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鐵盧街上的四大宗教場所(郭躍男制圖)
作者
戴筠懿
你知道新加坡有一條最最最“神氣”的街道嗎?沿途至少有四座莊嚴聖潔的19世紀宗教建築,推開一道道不同的門,就可以跟不同的神明say “Hi Hi”、拜拜。
這條神聖(sacred)級別的街道就是滑鐵盧街(Waterloo Street),全長雖然只有700米左右,卻有不少重量級教堂或廟宇坐鎮。在新加坡,大家一提起這條街,總喜歡用它的俗稱“四馬路”(si-bei-lor)來稱呼,沒錯,新加坡最著名的“四馬路觀音廟”就坐落在這裏。
其實除了觀音廟之外,四馬路上還有印度廟,天主教堂和猶太廟,不同宗教共享一條街的情景夠神奇吧?新加坡應該算得上是世上唯一一個種族宗教與和諧能夠做到這種程度的國家。
大家都知道新加坡有四大種族——華族、馬來族、印度族和歐亞族。其實這裏還有10大主要宗教,分別是:興都教、猶太教、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錫克教、瑣羅亞斯德教(Zoroastrianism)、道教、巴哈伊信仰(Bahá’í)和耆那教(Jainism)。
這還不止,我國還特地成立了一個新加坡宗教聯誼會(Inter-Religious Office,簡稱IRO)來促進各大宗教之間的了解與相互尊重。
據《聯合早報》報道,滑鐵盧街是在1858年由英國殖民政府命名的。1815年,英國軍事政治家威靈頓公爵(Duke of Wellington)在滑鐵盧戰役中戰勝拿破侖,爲紀念這個曆史性的一刻,殖民政府就將本地這條街命名爲滑鐵盧街。
新加坡宗教互信圈日前在面簿上發起了一項競賽抽獎活動,介紹滑鐵盧街上鮮爲人知的宗教場所。
走在“四馬路”上就能一次過體驗不同宗教的文化。(谷歌地圖)
現在就跟紅螞蟻爬一爬,欣賞新加坡的多元宗教之美吧!
四馬路觀音堂佛祖廟 (Kwan Im Thong Hood Cho Temple)
(觀音堂佛祖廟官網)
一踏上俗稱爲“四馬路觀音廟”前的那條永遠洋溢著喜慶氣氛的步行街,就會發現那裏看手相、看臉相,賣花的人非常多。如果找不到觀音廟,你就往最多香客的方向看,鐵定沒錯!
觀音堂佛祖廟創建于1884年(清光緒十年)農曆五月,由一名來自中國的賣青草藥的中醫師李南山所創建。如今的四馬路觀音堂,是在1982年擴建而成,總面積達1500平方米,比原有的面積大了一倍。
據說,廟裏供奉的觀音化身准提菩薩(又稱十八手觀音)非常靈驗,廟裏的簽也很靈,所以才吸引了四面八方的香客來朝拜,讓這座百年古廟成爲新加坡“香火最鼎盛的廟宇”,還在2001年被新加坡國家文物局列爲曆史地標。
在准提觀音菩薩座上還供奉了一尊莊嚴的如來佛祖銅像,右邊供奉了達摩祖師,左邊則供奉華陀仙師。准提觀音菩薩聖像,每十年就會重新鍍金一次。
本地香火鼎盛的四馬路觀音堂佛祖廟,任何時候都有香客前來許願祈福。(聯合早報)
除了每逢初一十五都會“客似雲來”之外,每年到了農曆新年除夕夜,這個觀音廟的門口就會擠滿了幾萬名香客。不要誤會,這些香客不是要大半夜進廟宇拜拜,而是要“搶頭香”。不知道什麽是“搶頭香”?紅螞蟻簡單跟你講。“搶頭香”這個習俗之所以會流傳下來,是因爲人們相信在正月初一子時插上香爐的第一炷香,就會收到“天公”的特別待遇,擁有一整年的好運。
你可以想象幾萬人大半夜燒著香,蓄勢待發,等廟宇打開的那一刻就立馬爭先恐後搶第一插頭柱香的場景嗎?那陣仗堪比打仗一樣啊!!!
