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3日下午,新加坡執政黨人民行動黨公布新一屆中央執行委員會組成人員名單,財政部長王瑞傑出任第一助理秘書長,貿工部長陳振聲出任第二助理秘書長。新加坡“第四代領導人”的格局,輪廓初現。
根據新加坡不成文的慣例,領導人代際交替背景下的人民行動黨助理秘書長,幾乎可以被認爲是“接班人選”,王瑞傑和陳振聲很可能成爲新加坡下一任總理和副總理。新加坡《聯合早報》23日發表社論表示,新陣容宣布的最大意義,在于掃除了此前仍存在的有關政治領導層代際交替的疑慮和不確定性。
王瑞傑和陳振聲接班的節奏,很可能還要快于第二代領導人吳作棟和第三代領導人、現任總理李顯龍。吳作棟1984年擔任人民行動黨第一助理秘書長,6年後擔任總理。李顯龍1994年出任人民行動黨第一助理秘書長,2004年接任總理。
李顯龍擔任總理超過14年,其父親李光耀擔任總理30余年,李家父子掌舵新加坡的時間共計近半個世紀。李氏家族過于強勢和顯要的影響,越來越受到外界質疑。2017年,李顯龍因爲李光耀故居處理一事招致妹妹李玮玲和弟弟李顯揚的公開批評,更激化了新加坡民衆對“王朝政治”的厭倦情緒。
現年66歲的李顯龍,以國家領導人的標准可謂“正值壯年”,但他曾于1992年查出罹患淋巴癌,2015年又患前列腺癌。兩度戰勝病魔的他表示,癌症從未影響體力,但這並未驅散新加坡民衆對其健康狀況的擔憂。2016年8月,李顯龍在發表國慶講話時突發暈厥,被人攙扶下台休息。重回講台後,他表示:“下次大選後不久,我的接班人必須准備好接棒。”近來,他又表示有意在70歲之前進行權力交接。
按照新加坡相關法律,下一次大選最遲必須在2021年4月前舉行。李顯龍11月初在“創新經濟論壇”上對彭博新聞社總編米思偉表示,新加坡有可能在明年慶祝開埠200年之際提前舉行大選。
李顯龍
核心二人組
11月23日,李顯龍在人民行動黨公布新一屆中央執行委員會組成人員名單後召開的黨團會議上宣布,所有議員對王瑞傑出任接班人、陳振聲任副手的安排都表示支持。他還在個人社交賬號上表示,王、陳二人能力互補,是強有力的組合,他們與其他年輕官員已經逐漸聚攏在一起形成團隊組合,每個成員都能發揮出最大力量。“我相信他們將繼續積累經驗,增加經曆,穩步贏得新加坡人民的信心和信任。”
當晚,人民行動黨在總部舉行記者會,王瑞傑和陳振聲正式以下一代領導層帶頭人的身份亮相,繼續擔任人民行動黨秘書長的李顯龍並未露面。新加坡英文報紙《海峽時報》援引知情人士的話稱,李顯龍是有意爲之,目的是爲了讓外界的關注點聚焦在新一代領導層身上。身著白色短袖襯衫的王瑞傑和陳振聲並肩坐在一張不大的桌子後面,面帶微笑,先後以英文、中文和馬來語發表感言並回答問題,時而相互對視點頭示意。
盡管王瑞傑和陳振聲都強調了合作與團結,但《海峽時報》24日發表評論認爲,接下來領導層的輪替將難以避免分歧和幹擾,保持團結將是一個挑戰。在第四代領導人布局水落石出之前,陳振聲在很長時間內原本也是角逐總理位置的有力競爭者,下屆總理人選究竟是他還是王瑞傑,一段時間以來一直是新加坡各界猜測和爭論的熱點話題。
王、陳二人均被認爲是 “新加坡精英治國流水線上的優異産品”,他們各有優勢,也各有短板。
王瑞傑有豐富的經濟和金融經驗。(視覺中國)
57歲的王瑞傑曾獲英國劍橋大學經濟學碩士,並在哈佛大學肯尼迪學院獲公共管理碩士學位,早年加入警隊,後于1997年至2001年擔任李光耀私人秘書,深受李光耀賞識。
2005年至2011年,王瑞傑擔任金融管理局局長。“金融立國”是新加坡的一大特質,在這個相當于中央銀行行長的職位上,王瑞傑迅速有力地采取措施應對2008年爆發的全球金融危機,維護了新元穩定和新加坡銀行體系的健全。2011年,他被英國《金融時報》集團出版的《銀行家》雜志評選爲年度“亞太區最佳中央銀行行長”。同年,他當選議員入閣,擔任教育部長至2015年,此後擔任在內閣中有著“核心職位”之稱的財政部長至今。
