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可憐的皇帝,連自己喜歡的菜都不能多吃,吃個飯都不安生。
給皇帝做飯的地方叫什麼?看過電視劇都知道,御膳房啊!
為什麼宋朝皇帝愛吃羊?御膳房做飯好不好吃?清朝國宴吃的是不是滿漢全席?
皇帝的御膳都吃的是什麼?宮廷生活總是很神秘,然而越是神秘,大家越想知道。
於是電視劇里有了這些畫面:銀針試毒、太監傳膳、妃子到御書房送湯羹、宮廷內宴上各種暗潮洶湧 ……
但是這些遠遠不能滿足大家熊熊燃燒的八卦之心。
這些,都是皇帝餐桌上的小秘密。
宋朝:羊的滅族之災
當了皇帝,想吃什麼就能吃什麼。
這句話跟媽媽說 ” 考完試想玩多久玩多久 ” 一樣不靠譜,宋仁宗第一個跳出來不同意。
《宋史》裡面有一個比較有名的故事:仁宗半夜肚子餓了,想吃燒羊,卻不敢讓御廚去準備,是因為之前從未有過夜間宰羊的先例。仁宗怕一旦自己破了這個例,御廚從此每夜都會殺羊,以備皇帝要吃,反倒成了慣例,白白地殺了許多羊,所以寧願自己忍著點餓。
宋仁宗趙禎
當然,仁宗這麼做是有原因的,因為宋朝人在中國歷史上是出了名的喜歡霍霍羊。
羊大為美,宋朝宮廷喜歡吃羊,不只是因為羊肉軟嫩細膩,還因為羊肉性溫,補中益氣,比保溫杯里加枸杞還養生。還有一點就是,宗室飲食多少有 ” 以形補形 ” 的講究,羊是溫順,安靜的動物,是以皇帝吃羊,是表示皇帝寬厚仁慈的意思。
於是羊被奉為 ” 肉中至尊 “,皇室祖法也給吃羊肉亮了綠燈,於是宋朝宮廷吃起羊肉來,更加肆無忌憚。
《續資治通鑑長編》記載,宋真宗時期 ” 御廚歲費羊數萬口 “;就算是上面提到的 ” 不宰羊忍餓到天明 ” 的仁宗,每天御廚房也要宰羊 280 只;到了神宗朝,御廚帳本上記錄一年的羊消耗量達到了四十三萬四千四百六十三斤四兩。
羊聽了只想拖家帶口地逃跑,晚跑一秒那就是滅九族。這就難怪仁宗不願意再過度殺羊。
宋徽宗趙佶《文會圖》
當然,神宗朝算是吃羊的 ” 巔峰時期 “,是因為那時宋朝還沒有南遷,陝西的羊被稱 ” 膏嫩第一 “,不間斷地做著宮廷的 ” 羊肉供應商 “。然而南遷之後,落入金人手上的可不只是原來北宋的土地,還有那些鮮嫩肥美的羔羊。
於是羊肉的價錢開始飆漲,以至於要九百錢才能買到一斤,一位叫做師魯的官員甚至還寫了一句詩,抱怨如今的羊肉是吃不起了:
” 平江九百一斤羊,俸薄如何敢買嘗。”
這位大人就別抱怨了,畢竟這時宮裡很難再 ” 日宰百羊 ” 了,中宮裡勉強能維持每日一羊。繼承了趙家人 ” 愛吃羊 ” 基因的宋高宗心裡也苦啊,但他不能說。
紹興二十一年,宋高宗親臨清河郡王張俊府上赴宴,那可是無上的榮耀。清河郡王也是為此下了大工夫,準備了高宗最喜歡的羊肉:羊頭菜羹、燒羊頭、羊舌托胎羹、鋪羊粉飯、燒羊、斬羊、羊舌簽等,其中羊舌簽是把羊舌頭切成極小塊,熬成肉粥,用雞蛋做卷,包裹碎肉,味道香甜可口,寓意能言善辯。羊舌托胎羹則用羊舌二枚,羊皮二塊,羊腎四枚,蘑菇、糟姜做羹。
高宗如此給面子去赴宴,難道是衝著羊去的?
