員領取入息年齡是從65歲開始,沒有如坊間所說的“靜悄悄”改成70歲。
人力部長楊莉明上周在國會澄清,滿65歲時領取公積金入息政策不變。(視頻截圖)
公積金局發出的這封信函在網上掀起軒然大波,它讓人誤以爲年滿70歲才能開始領取入息。(互聯網)
滿65歲要領取入息必須主動說“要!”
不過,一個很重要的“不過”,想在滿65歲時就領取入息,必須主動說“要!”,否則當局不會自動把錢發給你。會員表達意願的方式包括,填妥公積金局寄到你家的一張表格,或是上網申請,或是到任何一個公積金服務中心要求啓動入息的發放,總之你要主動,錢才會到手。
如果想在滿70歲才開始領入息,那就什麽都不用做。70歲也是最遲的發放年齡,即使你不想領,想繼續把錢存在公積金戶頭賺取更高的利息,政府也會“硬硬”把入息發給你。
雖然楊部長強調政策沒有改變,但很多新加坡人還是不高興。好些人這才恍然大悟,哦,原來要申請才能在65歲領入息。
PAP(Pay and Pay)政府這麽“好死”,給大家賺高利息?
按官方的說法,這麽規定是希望大家都能賺取更高的利息。因爲每推遲領取入息一年,你的公積金存款可賺取高達6%的利率,包括首6萬元的額外1%利率,以及首3萬元的2%利率。
PAP(Pay and Pay)政府這麽“好死”,要給大家賺高利息,按理說是人人爭搶才是,爲何網上湧現一面倒的謾罵聲呢?新加坡人連基本的算術都不會算嗎?爲什麽這些人對“高利息”不領情呢?
原因很多,但基本如下:
一、如果70歲之前挂掉,血汗錢帶不進棺材
雖然平均壽命已經延長,但關鍵詞是“平均”。如果就那麽不幸在70歲之前挂掉,再多的利息也無福享受,辛苦工作大半輩子的血汗錢全都帶不進棺材,頂多就是留給受益人。
二、錢拿出來存銀行,利息低也好過給政府“扣住”
明明就是我的錢,爲什麽政府把“自動”領錢的年齡訂得更晚,分明就不想大家早一點領。爲何不可以倒過來?65歲自動領,想延後領錢的自己去說,這樣不是更合理嗎?
自己辛辛苦苦賺的錢,早一點領都要申請,根本就不尊重人們自主理財的權利,所以“林北”很不爽,明白嗎?這是一般人的心理反應,深感政府不尊重自己行使領錢和理財的權益。而且,即便把錢拿出來改存在銀行只能賺取較低的利息,那也是自己的選擇,政府不應該把65歲領錢設定爲“非自動”。
不要小看這種“自動”或“不自動”的差別,一旦對政府産生不信任之後,普通市民會認定“黑箱作業”背後藏有貓膩,並由此産生各種“陰謀論”。
我的錢去哪兒了?
政府故意把民衆的錢押得久久,是不是因爲政府投資公司或淡馬錫這些大機構投資失利,需要拆東牆補西牆?這就是咖啡店最常聽到的陰謀論。
位于麥士威路45號市建局中心東翼的中央公積金服務中心(CPF Maxwell Service Centre)(海峽時報)
這個鍋政府當然不背。而且,有關條例已經說明了,會員可以在65歲到70歲之間的任何年齡開始領取入息,也就是說,65歲忘了大喊一聲“我要領錢”不打緊,之後任何一天你想要領都可以。
這個安排基本上就已經粉碎所謂“拆東牆補西牆”的陰謀論,政府並沒有刻意扣住任何人的錢。但是,很重要的一個“但是”,一旦“政府騙錢”的不合理邏輯已經入腦並形成既定印象,任何符合正常邏輯的論述,人們也不會聽進去。
富人比窮人更可能享受高利息,不合理
更糟糕的是,公積金這個強制性儲蓄計劃存在相當嚴重的資源“錯配”現象。原本應該獲幫助的低收入群體,政府沒有幫上,那些不需要幫助的中高收入群體,反而賺到政府給的高利息。
怎麽說呢?
