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一位非常成功的企業家,擁有超過25年在投資和企業運營管理方面的經驗;
他也是中國互聯網行業的開拓者和先鋒人物,創立了中國最大的域名注冊系統和雲計算服務提供商;
他還是一位知名的天使投資人,曾經多次獲得北京市優秀青年企業家的稱號;
他是颉羿資本的創始人和管理合夥人張向東先生。
耕耘中國互聯網行業十七載,張向東可謂見證了這一行業的發展曆程。從筚路藍縷,到如今的碩果累累,他的奮鬥經曆,也是萬千中國企業家的一個縮影。近日,張向東先生在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EMBA講座上,分享了他在中國互聯網行業的創業經曆,以及他對中國經濟發展的看法。
張向東
颉羿資本 創始&管理合夥人
張向東先生是一位在投資和企業運營方面擁有超過25年經驗的成功企業家和風險投資人。在創辦颉羿資本前,張先生是中國互聯網行業的開拓者和先鋒人物之一。1996年,他創立了中國最大的域名注冊和雲計算服務提供商“中國萬網”,2013年與阿裏巴巴旗下阿裏雲公司成功合並。張先生還是中國知名的天使投資人,曾在2002、2003、2007、2008年度四次榮獲“北京市優秀青年企業家”殊榮。張先生畢業于清華大學並于2005年獲得清華大學EMBA學位。
以下內容整理自張向東在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EMBA特備講座的分享:
光影十七年:創業曆程回顧
回顧我的創業經曆,其實有點故事性的,雖然未必有借鑒意義,但也算得上互聯網發展史的某種縮影。希望能夠起到抛磚引玉之效,引發大家對于企業管理或戰略更多的思考。
初涉互聯網:網站到域名
我于1989年從清華大學畢業,之後在中關村一些科技公司、電腦公司裏面做工程師做了幾年,也曾與朋友有過創業經曆,後來又到香港工作了一段時間。
在差不多1993、1994年左右,互聯網就開始萌芽了。在香港接觸互聯網會稍微早一點,互聯網概念剛剛出來時香港有很多服務提供商,而中國大陸還基本上沒有。所以我在香港借著這個機會接觸並學習了相關內容,當時我也在思考它能做什麽,然後慢慢地摸到了一些脈絡。
在1996年的時候,我和弟弟兩人共同開始創業做互聯網。但具體做什麽買賣也不清楚,所以就開始賣電腦。更早的時候我也賣過幾年電腦,所以路比較順。然後我們一邊賣電腦,一邊宣傳互聯網,幫企業來做“上網”——所謂上網就是建網站。然而,半年多的時間幾乎沒什麽生意,而且公司成立以後有很多支出,慢慢財務就很緊張了。
當時我們一直在摸索到底做什麽。開始我們認爲互聯網是一個生産力的工具,因爲看到那些外國的大公司都有網站,但是中國的公司幾乎都沒網站,所以我們就想從給公司做網站入手。那時候我們在香港做了很多技術方面的學習探索,基本上建網站的技術基本都掌握了。但在跟大公司推銷這一業務時特別艱苦,他們雖然認可這個事物,但興趣都不高。
到1996年底的時候,公司基本沒什麽錢了。這時域名這個新的業務點進入了我們的視線。開始,有幾家公司委托我們注冊域名,我們就順著這條路學習注冊。後來,越來越多的人關注域名。
就在這個時候出現了一個域名被搶注的事件:我們熟悉的中國品牌全都被搶注了。這時我們才意識到已經被人搶了。我們當時很敏感,就寫了幾篇文章投稿。《北京青年報》的記者過來現場采訪我們,第二天文章就見報了。接下來也有很多其他報紙報道了互聯網域名被搶注的事件,一石激起千層浪。
這其實算得上我們在山窮水盡的時候的一個轉機。一時間太多的咨詢電話打過來。因爲我們也不知道域名被搶注了該怎麽辦,所以就聯合專家、學者,很多知識産權界的朋友、大企業負責知識産權或商標的人,開展了一個大型的研討會,由此我們名聲也借這個過程埋下了一個種子。
