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漾 報道
本地新興科技公司爲腎病患者研制出一條“人工血管通道”,方便護士爲病患洗腎時插入輸血管,避免三番五次因下針不順而損壞血管。
這個可植入病患體內的設備,外形類似一顆瘦長型膠囊,高度不超過一枚兩角錢硬幣,上面附有洞眼引導針頭插入。
新技術目前已在臨床試驗階段,本地有兩名洗腎病患在手臂內植入設備。公司也與新加坡中央醫院、國大醫院和全國腎髒基金會(NKF)合作培訓護士,協助他們學習使用。
負責推動臨床試驗的是新加坡科技研究局(A*STAR)的一家衍生公司Advent Access,其創辦人兼總裁白瑞豐(36歲)也是隸屬A*STAR的新加坡斯坦福生物醫藥産品設計計劃的項目司長。他和研究團隊曆經三年時間,研發出這套洗腎科技系統。
本地多數腎病患者都選擇血液透析,通過淨化血液把有害物質排出體外,每周三次。
白瑞豐指出,病患每次洗腎時,會盡可能在同一條血管的不同位置輪流下針,下針位置需保持兩公分距離,好讓舊的針眼有足夠時間複原。不過,有些患者血管較彎曲或不明顯,導致護士無法准確下針,長時間後血管可形成動脈瘤(aneurysm)。
隨針頭閉合像血管門戶
今後病患可自行洗腎
白瑞豐說:“病患在手臂皮下植入設備後,護士可通過觸摸找到它,然後順著針眼插入輸血管。設備植入的位置是固定的,但我們改用鈍針(blunt needle),而不是普通針頭,它就好像打開了一道通往血管的門,可以隨針頭閉合,不會對血管造成創傷。”
在現階段,病患需在手術室中植入設備,不過只需在植入部位施以局部麻醉,手術時長不超過一小時。
白瑞豐指出,新設備除了可應對血管損壞的問題,也能協助降低病患須動血管修複手術的概率,同時希望協助病患掌握自行洗腎的技巧。
公司計劃爲六名洗腎病患植入設備,試驗預計最遲明年上半年可完成,並在兩年內推出市場。
一名參與臨床試驗的陳姓腎髒病患(45歲)洗腎約有一年。由于他在NKF從事病患關系的工作,深谙洗腎爲生活和身體帶來的不便。他于今年5月植入設備,至今感覺良好。
他受訪時說:“我並沒有感覺到有異物在手臂內,身體也沒有不良反應。與之前相比,有了這個設備後下針時比較不痛。它能引導護士准確插入針管,也讓我覺得比較有自信,所以我希望以後能學會靠它自己洗腎。”
NKF企業服務和運營總監洪志玮受詢時說,NKF歡迎任何能改善洗腎病患生活的突破性技術,同時會繼續確保病患獲得最好的護理和支持。
“只要具有科學依據的創新技術,我們都抱以期待,因爲它有能力及早幹預病患出現瘘管並發症和住院的風險,協助他們減少醫療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