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E
專版
中小
企業
本地企業
放眼全球
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要維持增長,“走出去”扮演了至關重要的角色。在經濟不明朗之際,中小企業必須通過轉型、創新和開創新市場,走向國際。本系列分成四期,最後一期登場的是工業自動化與機器業者PBA控股,集團總裁葉健偉分享海外發展如何幫助推動業務轉型。
陳勁禾 報道
早年以軸承(bearing)與機械零件貿易起家的PBA控股,如今已成爲一家業務多元、涉足多國的工業自動化與機器集團。
集團總裁葉健偉日前接受《聯合早報》專訪時說,唯有不斷求新求變,公司才能蓬勃發展。
早在15年前,公司就意識到,單靠貿易業務生存並非明智之舉,于是積極展開各種相關業務。正因如此,它才發現有必要到海外發展,以擴大客戶群與加強自身技能。
如今,PBA已發展成一個擁有20家公司的集團,橫跨工業自動化與機器領域中的各種業務,並且在九個地區設有銷售與服務辦事處,涉足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泰國、菲律賓、台灣、中國、印度與美國。
集團旗下公司的業務包括電動機與航空零件貿易、商業軟件解決方案、主軸維修以及代工。它們都可共用各地辦事處的行政服務,如財政、人力資源與客戶服務,以節省成本。
他說:“雖然PBA是一家老字號,但我們還是能繼續快速增長。這是因爲我們能夠改變、能夠及時反應。我們的大方向不會改變,比如我們要從事機器與自動化行業,就會一直待在這個行業,不會突然改行做餐飲業什麽的。如果大方向不改,就要有應變能力,與市場共進退,而不是在市場轉變時還一意孤行。”
通過新加坡國際企業發展局(IE Singapore)的協助,公司發現其直驅電機(direct drive motor)業務其實是公司的強項,自此清楚公司該如何規劃業務模式。
踏出安逸區 使業務多元
葉健偉表示,雖然外行人並不比業者了解業務,但透過他們的眼,業者有時可發現他們未曾發現的盲點。
企發局也資助公司到台灣與中國設立代表辦事處,考察當地情況。此外,公司2013年在馬來西亞設立新廠,也獲得企發局的協助,幫忙尋找一個好地點,以及向馬國政府申請津貼。
葉健偉表示,公司當年決定轉型時,貿易業務仍相當賺錢,要踏出安逸區,把重心轉移到其他業務上,其實經過了一番內心掙紮。
他說:“那是個非常勇敢的決定。15年前,貿易業務仍相當賺錢,但我們看得更長遠。貿易現在是賺錢沒錯,但10年後還會賺錢嗎?”
當時,公司上下只懂得如何進行貿易,管理層不僅要改變全體員工的思維,也要訓練員工掌握新技能,但長痛不如短痛,爲了將來的持續發展,公司決定向前跨出一大步。
葉健偉說,以前,員工只需要知道庫存裏是否有客戶要的貨,再把貨賣給客戶即可,但轉型之後,員工需要了解機械如何運作、學習編寫程序與設計機械系統,以及從事研發等,以便爲客戶提供全方位解決方案。“這跟單純買賣零件簡直是天淵之別。”
當初抱著忐忑的心情決定轉型,所付出的努力現在逐漸見效,新運作模式甚至吸引台灣電子業者台達電子工業公司(Delta Electronics)入股。
葉健偉說,公司目前的估值已達到將近2億元,穩步朝10億元的目標邁進。
新加坡政府力推企業自動化,以推動經濟轉型。葉健偉表示,這可爲集團帶來更多商機,但他認爲自動化的浪潮並不局限于新加坡。實際上,世界各地都在研究自動化,比的是誰更快自動化、誰的自動化技術更好。
就新加坡的商機而言,他說:“我們現在看到許多公司更願意把業務自動化,甚至是傳統業務,這些傳統企業以前從來不會想要在生産線裏使用機器。”
業務擴展海外
累積更多經驗
葉健偉認爲,把業務擴展到海外,除了可以擴大客戶群,另一個重要因素是經驗的累積。
當公司接到的項目越多,累積的經驗就會越豐富,這些經驗有助于公司從錯誤或失敗中學習,改善作業方式,把工作越做越好。公司在台灣設立辦事處的一個原因,也是想更貼近當地的技術。
他表示,就制造業與自動化而言,新加坡市場規模甚小,沒有多少項目,工程師在這裏無法持續不斷地累積經驗。
他說:“只有多運用技能,你才會進步。每一次運用技能,你就會學到新東西。你所學到的知識將留在公司裏。比較兩家公司,一家公司只做過五個項目,另一家做過50個項目,你認爲哪一家的團隊會比較有經驗呢?”
涉足海外後,公司可聘請海外較有經驗的專才,同時也與一些業務相關的本地公司合並,讓它們的技術有機會通過公司的網絡到海外發揚光大。
這些公司通常規模較小,沒有能力到海外發展,通過合並的方式,雙方可互惠互利。
葉健偉說,PBA旗下公司的技術可以跟這些小公司的技術結合,制造最物有所值的産品。
他說:“有些中小企業處于制造雛形樣本的階段,或小規模、高成本的生産階段,我們也幫它們晉升到生産、采購和制造的階段。”
在企發局的牽線下,公司與本地的小公司合並。葉健偉說,企發局視公司爲行業領導者,爲了推動工業自動化與機器行業的發展,當局希望能借助PBA的能力,帶動這些小公司一同發展。
(本系列由企發局贊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