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爲開發課程和教學的緣故,所以我也要深入接觸不同國家的教育體系,這裏包括亞洲、歐洲、以色列、美國等不同地區。那次和德國的讀寫專項教授溝通的時候,印象很深刻的是他告訴我,亞洲已經有國家在教育體系上很是超前了,比如新加坡,高效率培養,又能因材施教。
Charles老師??帶你突破小初高英語!
2018年的春天,我和同事們去了一趟新加坡。這是我第4次去新加坡了。我們此行還有一個重要目的,就是去采訪業內人士,了解一下全亞洲排名第一的新加坡教育體系,到底好在哪裏。
This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music or audio playback. Please play it in WeChat or another browser. 起風了(Cover:買辣椒也用券) 冷色
很多人都知道新加坡的教育很厲害,到底有多厲害呢?
經合組織(OECD)自2000年起,每3年組織一次對各個國家15歲學生的能力測試,也就是PISA(The Program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被稱爲“教育界的世界杯”。
在國際數學和科學評測趨勢測試結果,新加坡幾乎年年排名第一;在國際學生評估項目中,新加坡學生的數學能力、閱讀能力和科學素養三方面都是第一。
新加坡??的成績單
全球有40多個國家和地區都在采用新加坡的數學教材。清華附小的國際班也在用。除了數學教育之外,新加坡的整體基礎教育,在亞洲都排名第一。
這次去新加坡,我專門去了幾家新加坡的幼兒園和小學,多年的海外留學,讓我的同學朋友遍布全球各地哈,這次我還采訪了幾位自己孩子在新加坡接受教育的師兄師姐。實地體驗之後,很多地方都讓我心服口服。我也希望分享給大家這些方面的感悟:
01
明確的性別教育,不求整齊劃一
國內的很多幼兒園,會追求統一和整齊劃一。在傳統的教育看來,青春期以前的孩子,都是沒有任何區別的。所以,在國內,甚至很多幼兒園,都還不分男女生。小男孩小女孩,都在一個地方上廁所。
這次來新加坡考察,給我的第一印象,是新加坡教育中,從低齡就開始的性別教育。孩子們上幼兒園的第一天,認識廁所便是第一課。男女分門進,彼此都要尊重對方。
這次去新加坡,我專門去了幾家新加坡的幼兒園和小學,還采訪了幾位自己孩子在新加坡接受教育的師兄師姐。實地體驗之後,很多地方都讓我心服口服。我也希望分享給大家這些方面的感悟:
01
明確的性別教育,不求整齊劃一
國內的很多幼兒園,會追求統一和整齊劃一。在傳統的教育看來,青春期以前的孩子,都是沒有任何區別的。所以,在國內,甚至很多幼兒園,都還不分男女生。小男孩小女孩,都在一個地方上廁所。
這次來新加坡考察,給我的第一印象,是新加坡教育中,從低齡就開始的性別教育。孩子們上幼兒園的第一天,認識廁所便是第一課。男女分門進,彼此都要尊重對方。
才三歲多的孩子,就已經開始有嚴格的隱私保護意識,這是很重要的態度。想想我們國家,很多男孩子到了八九歲,還會被帶進女澡堂洗澡,實在令人汗顔。
02
“強迫”孩子們玩兒的學校
新加坡的幼兒園,每周一到周四都會安排課外活動班,培養小朋友的興趣愛好。以我師兄的孩子爲例,周一是體育鍛煉,周二是音樂,周三是英文戲劇,周四是中文戲劇,周五可以作爲家庭日回家由父母陪伴。
雖然暖暖上的國際幼兒園,放學後也會有小主持人、棒球、輪滑、街舞、戲劇等興趣班,但都是自願參加。新加坡則不一樣,孩子放了學,基本所有學生都要去CCA。
CCA(Co-Curricular Activities),類似選修課。孩子們一年級剛入學的時候,就會有將近200門課外社團活動供選擇,包括藝術、體育、戲劇、科學等。