我們當時通過研討會定下的基調是甯可打官司也不和搶注者交易。域名每隔兩年需要付費更新,如果對方賣不出去就會放棄。我們當時考慮對方一旦停止付費就搶過來,就這樣,我們用了一晚上時間把幾百個域名搶了回來。這些域名現在看很貴,但是我們當時是按照統一的價格賣給了企業。企業都非常感謝我們,這也奠定了我們小小品牌的聲譽。
成長壯大:機遇與挑戰並存
可以說,當企業在發展的時候,一開始可能也沒有很大的優勢,都是依靠後來一點一滴的積累。在發展域名注冊業務的同時,我們又抓住了一個機會。當時域名的“.com”都是在美國NSI Network Solutions公司注冊,1997年的時候,他們公司來中國訪問,我跟他們的領導進行過溝通,簡單介紹了我們的業務,告訴他我們公司已經幫客戶通過NSI注冊了大概800多個域名。
過了兩個禮拜,我們接到了NSI的電話:他們決定設立我們爲首席合作夥伴。當時NSI公司在整個亞洲僅發展了四家首席合作夥伴,我們是其中之一。這樣我們的地位就凸顯出來了。雖然市場上已經有競爭對手模仿,但是我們還是能夠走在前面。
同樣是在九十年代,我們獲得了IT界的風險投資,當時在市場上風險投資還是很新鮮的。IDG資本給了我們50萬美金。在1999年到2000年,趕上互聯網的迅猛發展,這筆錢對我們來說確實起了很好的作用。
到2000年左右,我們從New Bridge Capital又融資1000萬美元,我們在市場的影響力也很大了。然後我們花了不少錢做了很多的市場營銷活動,基本上適應了中國當時火熱的互聯網創業狀態。在2000年的時候,大概可以做一萬個客戶,沒想到從幾百個一下就上萬,一年成長平均4倍,兩年就16倍,公司內部就瘋狂了。
到了2000年後半年一直到2001年的上半年,行業進入了冬天。我們在這個冬天之前融到了1000萬美金,但是當年花了大概600萬美金。而且後來花銷也增大,每個月的花費算下來,剩的錢就只能燒六個月。當時我們董事會天天“打架”,同時隨著那個1000萬美金派進來一個CFO,我們又收購了一個團隊,所以這幾股人在公司裏面特別混亂,CFO天天報告各種各樣的問題,董事會覺得船要翻了,再加上財務狀況不容樂觀,投資人都覺得這1000萬可能就很快就燒沒了,然後公司就要完了。
不過,在2001年我們做了一個非常成功的事,我們通過所謂的開源節流,最後實現了現金流的平衡。在2001年底,當時賬上可能就剩下一百多萬美金,但是我們活下來了。這對我們來說相當于一個裏程碑,畢竟當時各種公司哀鴻遍野,今天這個倒閉,明天那個裁員,整個環境就是如此。
走過最初的五年跌宕起伏,基本上到2001年到2002年我們算是活下來了。當時我們在市場上具備一定的影響地位,並且在行業中已經是老大了,同時財務情況也穩定下來了。
從更好到更強:戰略性探索
第二個階段是從2002年到2007年算是戰略探索期。2003年非典的結果是讓我們的業務獲得了很大的增長。因爲非典可能對整個實體經濟有很大的影響,但是對我們的虛擬經濟來說卻産生了很大的推動。到2003年底的時候公司賺了幾百萬,整個運作已經比較健康了。
在這之後我們就開始著重解決棘手的問題。在過去發展的過程中,其實我們的技術有點跟不上需求,因此,即使到這個階段我們都沒有完全做到讓客戶很滿意。其次,我們不只是負責域名注冊,之後我們還要做網站,所以我們做了一個托管業務。這一點實際上特別難做,除了技術上的這些挑戰,黑客洪水似的攻擊也是難題。作爲一個支撐者,如果不夠強壯就會被幹掉。
服務方面,當時客戶服務確實有問題,經常有客戶反饋服務器打不開了、網站打不開、網頁打不開、上傳速度慢……各種各樣的問題。針對這一點,我們在2003年開始加強整個體系建設,包括技術的更新、更好的解決方案以及我們自己開發的內容。後來成功地大幅提升了用戶體驗,由此奠定了萬網在市場上的好口碑。
