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新加坡
“癢”了嗎?
你有沒有想過離開新加坡?
或許是一種離開的沖動
稍縱即逝
或許是反複在心底滾動的想法
難以取舍
從人生地不熟的焦慮不適到熱情褪去新奇不在
迎來的是令人糾結的“三年之癢”
你在新加坡“癢”了嗎?
“三年之癢”? 不是“七年之癢”麽?
這裏所說的“三年之癢”
其實是指當你從中國到新加坡生活
接觸陌生文化後的心理變化
通常可以分爲4個階段
1. 蜜月期
剛來新加坡
可能心情還停留在初來乍到的喜悅中
看到這裏的一切都感到驚奇
更像是一個觀光遊客
在蜜月期間
可能你會非常熱衷發掘新加坡的不同
樂此不疲的和中國對比
分享給身邊的人
畢竟新加坡很小
幾個月足夠在這邊生活走上正軌
這也意味著蜜月期結束
進入下一個沖擊期
2. 沖擊期
指的是culture shock文化沖擊
當你從熟悉的文化跨越到陌生文化中
對自己的角色和定位感到困惑
覺得非常不舒服、不自在就是shock
從中國來到新加坡之後,你會發現
過去所有的經驗突然間不管用了
周圍的一切都很陌生、很困惑
比如像段子一樣的Singlish
聽到簡直懷疑過去學的是假英語
比如人頭攢動的食閣
你卻尴尬的站在原地手足無措
再比如不報站的公交車
每次都坐過站一臉懵逼的下車
美好的憧憬消散之後
留給你的就是尴尬難處的現實
面對因文化差異帶來的種種不便或麻煩
可能你會陷入長期的心情低潮
懷疑人生、煩躁煎熬、想抛下一切飛回家
一般來說,沖擊期在半年左右
每個人心理承受能力一樣
對待culture shock也會有不同的反應
3. 適應期
文化沖擊過後就是漫長的適應期
逐漸習慣了新加坡的生活
可能也染上了當地人的一些習慣
4. 倦怠期
在新加坡生活了兩三年
對未來的焦慮迷茫
逐漸取代了最初的拼勁
在異國打拼的倦怠感占據心頭
婚姻有“七年之癢”
一起生活7年,夫妻都覺得平淡無味;
工作有“五年之癢”
一個崗位幹7年,誰都沒了激情;
而出國的你我他
在新加坡生活3年,越來越動搖
可能很多人都會問自己
“我留在這裏是爲了什麽?”
“還要堅持嗎?”
“值嗎?”
不知不覺就迎來了畢業典禮
工作簽證門檻越提越高
理想的offer遙不可及
移民政策說變就變
未來,該怎麽走?
網友分享
還記得當年一個人來新加坡
看著藍天白雲
整潔的街道和英文牌
感覺特別興奮
但是隨之而來的是種種不習慣
辦銀行卡跑了一趟又一趟
高燒40度去醫院坐了4個多小時沒人理
最後給了兩片藥
收到賬單氣哭了
來新加坡做工3年了
每天就是做工、吃飯、睡覺、再做工
被騙過房租押金
一個人站在人來人往的大街上欲哭無淚
前兩天下定決心買了機票
新加坡,再見了!
投出去幾百封簡曆
面過好幾家
終于拿到了offer
也算是對這2年有一個交代
我不會走!
癢過
熬過去就過去了
熬不過去就撤吧
可能我是“十年之癢”
和朋友聊天
他們都說我矯情想太多
可是真的累
好想回去
後悔當年沖動換了國籍
剛好3年
沒癢
因爲有他,還有小baby
才來一年就癢了
每次和爸媽視頻之後
都有一種回國的沖動
然後再告訴自己
要努力要堅持
自己選的路
跪著也要走完
剛剛得知PR被拒
感受到了這裏的不友好
我還沒癢
只想離開
什麽癢不癢的
真是想太多
你以爲在新加坡呆著不爽
回國就爽了?
終于畢業了
找到工作了
拿到簽證了
越來越覺得自己的選擇是對的
好不容易在新加坡熬出頭
怎麽會癢?
剛來新加坡沒多久
已經感受到了椰子說的culture shock
但願不要“癢”
沒什麽癢不癢的
我只想留在新加坡
已回國
越來越不喜歡夏天
吃不慣這邊的口味
覺得Singlish很難聽
煎熬了大概2年多的時間
反反複複問自己
還要不要留在新加坡
問過很多人
還是下不定決心
沒有別的選擇
只能在新加坡奮鬥
想回也不能回
在新加坡的第一年
每天都特別興奮到處去逛去拍照
在新加坡的第二年
簡直負能量爆棚
也不敢和家裏打電話
失戀、學業不順、生病、被嘲
一個人慢慢消化
還好是在沒有人認識我的新加坡
如果在國內大概早就崩潰
在新加坡的第三年
我要重新開始!
就在新加坡!
在新加坡的這些年,
你“癢”了 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