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這兩天
小坡又發生了一起
獨在新加坡會出現的“語言事件”
短短時間內
這起“事件”的相關推文
已經攀到一個高峰
有超過4200個人點贊
超過5200人轉發
然而具體情況是怎樣?
咱先來一個簡略的“案情回顧”
到底怎麽回事?
新加坡一本地年輕人Timothy
在地鐵站偶遇一名中國女遊客
遊客用華語向他詢問
“海灣舫怎麽走?”
于是當時在Timothy的大腦裏
開始飛速但費力地運轉:
海灣舫
是HarbourFront ?
還是 Admiralty?
也許是思考和解答的時間有點久
那名女遊客開始有些心急
居然問出了這麽一句
“華人不會講華語,你好意思嗎?”
其實從個人禮儀上來講
在一個初次見面
並且自己有求于人的情況下
禮貌且耐心等待
是一種公衆禮貌
很明顯 ,在對方發自真心
想要解決問題的時候
來上這麽一句影射性極強的話
就會讓人家的心
涼一半 火一半
這種時候年輕的Timothy
索性也是破罐破摔
一氣之下故意指錯路
讓女遊客乘搭向大士連路
(Tuas link)站方向的車
大士連路(Tuas link)
——新加坡最西邊
——與女子要去的海灣舫方向
完全相反
最後,Timothy 把這件事寫上推特
可以說是一石激起千層浪
變成了網絡議論浪潮的開始
在這一波接一波的評論裏
對于這件事的看法也基本可以算作
劃分成了三大陣線
1.
網友:問路女子說話沒禮貌
但Timothy爲報複故意
指錯路也是不對
(即 因果關系和公衆禮儀 )
2.
網友:女子所言不無道理
身爲華人確實應該對
自己不會說華語感到丟臉
(即華人就應該懂華語)
3.
華語不是很好的網民表示:
“起碼你會寫和會讀華語
而我只會說”
還有一名網友更加激進
“黃皮膚就要會講華語嗎”
(即:華人並沒有一定要懂華語)
公衆禮儀是一方面
Timothy後來再貼文
就語言問題進一步解釋
Timothy在第一個帖文中
把“華語”打成“話語”
足以證明自己的中文不靈光
他的中文真的只有C6水平
C6相當于100分制的50到54分
是個及格的成績
同時也解釋了
自己其實有讀寫障礙(dyslexia)
造成他學習語言很困難
但他仍然很努力的學習華語了
所以他非常知足的說:
“中學華文考到C6已經很不錯了。”
新加坡華語水平如何?
大家也都知道
小坡是一個語種很“複雜”的地方
擁有四種官方語言
分別是英語、華文
馬來語、淡米爾文
“華人不懂講華語”
在其他地方也許不合理
但是在新加坡
確實是實際存在的一種情況
小坡的國情制度
原本就是多種族
盡管人口當中有近75%是華人
而新加坡也以精通雙語聞名亞洲
但那並不代表
所有的華人就應該懂得講華語
都說“適者生存”
那麽是怎樣的小坡的環境
造成了“華人不一定懂華語”呢?
教育因素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
出于政治經濟等各方面因素考慮
新加坡政府決定所有中學
以英語爲教學語言
即使是本地有名的華校華僑中學
也已經全部使用英文教學了
在學校裏
學生之間以及學生和老師之間
大多使用英文交流
回到家和長輩可能會用中文
但也只限于簡單的生活用語
而大多數的娛樂活動
比如音樂、影視、遊戲等等
基本上都是英文的世界
在新加坡教育中
華文只是一門課程
和我們的英語課一樣
脫離了課堂就很少去運用
社會環境
日常學習工作中
英語絕對是占據主導地位的
畢竟這裏不只有華人
還有印度人馬來人等等
英語作爲通用語言才是
各種族人民互相溝通的方式
畢竟總不能要求
印度族去學中文吧
想想那個畫面也是很奇妙的
英語的國際地位因素
英文在國際社會上
絕對是有著很高的地位
有些本地人認爲說英文
會比較高級
大學或者理工學院裏的教學
全部都是英文
精英階層也大多接受英文教育
因此英文可能在大家看來
理所應當的成了高地位的象征
有人形容華文爲巴刹語言
意思是去巴刹才用得上
因爲巴刹的攤主有許多老一輩移民
這反而從側面反映了
對于本地人來說華文還是
一種比較生活化的語言
大衆化的本地語言
Singlish
“我們每天都說Singlish
我們用Singlish交流
這就是我們應有的樣子
【Singlish?舉兩個例子】
正是這種‘新加坡味’
讓我們和別人與衆不同!”
由此看來,語言就是一個國家
最具象征性的標志
尊重人家的多語言環境
入鄉隨俗就是一種美德哦~
把椰子設爲星標哦!
移民
留學
吃喝
新加坡
旅遊
教育
鞭刑
工作
省錢
曆史
特産
遛娃
▼
看夠了嗎?點擊更多精彩內容~
愛椰子請給我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