好口碑的保持,一方面體現在經營理念,不去欺詐。比如剛才我所說的,按照統一價格將域名賣給企業。另外一方面是注重于客戶服務體驗。讓客戶感覺到我們公司真的是努力在爲他們服務。
再往後我們也做了戰略探索,當時是2005年。互聯網三大公司是在2000年上市並且規模比我們成長得快。而我們雖然活下來了,並且在這個細分領域做得很好,但我們一直在思考怎樣成爲一個很值錢的大公司。
我們做了很多戰略上的探索,也付出了實踐。我們做了一個買麥網,實際上買麥網跟阿裏巴巴的B2B業務很相似,一開始也做得很好,但是設立了一個不太現實的目標,就是當年實現盈利。
因爲在2000年我們從New Bridge融到很多錢,但作爲代價,我們創業者已經不是最大股東,所以後來想做一些戰略性的、比較冒險的嘗試,都會難以推進。在這樣一個情況下,買賣網當年虧了一千多萬,雖然我們其他業務利潤不錯,但這也使得最後總體的利潤降低了很多。投資者不希望公司財務上利潤降低,因此後來買麥網只能節省支出,減速運行,一直堅持到後來與阿裏巴巴合並。
在2006年,我們拿到了中國第一張非國有企業非電信運營商的增值電信運營牌照。這是非常不容易的。到2006年成立十周年,那時候企業已經盈利可觀了,一年能夠達到幾千萬的利潤,後來賬上已經積累了好幾億的資金。
從2008年再往後又是一個新的階段。做了這麽多年,我們知道自身的局限性在哪裏,所以我們就去探索。能不能用更好的技術服務更多用戶?能不能讓有不同的互聯網業務的用戶都能夠在我們這獲得支撐?怎麽能夠把整個技術平台搭好?
大概這個階段起我們就花很多錢做深度的研發,差不多就是往雲計算這個方向發展。有一些階段性成果,當然也遇到了很多困難,我們的技術路線有點問題,行業走的是開源路線,而我們走的是微軟的,産品出現問題但是無能爲力,因爲底層是微軟的,你不知道怎麽改,所以就得依賴微軟,後來因此遇到很多困難,就是技術路線有問題。
2008年,我們也是在這樣一個戰略擴張、希望獲得一些技術和團隊的背景下收購了幾個公司。並且我們的確獲得了一些很優秀的人才,後來這些團隊一直在投資裏面起著很關鍵的作用。
強強聯合:走向新的輝煌
2009年我們得到機會跟阿裏巴巴有了一些接觸,能夠與阿裏巴巴合作,我們是很高興的,因爲阿裏巴巴那時候已經很大了。再往後都是合作、一起開發産品。我們一起做了今天的這個阿裏雲,當時其實阿裏巴巴也成立了一個叫阿裏雲相關的技術公司,但我們是兩條線,後來我們兩邊團隊希望嘗試合作,這樣我們就一起開始做一個項目,叫AH-CLOUD。就是阿裏巴巴-HiChina Cloud。
其實我們自身有很好的市場和客戶群,我們也有很好的用戶服務的經驗和體驗,我們把這些貢獻出來,加上阿裏雲有很好的技術積澱,我們在一起就産生了很好的合力。
後來,我們決定獨立上市,獲得阿裏巴巴決策層批准,利用阿裏巴巴的影響力,我們找到了最好的財務顧問和投行,開始一系列的准備。根據2011年6月份的時間表,我們的目標是在當年的聖誕節前在美國Nasdaq上市。按照計劃,我們到大概10月份進行路演。
就在我們經過與美國SEC多輪溝通,招股說明書就緒准備路演時,集團突然通知我們,現在不能上市。因爲阿裏巴巴上市公司要下市,我們作爲阿裏巴巴的一個子公司,需要服從大局。我們于是暫時擱置了上市的計劃。到2012年阿裏巴巴私有化完成,又有消息是整個阿裏集團要上市。這樣時間上又可能有沖突,根據經驗,如果要獨立上市的話,我們可能還要再等一兩年。所以我們團隊經過討論,決定並入阿裏集團,隨集團共同上市。
就這樣,我們2013年做完了全部內部協議,把萬網剩余的全部股份都賣給了阿裏巴巴。萬網的全部團隊並入阿裏巴巴體系,現在還有很多萬網的同事在阿裏集團做得很好,我自己從那之後就撤出來了。從萬網的發展來說,對我而言就畫上了句號。
中國經濟發展:未來的紅利在哪裏?