據《聯合早報》報道,觀音堂除了必須聘請保安人員,也有醫務人員在場待備,香爐四周的工作人員都全副武裝,帶著護目鏡、厚手套和鴨嘴帽等護具。可見“搶頭香”這項活動可不是鬧著玩的。不怕頭香搶不到,只怕頭香搶不到,自己還被燙傷或推倒。
這麽多人的手同時把香插入香爐,神明到底有沒有看清楚誰是第一個?(聯合早報)
到了正月二十六,四馬路觀音廟還有特殊的“開金庫”場面。所謂“開金庫”,就是讓善男信女“借紅包”、“還紅包”、“請大桔”。
信衆們第一年來“借紅包”(索取紅包),隔年加倍歸還,以示有借有還,對觀音菩薩表達感恩。此外,信衆也可以請回一對對大桔,取其“大吉大利”的好兆頭。“開金庫”從淩晨舉行至傍晚,每年都約有數萬人參加。
值得一提的是,觀音堂佛祖廟會將信衆們布施的香油錢捐給社會(文化藝術、醫藥、教育或扶貧濟困等領域),造福本地社群。所以,無論你相信什麽宗教,都可以到觀音堂佛祖廟走一走、看一看,順便添一點香油錢做善事!
克裏斯南興都廟 (Sri Krishnan Temple)
(克裏斯南興都廟)
克裏斯南興都廟外的香爐。(戴筠懿攝)
克裏斯南興都廟始建于1870年,主要供奉印度教中的三大主神之一克裏斯南。克裏斯南也是宇宙守護神毗濕奴(Vishnu)的其中一個化身。這座顔色鮮豔的興都廟就坐落在四馬路觀音堂佛祖廟隔壁,非常好找。它和觀音堂一樣,也被國家文物局列爲曆史地標。
印度寺廟的最大特色,就是色彩鮮豔精美的壁畫與神像雕刻,克裏斯南興都廟自然也不例外。雖然紅螞蟻還沒踏進去過,但光站在門口看著兩尊守護神像,左邊爲斬妖除魔的萬禽之王大鵬金翅鳥迦樓羅(Garuda),右邊爲集智商、速度與忠誠于一體的哈奴曼猴王,就已經爲神像栩栩如生的精致雕工所折服。
克裏斯南興都廟主殿的12幅天花板彩畫,按順序看下來,講述的就是克裏斯南神的神奇故事。(新加坡宗教互信圈面簿)
興都廟的建築外觀也有精致的衆神雕像。(互聯網)
克裏斯南廟占地約1008平方米,大殿約220平方米。除了裝飾著雕塑的正門塔樓,還有一座五層樓高的建築(含一層地下室)。
聖伯多祿聖保祿堂 (Church of Saints Peter and Paul)
2003年2月,聖伯多祿聖保祿堂被文物局列爲新加坡曆史地標。(聖伯多祿聖保祿堂面簿)
始建于1870年的聖伯多祿聖保祿堂,是服務于新加坡華族天主教徒的羅馬天主教教堂。它也是當年許多歐洲傳教士在前往中國傳教之前進修中文的一個場所。聖伯多祿聖保祿堂也是目前新加坡極少數有提供粵語和華語彌撒的天主教堂。由于年久失修,該教堂在2016年斥資了800萬新元完成巨型修複工程,以煥然一新的面貌重新開放。
修複後的主殿聖所全貌。(新加坡宗教互信圈面簿)
彌撒進行中。(聖伯多祿聖保祿堂面簿)
擁有超過百年曆史的聖伯多祿聖保祿堂見證了新加坡華人天主教團體的發展,建築的外形和內觀都很漂亮,是驢友們推薦的新加坡景點之一。最特別的是,這座天主教建築也處處藏著華族的圖騰與符號。
屋檐上的祥雲蓮花雕刻。(海峽時報)
主殿中央正門頂上的漢字主,象征著過了這道門,主上帝就等著迎接你。(海峽時報)
教堂外的聖伯多祿雕像(互聯網)