王瑞傑爲人謙和儒雅,經濟和金融領域經驗豐富,但他在2016年中風,健康狀況是弱項。在11月23日的記者會上,他在回應有關健康狀況的問題時表示:“如果對自己的健康沒有信心,我不會接任這個職務。這件生死攸關的大事(中風)讓我更加堅定,我要爲新加坡人民服務。”
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教授顧清揚對《中國新聞周刊》說:“王瑞傑擁有非常完整的擔任總理的工作履曆,可以說符合作爲新加坡最高領導需要具備的所有素質,成爲接班人是理所當然。”
相對于一貫穩重的王瑞傑,在軍隊服役20多年,今年49歲的陳振聲性格顯得更帶棱角。2011年,剛剛褪去戎裝初涉政壇的陳振聲做演講時,用與新兵的交流方式要求出席者“舉手”作現場小調查,這個調動氣氛的做法卻在之後很多年都在網上被當作笑柄。對于這段經曆,他在2015年對《聯合早報》說,“被人家嘲笑、被人家作弄,那種感覺對我來說一點兒也不陌生……關鍵就是專注應該做好的事。”
幼時家境貧寒,由母親一手帶大的陳振聲曾獲總統獎學金赴劍橋大學深造並獲經濟學榮譽學位,後獲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碩士。1987年,陳振聲從軍並一路升遷,官至陸軍總長後,于2011年從政,被安排在李光耀領軍的丹戎巴葛集選區參選,順利當選並進入內閣,緊接著先後在社會發展、青年及體育部,新聞、通訊及藝術部,國防部,總理公署、貿工部等部門擔任部級官員。
陳振聲屬于新生代,資曆和經驗都相對較淺。2017年10月,他在外國記者協會午餐對話會上,面對英國廣播公司(BBC)記者是否想當總理的問題時,他說:“我們所有人都必須准備好奉召擔任這個工作……我們有信心,但從不自滿。不過,我們都知道,一旦被召到,我們不會卸責。”結果,這番表白被路透社、法新社等外媒解讀成他表示已經做好了隨時奉召擔任下一任總理的准備。
新加坡隆道研究院總裁許振義對《中國新聞周刊》說,王瑞傑的資曆和經曆雖然是內閣其他成員難以比擬的,但他在國家安全方面的經驗相對欠缺,而陳振聲在軍隊工作20年,熟悉國家安全事務,他們二人的搭配,是一個相互扶持、相互補充的組合。
不過,由于中風引發的潛在健康問題,坊間有傳聞說陳振聲才是李顯龍更爲中意的接棒者。對此,顧清揚分析,年齡和曾經中風對王瑞傑是最大的不利因素。“可能王瑞傑的任期不會像吳作棟和李顯龍那麽長,也許就是2屆,十年後59歲的陳振聲可能就會作爲第五梯隊的人選。另外,王瑞傑的身體萬一中間有什麽不適,那麽陳振聲就是一個隨時可替換上陣的人物。”
8月29日,出席第五十屆東盟經濟部長系列會議的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右)、貿工部長陳振聲。(視覺中國)
保持政策連續性
目前的人民行動黨第35屆中央執行委員會14名成員中,50歲以下3人,50至55歲4人,55至60歲6人,60歲以上的只有總理李顯龍1人。除李顯龍外,包括王瑞傑、陳振聲在內的5人是因爲在軍隊或公務員系統表現出色被延攬從政,另有4人曾在企業或專業機構任職。這一格局延續了新加坡“精英治國”“專業人士治國”的傳統。
《聯合早報》評論稱,已經卸下黨務的副總理張志賢和尚達曼,仍會留在內閣,連同內政部兼律政部長尚穆根、外交部長維文、衛生部長顔金勇以及總理李顯龍,作爲新舊交替的“穩定器”,讓第四代領導班子有更充裕的時間接受實際磨練。
與上一代領導人相比,第四代領導人身處一個不確定性增加的世界,全球政治經濟重心轉向亞太、全球化和自由貿易遭遇強大阻力,同時人工智能和信息技術帶來對經濟和社會發展産生深刻影響。
