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巴九靈
◎來源 | 吳曉波頻道(wuxiaobopd)已獲授權
全球每年開采量最大的自然資源是什麽?
是砂礫。 根據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的報告,2010年全球開采了250億噸砂礫(砂子+礫石,目前這一數字已達到400億噸),而同期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氣)的開采量僅爲130億噸。 這些砂子,有的變成了手機和電腦,有的變成了房屋,有的變成了我們腳下的土地。 一直這麽挖,砂子會用完嗎?好像從來沒人操心這個問題。地上的砂和天上的星,給人的印象就是無窮無盡,中國每年還在西北地區“治沙”,只愁多不愁少。 直到今年7月,《自然》雜志發文稱,全球砂子采掘速度已經超過了自然恢複速度,目前的開采強度不可持續。大家才意識到,原來砂子並不是用之不竭。“地球快沒沙子了”甚至上了微博熱搜。
圖片來源:《自然》
地球快沒砂子了嗎?地球有的是砂子。世界各地的生態保護措施每放松一點,都意味著數以億噸計的砂石資源放開,和隨之而來的環境代價。問題是:你是要砂子還是要環保?
這兩種選擇背後,是兩種對立的意識形態,可以稱作生態主義和生産主義。生態主義更看重環境保護,因此要限制人類活動;生産主義則更看重人類需求的滿足,即便發展經濟會影響環境。 我們先用兩個案例講解兩種“主義”,再來探討砂子的問題。 1新加坡:生産主義 新加坡國土面積724.2km²——對于其他地方來說,這個數字一筆帶過即可,但星島很特別,自1965年獨立以來,其國土面積增長了1/4,從581.5km²擴張至724.2km²。或者這樣說,每12年多出一個澳門。 國土增長的背後,是雄心勃勃的填海造陸計劃。這一計劃可以追溯至1822年新加坡通商之初,而且仍在繼續,官方目標是在2030年達到766 km²,也就是又多出一個澳門。 填海需要海砂,建築需要河砂。(沙漠裏的砂礫因太過光滑而難以利用)因此,新加坡一直求砂若渴。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曾統計,1995年至2013年,新加坡一共進口了5.17億噸砂子,是全球最大的砂石進口國。 砂石基本來自東南亞各國,過度開采嚴重破壞了當地的河川、植被和漁場生態,甚至導致印尼一些島嶼面積縮小。于是,自1997年以來,東南亞各國相繼頒布了砂石出口禁令,而且越來越嚴。 這些禁令無疑推高了新加坡填海和建築工程的成本,新加坡國立圖書館推出的《BiblioAsia》曾說道:
當外國砂石的價格從1970年代的20美元/立方米飙升至1990年代的200美元/立方米時,難題出現了。當馬來西亞和印尼分別于1997年和2007年禁止向新加坡出口砂石時,危機出現了。
然而,禁令並沒有斬斷砂石貿易,只是讓各國的統計數據逐漸失真。 2007年至2015年,新加坡從柬埔寨進口了7200多萬噸砂石,而同期柬埔寨的出口砂石總量不過280萬噸,即便全都運到新加坡,也有近7000萬噸的缺口。對此,新加坡政府回應,絕不允許承包商違反他國法律進口砂石,可是他們也無從確認各國統計數字爲何相差這麽大。
顯然,非法采砂與走私砂石始終存在。這也是爲什麽《自然》雜志的文章中表示,全球砂石開采量被大大低估了。
與此同時,新加坡開始借鑒荷蘭的圩田技術(建築海堤隔出一片淺海,抽幹其中海水,形成低于海平面的陸地),盡量減少對砂石的依賴並持續開拓土地。 2中國香港:生態主義 同爲港口城市的香港也在填海造陸,但進程緩慢得多,從1997年至2018年新增土地10.75km²,不到新加坡同期成果的1/7,而且自21世紀以來增速越來越慢。
若不調整縱坐標刻度,很難看出不同年份的變化
1993年至1996年曾是香港填海的高速發展時期,在《都會計劃選定策略》《香港機場核心計劃》的規劃之下,中環、灣仔等多處開啓填海工程。但也是從這時開始,填海工程招致越來越多的環保爭議。 香港會展中心和國際金融中心就建在填海土地上
1995年11月,保護海港協會成立,其宗旨是“保護維(多利亞)港,使她免受填海造地及城市發展的破壞”。1996年1月,該協會發起保護海港運動,得到17萬市民簽名支持。 香港回歸前夕,《保護海港條例》由保護海港協會副主席、立法局議員陸恭蕙以私人草案形式提出,並于1997年6月27日獲立法局通過,6月30日制定生效。 條例內容頗爲簡短,核心是“設定一個不准許進行海港填海工程的推定”。通過引用這份條例,保護海港協會多次成功阻止政府填海計劃。更重要的是,“把填海減至最小限度”自此成爲香港的一股常見思潮,絕大部分填海工程從規劃之初便受到限制。 2012年,特區政府提出維港以外填海計劃,選址五處作爲未來香港土地供應。在公衆咨詢時,發展局局長陳茂波曾說:
五個填海選址,可提供400至600公頃的土地,比起發展新界東北、市區重建等計劃,需動用的時間和資金都較少。 新加坡填海面積占城市總面積的兩成,香港多年來填海面積只占城市總面積的7%,雖然毋須完全照搬新加坡發展土地的模式,但亦有地方可以借鏡,希望環保人士及社會,不要只著眼某些重點而反對填海。
2018年10月,香港特首林鄭月娥提出《明日大嶼願景》,落實東大嶼都會人工島填海計劃,仍舊引來民衆遊行示威(除了環境問題,反對者也不滿于投資過高)。
其實,以可利用土地而論,香港的填海需求遠比新加坡迫切。 香港雖有陸地1100km²,但林地、荒地等面積占到800km²(其中郊野公園443km²),而已建設區僅270km²。2017年以來,特區政府多次計劃開發郊野公園,均遭環保團體反對而擱置。 相比之下,新加坡陸地面積雖然只有720km²,實際利用率卻遠高于香港。于是我們看到,一邊是“居者有其屋”,而另一邊是大量人口生活在逼仄的空間裏。
本文已獲得吳曉波頻道授權,推薦關注知識服務平台-吳曉波頻道 。
☞感謝關注海外掘金(微信ID:gold1849),我們提供最懂國際趨勢的新銳分析,讓您提前了解國際格局變動趨勢,提前知曉全球資金去往何方。趕緊掃碼關注海外掘金,讓你成爲朋友圈最懂國際趨勢和投資機遇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