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F永遠是讓民衆牽腸挂肚的熱門話題。(海峽時報)
作者
沈澤玮
昨天早上,政府宣布了一個好消息:
170萬名符合條件的新加坡人將在今年獲得總值10億元的各類消費稅補助券和保健儲蓄戶頭填補。其中4億1000萬元撥款將用于發放消費稅補助券現金(GSTV-Cash)。
過了幾個小時,又一則報道出來:
專家指出,把55歲以上年長員工的公積金(CPF)繳交率還原至37%(員工繳20%,雇主繳17%),老員工便可在10年內多儲蓄高達14萬5000余元退休金,退休後的每月入息甚至還能因此增加超過一倍。
政府給雞腿又要回一整只雞?
一個是給人民“派”錢,一個被理解爲“扣”人民的錢。有網民說,這就是人民行動黨政府啦,先給你一只雞腿(說要發補貼),然後討回一整只雞(說要調高公積金繳交率)。
得先強調,調高年長員工公積金繳交率目前還只是學者的建議,沒有被政府正式采納,所以雞和雞腿的比喻不管你贊不贊同,都還不能成立。不過,很巧的是,學者的建議與人民行動黨樂齡行動小組今年初提出的建議不謀而合。這是提前放風給大家打好心理預防針嗎?
而且,人力部長楊莉明本月中旬已經公告天下,政府將在今年9月前宣布更多延長退休年齡的政策細節。與之相關的公積金繳交率等議題估計到時將一並調整。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原本就讓民衆牽腸挂肚的公積金課題現在更受關注了。
CPF是新加坡人最關注的民生課題之一。(海峽時報)
學者建議:提高55歲至64歲員工的公積金繳交率
各位蟻粉怎麽看專家的最新建議呢?
新加坡政策研究所(IPS)所高級研究員余國安和副研究員黃銳洲提出,將55歲至64歲年長員工的公積金繳交率增加至跟較年輕員工一致的水平。
(下面兩段數據較多,蟻粉忍忍)
據《聯合早報》報道,他們假設一名員工到了55歲,公積金繳交率如果恢複到跟年輕員工一樣,這名員工在55歲至64歲的10年間能夠額外累積多少普通和特別戶頭儲蓄。研究員以人力部公開數據估算出55歲至59歲員工的月薪範圍後,發現最低和最高第10個百分位的員工,能多存3萬1056元至14萬5117元。
目前,55歲以下的公積金繳交率是37%(員工繳20%,雇主繳17%)。55歲到60歲的繳交率是26%(員工13%,雇主13%)。60歲到65歲是16.5%(員工7.5%,雇主9%)。65歲以上是12.5%(員工5%,雇主7.5%)。
換句話說,如果現有政策不變,人越老,他的CPF繳交率就越低。
(聯合早報)
學者認爲,提高55歲至64歲年長員工的公積金繳交率至少有三個好處:
-
鼓勵年長員工繼續工作;
-
幫年長員工儲蓄更多退休金;
-
老了之後還可以繼續用公積金儲蓄償還房貸,不必動用現金。
不用大學教授告訴大家,大家就會告訴大家,這麽做有兩個壞處:
-
雇主更不願聘請或延長雇用年長員工,因爲老員工更貴了;
-
年長員工能領回家的薪水將減少,低薪階層手頭更緊。
老員工太貴?學者:人力市場緊縮,雇主將“被迫”雇傭年長員工
那麽,調高年長員工的公積金是幫人還是害人啊?
試想想,當初政府爲何會下調年長員工的公積金繳交率?1988年、1993年和1999年的幾次金融危機後調低,不就爲了讓年長員工的價碼更低一些,老板更願意聘用他們?現在說法變了,民衆一下估計難接受。
(海峽時報)
一個最糟的情景是:年長員要不就沒工做(不獲老板延聘),或者他們口袋的錢縮水(拿回家的現金少了)。企業老板得給年長員工多付公積金,這突如其來的額外開支也是不小的負擔。但據《今日報》報道,學者的看法是,隨著人力市場的緊縮,雇主會“被迫”雇傭年長員工的。
在這樣的安排下,勞資政三方誰穩賺不賠呢?好像是“政”啊。怪不得有網民抱怨,政府這是把人口老化的包袱丟給企業和工人。
政府可以做些什麽?
