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媒體報道,在近日舉行的世界貿易組織貨物貿易理事會會議上,美方代表聲稱,中國對於可回收品的進口限制已經極大地中斷了全球廢金屬供應鏈的運轉,中國必須取消對「洋垃圾」的進口禁令。
美方所說的「禁令」,就是去年7月18日國務院辦公廳發布的《關於印髮禁止洋垃圾入境推進固體廢物進口管理制度改革實施方案的通知》。通知要求到2019年年底前,逐步停止進口國內資源可以替代的固體廢物。
2017年12月31日,中國已經正式禁止進口4大類共24種「洋垃圾」。
垃圾怎麼成了中美貿易的爭論焦點?中國為何不能答應美方要求?
1
巨量「洋垃圾」進口的背後是一條完整利益鏈
當前,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固體廢物進口國在近20餘年時間裡,中國的垃圾進口量激增10倍,平均每年進口規模超過5億噸,約佔全球固體廢物貿易量的56%。
很多發達國家都把中國當成最主要的垃圾接收目的地。
2016年,美國廢紙出口中,有2/3以上直接送到了中國,總價值超過22億美元。歐盟27國同樣依賴中國接收廢棄物,把87%的再生塑料直接或間接地運往中國。英國每年有270萬噸廢塑料流向中國,佔到該國塑料垃圾產量的2/3。
(此公眾號已超過100萬人瀏覽,每天都有新爆料)
進口洋垃圾
為什麼會有如此巨量的垃圾從國外湧入中國?原來,這背後有一條巨大的利益鏈。
上世紀90年代,中國製造業等產業迅速擴張,對原料的需求量極大。洋垃圾就是那個時候開始悄悄進入中國的。
進口廢塑料可以節約石油、進口廢紙可以節約紙漿、進口廢舊金屬可以節約礦石……在原料與產能均不足的發展階段,這些具有較高回收利用價值的固體廢物,成為中國製造業相當重要的原料來源。
為此,我國建立了進口管理制度,並在全國各地,開設有專門的洋垃圾回收機構和場地。
除了「節約原料」,因為垃圾回收比原料生產成本低,一旦使用量足夠大,就能創造巨大的利潤空間。
通過垃圾回收,原本的廢物重塑後再製成工業產品,經過組裝後又成為商品,在國內甚至海外銷售。
這個鏈條運轉流暢,在中國已經成為了一種常見的盈利模式。
在這條利益鏈中,似乎每個環節都在受益:
國外擺脫了難以處理的垃圾,中國的垃圾處理者從原來低成本甚至零成本的垃圾中獲取利潤,中國工廠收穫了中間差價,消費者獲得了廉價消費品,就連幫助轉運這些材料的物流企業也收到了運輸費。
廣東汕頭的貴嶼鎮,就是在這個鏈條中「發家致富」的。
這個佔地面積52.4平方公里、人口13.9萬的小鎮,曾經遍布5000多家從事電子垃圾回收的作坊,是全國乃至世界最大的電子垃圾拆解處理集散地。
「電子垃圾之都」廣東汕頭貴嶼鎮
這些電子垃圾中藏著「寶」,確實不假。
相關資料顯示,一噸廢舊手機可以提煉400克黃金、2.3公斤銀、172克銅,貴嶼鎮的人們就依靠這種「淘金」發財致富,很多人因此日入數百元。
拆解電子洋垃圾也成為貴嶼的支柱產業,當地由此擺脫了貧困,鎮上隨處可見漂亮的樓房和高檔汽車。
2
看似皆大歡喜,實則苦不堪言
但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看起來「皆大歡喜」的事情,實際上卻不是那麼回事。
在過去的歲月中,洋垃圾對中國的環境和人員的影響極其巨大且負面。
垃圾回收如果分類得當,合理利用,垃圾處理對環境的影響本是可控的。
但面對如此巨大的垃圾量,中國的回收機構顯然並沒有做好準備。
我國現代化的垃圾處理設備,在巨大的垃圾總量面前杯水車薪
