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總理兼國家安全統籌部長張志賢昨天在公用事業局總裁黃裕喜(前排左一)陪同下,參觀樟宜供水回收廠,了解擴建進度。(海峽時報)
樟宜供水回收廠于2022年完成所有擴建工程後,每天將可處理多達2億4600萬加侖用後水,與該廠建成初期相比,相當于提高約40%的用後水處理能力。
2008年投入運作的樟宜供水回收廠,最初每天能處理1億7600萬加侖的用後水。它是深隧道陰溝系統第一階段工程中的一部分,也是本地四個供水回收廠中能處理最多用後水的回收廠,可處理我國約一半的用後水,其中有約八成經過處理後用來制成新生水。
副總理兼國家安全統籌部長張志賢昨天(8月28日)走訪樟宜供水回收廠,了解它的擴建進度時指出,深隧道陰溝系統是個非常重要的項目,我國的水供需求不斷增加,因此必須提前規劃。
他說:“對于這些得展開長遠規劃的項目,我們也需持續且穩定地注入資金,進行投資以確保我們永遠都能有足夠的水,供我們使用。”
馬來西亞首相馬哈迪近幾個月重提水供課題,認爲新加坡至今仍以每千加侖0.03令吉的價格向馬國購買生水是“荒謬”的,有意就1962年水供協定重啓談判。
張志賢在回答媒體詢問時透露,馬來西亞目前並沒正式聯絡我國洽談水供協定事宜。我國也沒就水供協定與馬方展開任何討論。
衛生部兼環境及水源部高級政務部長許連碹博士昨天也陪同張志賢參觀樟宜供水回收廠。她受訪時強調:“人口增長與經濟發展等因素將導致我國的每日用水需求量從目前的4億3000萬加侖,倍增至2060年的8億6000萬加侖。”
她說,將處理後的用後水制成新生水將能助我國善用每一滴寶貴的水資源,應對水供需求。目前新生水可滿足我國四成用水需求,到了2060年,新生水將能滿足最多55%的用水需求。
根據公用事業局提供的資料,當局曾在2016年爲樟宜供水回收廠的水箱添加薄膜生物反應器(Membrane Bioreactor),不僅有助縮短汙水處理時間、減少能源消耗,更使得用後水處理能力增至每天可處理2億零200萬加侖。
2017年初,該廠展開擴建計劃,包括擴大基礎設施、裝置新的高級薄膜生物反應器設施等。
第一階段的擴建工程將于明年竣工。屆時,回收廠每天可多處理2200萬加侖的用後水。耗資約5億元的擴建計劃于2022年完成時,每日能處理2億4600萬加侖的用後水。
首個設潮濕天氣汙水處理設施
與此同時,公用事業局兩年前也開始在這個供水回收廠內興建一個可處理4400萬加侖用後水的潮濕天氣汙水處理設施。這個新設施于明年初竣工時,樟宜供水回收廠將是本地首個設有這個設施的供水回收廠。
總經理羅佩君受訪時解釋:“下大雨時,多余的汙水流入樟宜供水回收廠之際,會被引入這個設施進行處理。這麽做能避免多余的汙水把用來處理用後水的細菌給沖走,從而確保供水回收廠能維持穩定的細菌比例,使得廠內的用後水處理能如常進行。”
除了樟宜供水回收廠,當局也會在將于2025年建成的大士供水回收廠內增建這個新設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