政府可以做些什麽嗎?讀了媒體報道和網民反饋,至少三樣:
一、給企業提供津貼,以應付更高的公積金繳交率
根據估算,雇主的總工資成本在第一年可能增加8億元,報告建議政府提供過渡式津貼,或通過逐步調高的方式緩沖雇主負擔。
二、不要“一刀切”提高所有年長員工的公積金繳交率,讓低收入員工能少繳一點,避免領回家的現金大幅減少。
三、有網民甚至建議,政府提高公積金儲蓄的利率。
理論上說,如果把眼光放遠一些,年長員工現在領回家的錢少幾百塊,可換取日後更多的退休金,這應該是件好事,但這過程中需要政策的緩沖,以減輕企業和員工的負擔。
從小被念到老,做新加坡人真不容易。(海峽時報)
有時候想想,做新加坡人真的很不容易。少年時,不斷被父母唠叨要把書讀好,不然長大後找不到好工作。中年時,不斷聽政府唠叨,科技幹擾大家的工作,我們要終生學習否則就被淘汰。老年時,繼續聽政府唠叨,公積金要存多點錢,不然老了病了沒人照顧。
新加坡人的字典裏,將不再有“退休”兩字?
再這麽下去,估計大家得改變心理預期才行。從現在開始,把65歲想成是55歲,把55歲想成是45歲,十年後再調整,65歲想成是45歲,以此類推。或許會有那麽一天,“終身不退休”文化形成之後,在新加坡人的字典裏不再有“退休”兩字。
政府之前也已經多次放出風聲,法定退休年齡和重新雇傭年齡分別調高至65歲和70歲已經是板上釘釘的事,只等楊莉明部長正式宣布。
楊部長本月中旬曾在面簿上引述《聯合早報》題爲《新加坡人預期壽命全球最長》的報道說,過去27年來,新加坡人的預期健康壽命延長了7.2歲,達74.2歲,國人出生時的預期壽命(life expectancy)也延長了8.7歲,達84.8歲(這是世界各國中最高的)。
部長深感鼓舞並說,“人們壽命更長,普遍活得更健康,是他們得以工作更長時間的主要原因。”
人力部長楊莉明。(國會視頻截圖)
關鍵一問:你相不相信自己會那麽長命?
壽命更長——這是提高退休年齡和牽動公積金政策的最大根源。
但如果不幸短命呢?如果屬于少數短命的,公積金血汗儲蓄沒花上就兩腳一伸挂了,那不是太冤了嗎?能不能讓窮一點的人提早領公積金入息呢?
今年1月,楊莉明部長在國會答複議員李美花的詢問時,否定了把領取公積金入息的最低年齡從65歲降低到62歲的可能性。楊部長甚至以好些發達國家將領取養老金的年齡設在65歲至67歲之間來說明,提高領取養老金的年齡才是大趨勢。(花姐你想得美,隨著壽命延長及退休年齡提升,領取公積金入息的年齡只可能延後,不可能提前。)
紅螞蟻之前一直堅信公積金問題的關鍵在于大家相不相信政府,因爲網上有太多陰謀論稱,政府是因爲投資失利,需要補洞才“扣”住大家的公積金的錢。(這種說法無從證實。)
但現在慢慢想通了,關于公積金問題,關鍵不在于你相不相信政府,而是你相不相信自己會那麽長命。政府搬出來的長壽數據僅是冰冷數字,我的身體撐不撐得住,只有自己最清楚了。
(海峽時報)
【更多好讀】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