接下來我有一些宏觀經濟方面的一些思考。
過去的30年,中國到底怎麽發展起來?這些動力是會存在還是會消失,然後會怎麽樣?這些問題一直在我心裏頭。當然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大家很多解讀都不一樣。我僅從這個視角思考,提出兩個問題:
爲什麽從計劃生育政策180度大轉彎變成了鼓勵生育?
爲什麽以前的曆史上沒有出現過人口紅利?
人口紅利是很特別的一種現象。簡單來說,就是在某一個時期,有勞動能力的人的總數多于沒有勞動能力的人數。就是供養人的人數多于被供養人數叫做人口紅利階段。曆史上很難出現這種的情況。什麽時候出現了?大概就是從80年代到2000年、2010年階段。那麽在2015年的時候,大家都聽說人口紅利已經快沒了,因爲這幫人開始變老了,然後逐漸步出了對外有貢獻的年齡,所以自然就沒有人口紅利了。
再往後,就是人類社會發展到現在這樣一個階段,工業和現代化所推動的飛速發展。美國人靠機器,只用了300多萬人口,就耕作了整個美國。美國人均所耕作的面積是1500畝,而與此同時中國人均耕作面積是1.35畝。由此可以看到,到這個階段,工業化的農業對社會所産生的作用。這個也顯現了機器對現在社會的重要性。我們的社會是進入了通過機器去改造世界的這樣一個階段,人就更顯得重要。
在這個前提下,過去30年,中國發生了這麽大的變化的原因是什麽?我也總結了四點, 機遇、政策、科技和血汗勞作。
01
曆史機遇
在1978年之前,中國的經濟發展非常停滯,可是在這個階段,世界上其他的國家有了飛速的發展。在1978年到1980年的時候,我們落後這麽多,我們這麽貧窮,就産生了一個極大的饑餓感。
第二點,極低的勞動成本。
第三點,微笑曲線。歐美那個時候有一種觀點,就是從這個産品生命周期來說,制造是最不值錢了,自己的人工成本高了,所以就要把這些東西外包,讓這些低成本地區去做。這又是一個曆史機遇。
第四點,WTO。中國如果沒有WTO的話,中國制造的東西肯定賣不出去。所以中國抓住了這些。
02
開明政策
第一中國開始改革開放、對外開放。
第二引入外資,這一點也是作爲中國生産力循環的一個極其重要的要素。
第三點是明確産權,私人産權制度明確了,私人公司的曆史地位被確認。
第四點是理念基礎,當時有一句話,發展就是硬道理,這個特別特別重要。意味著我們爲了發展,我們可以什麽都不顧,只要發展起來就好。當然這個後來也帶來很多問題。
03
科技使能
這一點極其重要,沒有這樣一個基礎的話,在這個曆史時期你也實現不了。科技使能最重要的表現:先進的機器。沒有機器是不可能的。第二個就是出口交換,通過交換才可以獲得機器,才能形成正循環。
04
血汗勞作
我們這一代人太能吃苦。我們可以一周工作六天或者七天,一天可以工作十個小時,特別是生産線上那些建築工人、那些女工。爲什麽呢?因爲這裏面有一個背水一戰的心理。因爲那時候什麽都沒有,但是所有人看到,如果不努力,將來就會老無所依。所以每個人都有背水一戰這樣一個心態。我認爲是以上的這些要素造就了中國過去30年的快速發展。
如果那些前提是對的,我認爲其他社會就可以進行對照。如果存在,可能其他社會也會有類似的發展過程。另外,中國從這個時間再往後,還有沒有類似的情況?如果有,可能它還能夠繼續瘋狂再發展30年,也可能現在有很多方面已經變化。中國是不是還有這樣類似的動力再往前走?這可能是我思考這件事的一個最主要的原因。
以後還會不會出現人口紅利?我覺得可能不會。因爲像人口的這種突增突減的情況,不太可能發生。沒有人口紅利,還有什麽其他紅利?我覺得是機器紅利。
現在這個時代,每一個人只要心智健康、受到了足夠好的教育,他在未來就會是一個對社會極其有用的一分子。我們現在已經進入了一個高度的機械化、機器化、智能化、自動化的時代。只要一個人,就能驅動很多機器。這個時候一個人的有生力量的價值才會在未來高度地顯現。
本文內容來自11月21日新加坡國立大學EMBA特備講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