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起步大事業系列
13年的跨國銀行工作資曆、幫過富人投資財富,也幫過跨國企業發行債券,金融界老手楊宏孟(39歲)放棄高薪美差自立門戶後,謙稱自己現在只是金融界的小弟。
兩年前,他另辟蹊徑,成立中小企業衆籌平台MoolahSense,希望能讓中小企業更便捷地融資,也希望能讓散戶投資他們少有機會投資的企業債券。
他最近接受《聯合早報》專訪時說:“中小企業沒有這麽多融資管道。如果銀行不借就沒辦法,可能要去找人放貸,最慘的是去找高利貸。
“如果借不到資本,生意就沒辦法成長,可能會失去很多商機。要賺錢,你要先有錢。”
說到幫企業融資,楊宏孟一點也不陌生。他曾在三家外資銀行的固定收入部門幫跨國企業發行數億元債券融資。正因如此,他才發現大企業與中小企業融資的天淵之別。
他說:“大公司有很多不同的管道。它可以跟銀行借,規模太大,銀行吞不下去,可以找幾家銀行湊起來借。銀行不借,它也可以在資本市場發債券給基金和專業投資者。”
告別銀行工作 創業讓視野更遼闊
楊宏孟從事過各種不同性質的工作,但純屬金融領域。大學畢業後的13年裏,他輾轉了六家外資銀行,中間曾擔任渣打銀行的投資産品主管,後來也在法國巴黎銀行、西班牙對外銀行與麥格理銀行從事過投資銀行的工作。
在銀行工作,楊宏孟始終是個打工族,工作分配很細,接觸的人事物有限,反而是自立門戶親力親爲,才讓他的視野更遼闊。
他說:“作爲一名創業者,我可以告訴你,我在這兩年多學到的東西,遠遠超過在銀行那些年學到的東西。”
2013年9月,楊宏孟注冊一家公司,並花了長達一年的時間向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咨詢設立衆籌平台的相關條例,直到2014年9月才獲得書面批准展開衆籌業務。
2014年11月,公司協助第一家中小企業籌集10萬元營運資本,用來發展教育相關業務。如今,已有約100家中小企業利用公司的平台集資,總額共計1500萬元,平台的注冊散戶則有7000多人,年齡介于20歲至50歲不等,平均投資額爲3000元。公司目前共聘有17人。
衆籌平台不礙銀行“老大哥”地位
公司目前沒有向散戶征收任何費用,而是向集資成功的中小企業抽取3%的傭金。這意味著散戶投資中小企業沒有額外成本,不像買賣股票得另付交易費,但楊宏孟表示,未來可能探討向散戶收費。
公司的成立,剛好趕上在全球掀起金融科技熱潮之時。新加坡作爲金融中心,也在朝這方面發展,不僅是創業者自己成立公司,銀行也在重點投資金融科技。
新穎的金融科技常被喻爲“顛覆性”科技,具備打亂現有體制的潛能,但身爲金融科技業者的楊宏孟認爲,銀行仍舊是金融界的“老大哥”,他的衆籌平台並不會威脅到傳統的銀行作業,因爲銀行在巨額融資方面頗有效率,這是現階段的衆籌平台無法取代的。
他說:“這才是它們要吃的菜,大公司的風險比較低。中小企業在新加坡融資的問題已經存在好多年了。之前銀行都存在,爲什麽還不能解決?爲什麽標新局還要發放津貼、推出微貸款計劃、營運資本貸款計劃等一連串計劃來鼓勵銀行借貸?因爲中小企業不是銀行要吃的菜,風險很高。”
散戶要定期固定收入
正因爲風險高,回報也得相對提高,才有吸引力。楊宏孟解釋道,通過MoolahSense投資的散戶基本上是在購買中小企業的債券,年回報率可介于9%至21%。
楊宏孟指出,許多散戶想要的其實是定期的固定收入,並不想經曆像股價波動的那種不確定性。
當然,投資中小企業債券的一大風險在于企業無法還債。針對這點,楊宏孟說,利用平台集資的中小企業都必須通過MoolahSense的審核,包括文件檢查以及與中小企業老板面談,而且必須由中小企業的大股東或董事作擔保。他說,利用平台集資約95%的中小企業都會在債務到期後的30天內還債。
與許多創業者一樣,楊宏孟抓准了長久未解決的難題,對症下藥,一針見血。他把衆籌事業視爲在填補中小企業融資市場的需求。他說,如果能針對問題找出答案,其中自然存在等待發掘的商機。
自稱理性多過感性的楊宏孟說,創業固然需要熱情,但他也是經過理性分析、認爲點子行得通,才有跨出一大步的自信。
“現在的事業讓我很興奮,讓人發自內心地産生動力。在我腦海裏,我找不出事業不會成功的任何理由。或許是因爲經過了邏輯思考得出的結論,所以我才有這種信念吧。”
四之二
本專版每逢星期四刊登。歡迎商團提供資訊,請傳真到63198125或電郵到[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