很簡單。遲一點(70歲)領錢是“自動”的,早一點(65歲)領錢是“非自動”的,如果大家都願意把錢存在公積金戶頭更久一些,以賺取更高的利息,那就皆大歡喜,特別是低收入者更是可以通過這個方式錢生錢。
(海峽時報)
但現實情況估計是完全顛倒。因爲錢不夠用,低收入者比中高收入者更迫切需要早點領取入息,甚至巴不得把全部錢一次過領出來,所以那些高利息對低收入者來說,只是“講好聽而已”的詞。
反倒是中高收入者,因爲不必動用公積金的錢,所以幹脆就讓它繼續存在公積金戶頭裏頭錢滾錢,零風險地賺取高利息。與幫助低收入者的本意背道而馳,這不是恰恰在加劇“富人更富、窮人更窮”的不平等現象嗎?
根據楊莉明的說法,2017年,有六成會員沒有在滿可領取入息的年齡時申請領錢,而是把儲蓄繼續留在戶頭裏賺取利息。這群人當中,相信不少就是收入較高、資産較多的中高收入人群。
從上面羅列出的各種情況判斷,公積金入息要到70歲才“自動”發放引起這麽大的爭議,是不是因爲政府好心做壞事了?
應該改成65歲自動領取入息
可以想象,如果不改成65歲“自動”領取入息,“陰謀論”肯定繼續被有心人士拿來大做文章,也難免成爲反對黨在下屆大選中窮追猛打的課題。
(海峽時報)
我們不知道那六成沒有在滿65歲申請領錢的人當中,有多少是爲了賺取更高的利息才不領,有多少是因爲不知道要如何申請領錢所以沒動作。但不難想象,需要在65歲領錢的人更有可能是教育程度不高的低收入群體,他們不一定懂得怎麽申請領錢。
而那些懂得怎麽賺“政府的錢”的人,更有可能是受過良好教育,懂得如何維護自己權益的人。要這些人主動去申請延遲領取70歲,應該不是什麽困難的事。如果說任何一種安排(65歲或70歲“自動”發放入息)都會剝奪到某一群體的利益,那麽相比之下,那些比較不懂得維護自己權益的人,他們的利益更應該被優先考慮。
政府最大惡夢:老人荷包空空全找政府幫忙
另外也有網民大聲說:“我要65歲,最好55歲,一次過領完所有的錢!”
這是一個更幹脆、更極端的做法,但可能嗎?對政府來說,風險很大,如果一大群老人的血汗錢因爲各種原因而花光(包括上當受騙、投資失利、揮霍無度、包二奶),老了病了沒人養,荷包空空全找政府養,政府該怎麽辦?這肯定就是新加坡政府日防夜防的最大惡夢。
暴露出官民之間存在極大的不信任
所以說,公積金制度這面鏡子,照出了官民之間存在極大的不信任。
政府不相信人人都有自行理財的能力,所以一刀切,全都不能早早領走所有的儲蓄。民衆懷疑政府投資虧錢,擔心自己的血汗錢有一天會全部蒸發掉,更不相信PAP政府那麽“好死”,會給大家賺高利息,所以天天“靠北”要領出自己的錢。
如果換一個角度思考,把公積金局想成是一家“政府經營的銀行”,因爲提供的回報更高,所以流動性必定降低。就像放在銀行的定期存款那樣,因爲利息高所以不是可以隨時拿出一張ATM卡去取錢的,這樣想是不是相當合理?
再延伸下去,在新加坡我們很少會擔心銀行倒閉或出現擠提現象,也相信新加坡政府對金融機構的管理是到位的。但奇怪的是,有好一部分人卻成天擔心“政府經營的銀行”會“騙錢”,這是不是很反諷?
無解。
隨著人們的平均壽命拉得更長,官民的互不信任肯定只會隨著政策的不斷調整而加劇,它涉及的不僅僅是政策溝通和宣傳的問題,而是你從根本上,到底還相不相信人民行動黨政府。
【更多好讀】
*
*
*
花姐爲民請命在62歲開始領取公積金入息 當局反問:你覺得有可能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