由於我國的垃圾分揀、處理能力偏低,大量洋垃圾未及處理或處理不充分,積壓甚多,久之就形成了令人震撼的「垃圾圍城」圖景。
北京的「垃圾圍城」地圖,黃色為垃圾場
出於利潤和技術的考慮,當大量洋垃圾流入中國後,回收機構的「老闆」們往往選擇直接雇傭人工進行垃圾分揀。面對高額的利益,更有很多人直接「自己動手」,參與垃圾拆解處理。
就是在這些過程中,從業人員遭受巨大的健康威脅。
中國目前的垃圾處理,仍大量依靠人工分揀
分類失效的洋垃圾有可能被有害物質污染,對人身健康有著致命的傷害。
毒性垃圾的長期累積,污染河流、土壤,乃至直接威脅人體,對環境和人身造成不可逆的影響。
處理後剩餘的那些無用垃圾,進入焚化爐,最終變成飛灰和廢氣飄散入空氣。
如果溫度控制不當,有機廢氣還會含有致癌物質,飛灰會吸附著汞鎘等重金屬,結伴鑽進附近居民的肺里……
洋垃圾中來路不明的注射器等高危廢物,不知傷害了多少這樣的孩子
所以,無論垃圾出口國如何標榜自己已經在環保方面做到仁至義盡,垃圾在利用過程中對中國造成的危害仍然現實存在。
而這條「黑色利益鏈」中產生的大量假冒偽劣產品等問題,這對另一端的消費者同樣造成了巨大的衛生健康風險。
讓我們再看看那個「富庶」的貴嶼鎮。
一邊是洋樓豪車,一邊卻是成堆的電子垃圾和焚燒垃圾的濃煙。
電子垃圾拆解,給當地帶來了富裕,但拆解後的各種余料和廢件、以及提取金屬成分後剩下的強酸等,更帶來了對環境的極大破壞。
在治理以前,貴嶼的地表水、地下水嚴重污染,不能飲用,環繞小鎮的北港河顏色如墨水一般,氣味刺鼻;烘烤、焚燒垃圾產生的有害氣體和懸浮物,使得空氣質量極差;重金屬、有害金屬的大量填埋使土壤受到嚴重污染,土地大量被拋荒,產量極低……
貴嶼鎮靠洋垃圾致富付出的代價……
當地人也深受其害。
由於飲用水污染而導致的腎結石和由於空氣污染而導致的呼吸道疾病,成為當地的多發病。
貴嶼鎮更是得到另一個「雅號」——「全球最毒地」。
為了處理數量巨大的洋垃圾,我們付出了沉重的代價。
這個「背鍋俠」,中國不想再做下去了。
3
重拳出擊,中國禁止洋垃圾入境
為了保護我國的環境和人民群眾的健康,洋垃圾的進口亟待限制乃至禁止。國家在這些年陸續採取一些政策措施,加強治理,直至去年7月明令禁止洋垃圾入境!
2001年、2002年,商務部(時為對外貿易經濟合作部)、海關總署、環保部(時為國家環境保護總局)先後公布多批《禁止進口貨物目錄》,明確禁止了多種洋垃圾的進口。
在此基礎上,2017年7月18日,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於印髮禁止洋垃圾入境推進固體廢物進口管理制度改革實施方案的通知》,明確提出中國將在2017年年底前,全面禁止進口環境危害大、群眾反映強烈的固體廢物;2019年年底前,逐步停止進口國內資源可以替代的固體廢物。最終是要徹底堵住洋垃圾入境。
洋垃圾進口禁令
同期,中國正式向WTO通報,從2017年年底開始拒絕進口4大類共24種洋垃圾,分別是來自生活源的廢塑料(8種)、未經分揀的廢紙(1種)、廢紡織品原料(11種)和釩渣(4種)。這一進口禁令已經從去年12月31日起執行。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也明確提出,嚴禁「洋垃圾」入境。在「洋垃圾」進口禁令正式生效後,海關已查處多起「洋垃圾」走私案件,僅在今年2月份,深圳海關便打掉10個走私進口廢塑料的團伙,查證涉嫌走私入境的廢塑料等固體廢物5萬餘噸。
這一次,中國堅決對洋垃圾說「不」!
