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新君多次提到新加坡教育中的“分流制”——層層篩選,培養精英。
但這樣做,也有弊端,就是給孩子造成很大的學業壓力。
有壓力,是好事,爲什麽新加坡中學生的成績在全世界都遙遙領先,這是原因所在。
但凡事不能過度,壓力太大,就不好了。
近日,瓦爾基環球教育集團基金會對全球29個國家,2萬7000多名家長進行了一個網上調查。
結果顯示,在新加坡1000名受訪的家長中,有多達56%的家長都覺得孩子的學業壓力太大了!
這個比例在29個國家中是最高的,而且是全球的平均數30%的兩倍之多!
對于新加坡家長來說,最頭疼的恐怕就是輔導孩子的功課了!
調查顯示,家長每周要花上至少7.9個小時的時間來幫助孩子輔導功課。
除此之外,孩子還有各樣的輔導班。壓力是累積的,長期以往,很有可能變成壓倒孩子的“最後一根稻草”。
盡管如此,對于新加坡的教育體系和教育制度,家長們還是非常滿意的。
80%的家長,肯定了孩子就讀的學校教育素質良好,這個比例高出了國際平均的78%。
還有73%的家長,認爲本地政府學校的素質良好,高于國際平均的45%。
前不久,新加坡政府宣布將擴寬升學途徑,先在理工學院試行。我想,過大的學業壓力是促成這次教育改革的主要原因。
新加坡的教育理念還是強調“學以致用”的,于是升學就跟就業綁在了一起。
隨著物價的不斷上漲(尤其是房價),全世界很多家長都爲孩子的未來感到擔憂,擔心孩子們以後能否找到工作,能否養活自己。
對于這一點,新加坡家長占了54%的比例,竟然是全球最高的。
如何消除這一擔心?方法也許只有一個——重塑教育系統,更有效地培養人才。
反觀國內,也是如此。“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句口號已經風靡社會。它就一定正確嗎,我想未必。
清華大學某教授曾指出——如果國內教育不改革,那麽培養的只是低端的勞動力。
這一切的源頭似乎又可以回溯到學業壓力。國內爲了高考,現在從小學就已經開始奮鬥了。12年下來,目標只有一個——攻克高考這道難關。
但我們幾乎很少人去想——考上大學了,以後怎麽辦?
于是大學成了避風港——不需要學習,只需要安心度日。走出校門時,才發現荒廢了4年。
同樣,新加坡的“分流”也是相當“殘酷”的。沒有過關的同學,很難再與“好學校”結緣。
就因爲考試成績,而給孩子“分類”,似乎有欠妥當。
所以,學業壓力成了教育改革中“釘子戶”,必須拔掉,才能培養更多、更好、更有用的精英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