馬海阿貝猶太教堂 (Maghain Aboth Synagogue)
馬海阿貝猶太教堂建于 1878 年,所在地曾經是新加坡的猶太區。(新加坡旅遊局)
坐落于滑鐵盧街24/26號的馬海阿貝猶太教堂,是新加坡兩座猶太教堂(Synagogue)之一,它也是東南亞現存最古老的猶太教堂。
猶太人在1830年來到新加坡,在法律、醫學、商業和教育領域都有傑出表現。後來,這些猶太人的後代繼續定居在新加坡,並創建了這座教堂,它不僅僅是宗教場所,也是猶太社群交流活動的空間。
1998年2月27日,馬海阿布猶太會堂被列爲新加坡曆史地標,成爲本地必遊特色宗教景點之一。(新加坡宗教互信圈面簿)
雖然猶太人在新加坡是個小族群,但透過這座美麗、帶著新古典主義風格的教堂,遊客不但可以了解到殖民時期的猶太教堂建築風格,它也在某種程度上折射出當年猶太人社群在新加坡的生活面貌。
怎樣,可以一邊旅遊,一邊吸收新知識,是不是很不賴?
明古連清真寺 (Masjid Bencoolen)
紅螞蟻介紹了華族印族的廟宇,還有傳自西方的教堂,怎能忘了介紹回教堂呢?
明古連清真寺雖不在滑鐵盧街上,但只需過一條街就能找到它啦!
明古連清真寺位于滑鐵盧街隔壁的明古連街。(谷歌地圖)
明古連清真寺原本也建于19世紀(1845年),不過在2001年曾翻新過,成了一棟12層樓商業建築與服務公寓結合體的一部分。翻新過後的明古連清真寺可容納1100名信衆,于2004年五月重新開放。
翻新前的明古連清真寺。(明古連清真寺面簿)
翻新後的明古連清真寺就藏在新加坡盛捷明古連服務公寓裏。(互聯網)
從清真寺的官方名字和裏頭的看板來看,明古連清真寺其實還保留了它創始時的印族傳統。它們的講道和宗教課程都有以淡米爾語進行的哦!
明古連清真寺入口。(互聯網)
“跨宗教”拜拜在新加坡並不新奇
據紅螞蟻的觀察,新加坡人對種族信仰始終秉持著一顆開放的心和包容的精神。比如,到觀音廟拜拜的華人,還會到隔壁的印度廟上柱香,印度人也會到華人的寺廟去拜拜,似乎沒有什麽忌諱。
就連四馬路觀音廟周邊攤販售賣的花,也是“多元宗教”的:新鮮的菊花與蓮花用于供奉給觀音菩薩,塑料茉莉花則用來供奉給印度神明。
不帶香朝拜的印度教信徒,專門在克裏斯南興都廟門口放置一個香爐供華人參拜。(今日報)
《今日報》曾訪問華人香客爲什麽會到印度廟上香,該香客表示他自己只是跟風,看見別人拜,他就去拜。也有香客表示:
“你拜的神明越多,不就會得到更多好運嗎?”
也對,神明不分你的我的,只要抱著一顆虔誠的心拜拜/禱告,相信你的運氣也不會太差。所以,有空的時候不妨去這幾個神聖的場所走一走、拜一拜(不想拜的去參觀也行),那你就是這條街上最靓受神明保佑的仔啦!
如果說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那紅螞蟻覺得新加坡最美的一道風景,肯定就是我們的多元民族與文化。
新加坡共有四大種族——(左起)歐亞族、馬來族、印度族和華族。(互聯網)
【更多好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