4
斷了「洋奶」的垃圾回收會有更好的發展
禁止洋垃圾進口,並非對垃圾處理相關行業的打擊,反之還將拉動國內固體廢物加工利用產業發展和垃圾分類回收。
禁令實質是建立起一個長效機制。不僅充分考慮了危害與收益的輕重緩急,對禁止洋垃圾入境列出循序漸進的時間表;更針對洋垃圾進口到利用的各個環節,均出台詳細的規範和整治措施,比如,從嚴制定標準,完善法律制度,嚴厲處罰、持續打擊走私行為,全程監管進口利用,清理整頓固體廢物集散地等,還提出要「提升國內固體廢物回收利用水平」這樣更為「治本」的解決方法。
禁止洋垃圾進口後,國內相關產業將面臨巨大的原料缺口,而這部分缺口就需要通過國內的垃圾分類和固體廢物回收體系填補,這還會帶來國產垃圾回收率提升和行業平均收益率增長。
洋垃圾進口禁令,對國內垃圾處理相關行業不是打擊而是機遇
以廢紙為例。
2016年國內約消費了1億噸紙製品,但同年消耗的紙漿中只有4000萬噸為國內廢紙製漿,還有2400萬噸的紙漿為進口廢紙製漿。
如果進口廢紙全部由國產廢紙替代,最樂觀的市場需求預測將直接增加60%。為了滿足這一需求,必然會驅使更多的人才、資金、技術投入到廢紙回收利用產業,從被白白丟棄的那6000萬噸廢紙中淘寶;還會產生更多職業垃圾回收人員、專業回收機構、專門回收運輸物流體系和自動化程度更高的垃圾分類處理工廠。
因此,「禁令」的出台,打擊的只是那些非法利用垃圾的產業鏈條,對於整個行業來說,禁令最終的目標,是提高國內固體廢物的回收利用率,甚至倒逼前端垃圾分類體系健全,促進循環經濟發展。
也就是說,斷了「洋奶」的中國垃圾回收產業,會有更好的發展。
5
美方發難莫名其妙,自己的垃圾自己解決
中國為本國利益頒布的洋垃圾進口禁令,卻戳中了美國的痛處。
3月23日,美方代表在WTO會議上向中國發難,說中國的洋垃圾進口禁令,「極大地中斷了全球廢金屬供應鏈的運轉」,並據此要求中國立即取消進口禁令,修改目前的做法。
路透社報道
3月26日,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在例行記者會上也對此作出回應:禁止「洋垃圾」入境是中國依法享有的權利,美方官員就此表達的所謂「關切」於情不合,於理不通,於法無據。
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回應美方聲音
為什麼這麼說?
因為頒布「禁令」本來就是有法可依。
上個世紀80年代末,國際社會推出了旨在管控危險廢料的《巴塞爾公約》,其中明確提出:各國有權禁止外國危險廢物和其他廢物進入本國領土。中國作為締約方,擁有這項權利,也盡到了責任,在近年來洋垃圾進口 爆炸性增長和污染損害日益嚴重的情況下,行使這一權利完全合理合法。
中國這一禁令,的確「打痛」了一些發達國家。其之前完全「指望」中國,而忽視自身垃圾處理體系的建設,如今受到了懲罰,一下子手足無措。
其中,美國的情況尤甚。
美國是世界上生產可回收垃圾最多的國家,大約三分之一出口國外,出口的一半流入中國。據相關行業協會統計,2016年中國共從美國進口了價值56億美元的廢舊金屬製品,19億美元的廢紙(共計1320萬噸)和4.95億美元的廢塑料(142萬噸)。
如此巨大的出口額也催生出了一個龐大產業鏈,美國有15.5萬個工作崗位都依賴於美國對中國的垃圾出口,這些工人平均年薪高達7.6萬美元,貢獻的稅收總計達30億美元。因此,中國的進口禁令會對美國造成直接而強烈的衝擊。
中國洋垃圾進口禁令讓美國垃圾處理行業「壓力很大」
失去中國這一最大買家後,美國無奈地發現:根本找不到替代者。
世界第二大垃圾進口國印度接收美國垃圾的量僅為中國的1/6,其他國家更不必說,根本無法幫助美國「接盤」。
中國停止進口洋垃圾,可能確實「中斷」了他們的垃圾供應鏈,但聽聽環保部部長李干傑(現生態環境部部長)的發言就該明白:
各個國家都要立足於自己產生的危險廢物和其他廢物自己來減量、自己來處理、自己來消化。
從「誰產生誰負責、誰受益誰付費」的環境經濟原則來看,美方如今把鍋甩到別人純屬強詞奪理。
生態環境部部長李干傑
正如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所說:「難道美方對華限制高技術、高附加值產品的出口就是正當的,而中國依法限制『洋垃圾』進口就是違法的嗎?」
如此雙重標準,只能證明美方確實「虛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