顧清揚說,新加坡目前面臨的競爭態勢是非常緊迫的,新加坡原來具有的優勢在現在的全球化時代已經不那麽明顯,國內富裕階層、中産階層大量成長,國民具有更國際化的視野,這些都對新加坡的新一代領導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004年7月,即將接任總理的時任副總理李顯龍不顧對新中關系的強烈沖擊訪問台灣,當時被一些媒體解讀爲背離了李光耀的大國平衡路線,意圖是借此提高威信和凸顯決斷力。而新一代領導人沒有過多“去李光耀光環”的政治負擔,既有的新加坡“小國大外交”的平衡之道,不會受到太大沖擊。
一位不願具名的新加坡媒體人士對《中國新聞周刊》表示,李光耀身邊的人往往都會被他的世界觀和處事價值觀感染,否則很難一直在他身邊工作。深受李光耀賞識的王瑞傑,相信已經把很多東西內化。沉穩持重、有板有眼的王瑞傑廣受新加坡中老年選民支持;陳振聲則富有激情,敢想敢幹,容易得到青年一代的青睐。考慮到新加坡開國領導人李光耀爲內外政策所作的戰略設計已經深入人心,第四代又以王瑞傑領銜,估計新加坡今後十余年的內外政策將注重延續性和連貫性。
李光耀在其自傳《從第三世界到第一世界》中回憶說,在新加坡建國之初,面對複雜的地區和國際環境以及新加坡國小資源貧乏的現實,他爲國家制定了一條“雙向”戰略,一方面是跳出本地區,直接與歐美發達國家以及日本進行經濟往來,另一方面通過提供一流社會服務和公共管理,在東南亞這片第三世界中打造出一個“第一世界的綠洲”。
許振義博士說,在外交上,“親西方”可謂新加坡的國策,這一點在今後相當長時間內都不會發生改變。例如在中美經貿戰問題上,新加坡譴責美國單方面挑起貿易摩擦,認爲正確途徑是訴諸世界貿易組織根據規則解決。這並不是“選邊站”支持中國,當然也不是在支持美國,而是在支持基于自由貿易和規則的國際秩序。
曾擔任李光耀首席秘書的王瑞傑,對新加坡未來發展方向和外交布局的思考,既繼承了李光耀的廣闊眼界,也充分反映了亞洲和世界的發展變局。他今年主持制定的財政預算案明確表示,新加坡可將自身定位爲全球和亞洲的科技、創新和企業樞紐,同時作爲中國公司進入區域,以及全球性公司進入中國和亞洲的出色據點。
據《聯合早報》報道,王瑞傑1990年第一次訪問中國,1997年起多次隨李光耀訪華,後來在貿工部、金融管理局和教育部任職時,也有多次與中國接觸的機會。王瑞傑非常重視同中國的關系,曾經把飛速發展的中國比作高鐵,呼籲新加坡商人搭上順風車。“這列火車現在是高鐵,我們要跑得更快,如果不能搭順風車,站在火車軌道上的後果不堪設想。”同時,他號召新加坡放眼東盟、印度和日本等區域市場,利用新加坡的跨文化背景和與區域國家的友好關系,加強與區域國家合作,把握崛起的亞洲市場。
王瑞傑今年5月訪華在南京大學新中關系發表演講時說,新加坡的第四代領導班子接棒後會繼續推進新加坡與中國的友誼,希望“新朋友也會成爲老朋友、好朋友”。
陳振聲受此前的職務分工所限,對新加坡發展及外交的表態不多,但近年來明顯加大了發聲的力度。
2017年2月,陳振聲在出席選區新春團拜聯歡晚宴時發表講話,闡述了他對新加坡外交政策的思考。陳振聲將新加坡形容爲“外交汪洋中的一葉扁舟”,除了分析浪潮與風向外,須謹記“不選邊站、維護國際法與航海航空自由、加強與各國的合作”三大原則。
在對華關系上,作爲中新(重慶)互聯互通示範項目新方負責人的陳振聲曾表示,新加坡向來支持中國融入國際體系,並與中國拓展多項政府間合作項目,同時也支持美國持續在亞太地區扮演積極角色,因爲這對新加坡和各國都有益處。“我們和兩國都交好。太平洋這麽大,容得下我們尋找共同點,並共同展開合作。”
2017年10月,《海峽時報》引述陳振聲的話稱,不管第四代領導團隊是誰成爲下任總理,新加坡將保持“政策連續性”。這是因爲整套政策將是“團隊構思,團隊執行,團隊承擔”,個性和風格會在細微處有些影響,但不影響國家整體大政方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