明朝:御膳房堪比學校飯堂
一不小心被清宮劇洗腦了吧?要知道御膳房是清朝才有的機構。而早在明代,御膳房叫做 ” 光祿寺 “,和大理寺、太常寺、光祿寺、鴻臚寺並稱 ” 五寺 “,是明朝的五個職別的衙門。
沒錯,這是政府機構,不是寺廟。
明光祿寺位於北京東華門外,到清朝時曾做為英親王府後又改為光祿寺。直至後來變為北京孔德學校時,還留有光祿寺的影壁,現為北京第二十七中學。
光祿寺不但要管皇帝的飯,還要負責操辦宮宴,大到正旦、冬至、萬壽節,哪個小皇子滿了月、哪個公主被尚了駙馬舉辦的慶宴,小到皇帝賜給大臣的立春春餅、正月十五元宵、端午粽子等,也是由光祿寺來辦。
而且不但要管活人的飯,還要辦祭品:各種祭祀儀式上用的果酒、先帝寢陵的三牲祭品 ……
然而明光祿寺的飯有個不得不提的硬傷:難吃。
不只難吃,還難吃到在整個京城都出了名。《戴斗夜談》裡面寫了京師在民間相傳的 ” 京城十可笑 “:
光祿寺茶湯,太醫院藥方,神樂觀祈禳,武庫司刀槍,營繕司作場,養濟院衣糧,教坊司婆娘,都察院憲綱,國子監學堂,翰林院文章。
” 光祿寺茶湯 ” 穩居榜首,這樣的 ” 不敗 ” 地位,放到現在能跟它相提並論的,也只有學校飯堂了。
別不信,萬曆年間謝肇淛在寫《五雜俎》時就曾說 :
” 今大官進御飲食之屬 , 皆無珍錯殊味 , 不過魚肉牲牢 , 以燔炙釀厚為勝耳 “。
意思是御膳並沒有什麼珍奇食材,也就是大魚大肉,然後大開大合地炒、煮,然後大撒調料而已。
永樂二年間的一場慶成宴上,菜色是這樣的:
《禮部志稿》卷三十九
上桌:按酒五般、果子五般、茶食五般、燒煠五般、湯三品、雙下饅頭、馬肉飯、酒五鍾;
中桌:按酒四般、果子四般、湯三品、雙下饅頭、馬豬羊肉飯、酒五鍾;
隨駕將軍:按酒一般、粉湯、雙下饅頭、豬肉飯、酒一鍾;
金鎗甲士、象奴校尉:雙下饅頭;
教坊司樂人:按酒一般。
看起來實在是寡淡得很,明皇帝們還得每天吃,心疼一秒鐘。
到了明中後期,萬曆皇帝終於忍不了了:我不要吃光祿寺做的飯!我要換廚子!公公你來想法子,給我弄點別的吃食!
這就是為什麼《明史》裡面記載:
” 帝常膳舊以司禮輪供,後司禮無人,乾清宮管事牌子常雲獨辦,以故偵卒稀簡,中外相安。”
到萬曆中後期,皇上終於逃脫出光祿寺的魔掌,御膳從此由乾清宮的管事公公們一手包辦。
菜單上的選擇頓時變多了:
麵食:八寶饅頭、攢餡饅頭、蒸卷、海清卷子、蝴蝶卷子;大蒸餅、椒鹽餅、夾糖餅、芝麻燒餅、奶皮燒餅、薄脆餅、靈芝餅;棗糕、白饊子、糖饊子、芝麻象眼減煠;雞蛋面、白切面、水晶飯。
肉食:鳳天鵝、鳳鵝、鳳鴨、鳳魚、棒子骨,燒天鵝、燒鵝、白煠鵝、錦纏鵝、清蒸鵝、暴腌鵝、燌鵝、錦纏雞、清蒸雞、暴腌雞、川炒雞、白煠雞、燒肉、白煮肉、清蒸肉、豬屑骨、暴腌肉、荔枝豬肉、燥子肉、麥餅鮓、菱角鮓、鱘鰉鮓、餉魚、蒸魚、豬耳脆、暴腌肫肝、煮鮮肫肝、玉絲肚肺、蒸羊、燌羊。
湯品:牡丹頭湯、雞脆餅湯、蘑菇燈籠湯、豬肉龍松湯、豬肉竹節湯、瑪瑙糕子湯、肉釀金錢湯、錦絲糕子湯、璽珠糕子湯、木樨糕子湯、錦繡水龍湯、月兒羹。
冷飲:酸甜湯、蒲萄湯、柿餅湯、棗湯、豆湯、蜜湯、炒米湯、漿水、牛奶。
所以說,電視劇里 ” 皇帝吃不高興,一怒之下把御膳房的人拖出去全斬了 ” 這種事,都是騙人的。
清朝:眾籌來的 ” 滿漢全席 “
在一些人的印象里,滿漢全席 = 皇帝 + 山珍海味 + 珍奇餐具 = 皇帝一個人享受一大桌子菜。
清皇帝不想說話並且朝你翻了個白眼。那麼是在什麼時候吃?吃的什麼菜?都有誰在吃?
