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輝表示,盡責治理指的是一家企業的利益相關者,包括管理層、董事會、股東,甚至客戶,都能抱持“所有者”心態,爲公司的長遠發展負起相應責任。
陳婧 報道
企業債券違約事件頻發,令投資者感歎“防不勝防”。企業管理專家指出,投資者可以通過衡量企業的盡責治理(stewardship)水平,辨別一家公司是否有長遠發展潛力。
亞洲盡責治理研究院(Stewardship Asia Centre)總裁王文輝接受《聯合早報》專訪時指出,無論是小股東還是大老板,都可以通過行使盡責治理職權,促進企業發展。
王文輝表示,盡責治理指的是一家企業的利益相關者,包括管理層、董事會、股東,甚至客戶,都能抱持“所有者”心態,爲公司的長遠發展負起相應責任。“舉例來說,公司總裁不光把自己當成管理層一員,而是一名資産受托人,有責任把這筆資産以更好的形態傳給下一任繼承者。”
在王文輝看來,一家推行盡責治理原則的公司,不僅追求管理層或是股東利益,也會考慮如何更好地照顧員工、惠及社會。公司不僅要實現短期盈利目標,還應該全面考慮未來的業務及發展,必要時會爲了長期效益而放棄短期利益。
他說:“因此,在決定是否要投資一家公司,不要只看他們承諾短期內給予回報,而是要通過和管理層交流,或是閱讀公司年報,了解公司的業務對社會的影響是什麽,公司的長遠規劃是什麽。投資者作爲公司的股東之一,也要反省自己是否盡到身爲股東的責任。”
亞洲盡責治理研究院和瑞士洛桑管理發展學院的共同研究顯示,某些文化特征更有利于盡責治理,例如在亞洲國家更常見的集體主義文化、儒家和道家文化等。王文輝說,受這些文化影響的企業通常更注重長期價值導向,對內部和諧與社會關系也更加敏感。“本地許多中小企業擁有這樣的盡責治理傳統,不少中小企業是家族生意,由後人傳承前人開創業績,並注重飲水思源。2004年印度洋海嘯發生後,我在紅十字會幫忙,許多中小企業都踴躍捐款,做好事不留名。如今不少本地企業積極采納西方的企業管理制度,卻忽略原有的文化傳統。若能把二者結合,會爲企業帶來更好的發展。”
王文輝也強調,一家企業能否推行盡責治理,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是否擁有出色的領導者,因爲他們能夠爲企業奠定長遠發展的基調,並讓利益相關者保持良性互動。這些領導者通常具有三大特征,一是具有影響力,能夠激勵員工爲集體利益努力;二是目光長遠,能夠保障企業的長期發展;三是熱心公益,能夠確保公司與社會進行積極交流。
他說:“許多公認的盡責治理企業,都擁有具備上述特征的領導者,譬如美國微軟公司的創辦人比爾蓋茨、中國海爾集團的創辦人張瑞敏,以及我國已故建國總理李光耀。新加坡就是盡責治理的典範之一。”
亞洲盡責治理研究院本月中旬剛舉辦第二屆盡責治理圓桌論壇,來自十多個國家的企業領袖齊聚一堂,交流促進公司治理的經驗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