其實滿漢全席 = 滿席 + 漢席,是兩種不同的宴席。比如在太和殿前的國宴,那設的是滿席;如果是皇帝賜宴給臣子,用的則是漢席。而滿席和漢席又各自分了六或五個等級,適用於不同的場合。
前四個等級的國宴,並不是隨隨便便就能吃的,最高級別的頭等席,是用於帝後死後的隨筵,二等席則是皇貴妃死後的隨筵,以此類推。
所以說為活人所設的最高待遇是四等席,也就是每年過年、冬至、皇帝生日、皇帝大婚、公主成婚的時候,在太和殿吃的國宴。
光緒皇帝大婚時的宴席
元旦是一年之始,自然要大擺筵席慶賀。每年元旦皇帝都會在太和殿設國宴,請來所有王公世爵,還有品級比較高的大臣。乾隆三年規定太和殿國宴規模是二百一十席:身份高的人,一人一席;身份略低的,二或三人一席。這麼算下來,一場國宴大概是三四百人的規模。
當然,最重要的是看吃什麼:
四色印子四盤,四色餡白皮方酥四盤,四色白皮厚夾餡四盤,雞蛋印子一盤,蜜印子一盤,合圓例餑餑兩盤,福祿馬四碗,鴛鴦瓜子四盤,紅白鏾子三盤,乾果十二盤(龍眼,荔枝,葡萄乾,桃仁,榛仁,冰糖,八寶糖,大纏,栗子,青梅,紅棗,曬棗)鮮果六盤,分別是蘋果,黃梨,紅梨,棠梨,波梨,鮮葡萄,還有一盤鹽。另有小豬肉一盤,鵝肉一盤,羊肉一盤。
也就是豬鵝羊各一盤,然後其他全是瓜果蜜餞?
沒錯,滿席都是吃點心配奶茶,又叫 ” 餑餑宴 “,四等以下的宴席才有酒席宴,即一邊吃肉一邊喝酒。
王公大臣:千辛萬苦進宮吃席,就讓我嗑瓜子吃水果?
《甄嬛傳》中的宮宴
這還不算完,宴上吃的豬羊,不要以為是皇帝自己掏國庫的錢。
按照規定,除了餑餑宴上面的點心是內務府備辦之外,酒席宴吃的羊和酒,還有所用的銀制餐具,都是由王公們按品制進獻。比如說,親王要進獻八席,貝勒就只用獻三席,無一例外。
這也可以?難道這是傳說中的 ” 眾籌 “?
皇帝微微一笑,給了一個冠冕堂皇的理由:這大清江山不是我一個人的,你們要和我同心同德,這是同為皇室的責任感和使命感,知道嗎?
王公們只能保持微笑,反手就 …… 獻上了肥碩的大蒙古羊。
延伸閱讀:《天子的食單》
清朝皇帝連吃飯也要嚴格遵守規矩:每天早、晚膳兩頓正餐,早膳在早上六七點鐘,晚膳在中午一兩點鐘。
這 ” 晚膳 ” 吃的確實有點早。所以在早膳前晚膳後,皇上可以向御廚 ” 點餐 “,當做小吃夜宵來吃,不算做正餐。
吃早晚兩膳的時候,種類雖多,但是規矩更多,比如說皇帝不能吃同一道菜超過三勺,以免別人知曉了皇帝的喜惡,有了加害之心。如果連舀三次或者連吃三口,那麼太監就會立刻將這個菜撤下去,而且此後十天半月就不會再見到這個菜了。
可憐的皇帝,連自己喜歡的菜都不能多吃,吃個飯都不安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