在國內,課外活動是作爲興趣愛好的,而在新加坡,整體素質卻直接和升學挂鈎。在CCA得分較高的學生可以享受“升學優待”,在課外活動中表現突出,甚至一些好的學校還可以直接錄取。
這種方式,從根源上,鼓勵了新加坡的孩子們不做高分低能的應試教育産物,在基礎教育階段,就多方發展自己的能力素質。
03
野營、探險、生存是必修課
在新加坡,赤手攀岩、劃獨木舟、戶外露營,都是小學生們的必修課。
一般從小學四年級到中學畢業,學校每年都會安排各個年級的學生進行一次爲期3天的野營活動。這可不是隨隨便便的老師帶著學生春遊、秋遊,這是必修的戶外教育課。
活動的地點一般會在自然保護區,或是新加坡周圍的小島。學生通過戶外探險、野外生存等活動來提高生活技能、團隊合作的能力,以及對環保有切實的認識。學校會非常認真地對學生進行評估,不會像咱們小時候那種可有可無的體育課。
04
雙語只是基礎,只能算low-level
每次去新加坡旅行,我都會大爲感歎大部分新加坡人對中英文雙語的無縫切換。在新加坡哪怕攔住一個孩子問路,他也可以用流利的中英雙語回答你的問題。這跟新加坡有77%的華人不無關系,所以新加坡所有的學校,都會教英語和中文兩種語言。
但是,在當下的新加坡教育中,漢語和英語、馬來語、泰米爾語一起,同時被列爲新加坡的官方語言,所以新加坡的學校很鼓勵學生修讀第三、第四外語。從小學開始到大學,學生隨時可以選修自己感興趣的語言,日語、韓語、德語、法語、西班牙語等隨便挑。
05
“菁英教育”,是新加坡教育的代名詞
我的新加坡同學告訴我,幼兒園給孩子提供寓教于樂的同時,雙語教學就已經涵蓋自然科學、創造力、解決問題的能力等等,學習壓力還是挺大的。
新加坡實施過很長一段時間“小四分流“制度,也就是從小學四年級開始分快慢班。雖然現在已經取消了,但是到了六年級的離校會考,會評估小學生升讀中學課程的能力,再被分配到合適的中學。所以“小六分流”是不可避免的了。
新加坡目前只有6所公立大學、5所理工學院,這造成一種由上到下的壓力,新加坡的小朋友從小的時候就知道,將來讀大學機會有限,就像還沒擴招之前的中國一樣,讀大學機會少,有些學生可能去大中專、去高職,走適合自己的路。
不過,我對過早分流還是持有保留態度,過早分流過讓一個孩子過早被定位,有可能孩子在後期才凸顯出來的一些才華也可能就沒了展現的機會。
06
新加坡數學全球第一,怎麽做到的?
前面就說了,新加坡的基礎教育在亞洲是排名第一,尤其是新加坡的數學教育,更是能稱得上享譽全球,他們爲什麽能做得這麽好呢?
我發現,新加坡的大部分幼兒園都在用國際ABCD兒童啓蒙法(Abecedarian Based ChildDevelopment),給予孩子豐富的體驗,足夠的腦部刺激,提高小朋友解決問題和認知的能力。
幼教教師會在平時的閱讀、玩遊戲和日常活動中,專注與小朋友進行言溝通,激發他們大腦主動思考,並且這些活動都是一對一進行,以保護孩子的個性。
比如,小朋友吃飯時,教師可以先形容他們吃的是什麽,然後會問幼兒是否喜歡或要吃更多,讓小朋友主動描述自己的心情和願望。
小朋友在玩遊戲時,教師專注于形容他的動作、問他下一步要做什麽,再用言語敘述給他聽。
小朋友能不經意地從老師的敘述中對照自己的複述,還有換尿片、洗手等日常活動,也可以通過語言描述來激發幼兒思考,促進成長。
我發現,新加坡的大部分幼兒園都在用國際ABCD兒童啓蒙法(Abecedarian Based ChildDevelopment),給予孩子豐富的體驗,足夠的腦部刺激,提高小朋友解決問題和認知的能力。
幼教教師會在平時的閱讀、玩遊戲和日常活動中,專注與小朋友進行言溝通,激發他們大腦主動思考,並且這些活動都是一對一進行,以保護孩子的個性。
比如,小朋友吃飯時,教師可以先形容他們吃的是什麽,然後會問幼兒是否喜歡或要吃更多,讓小朋友主動描述自己的心情和願望。
小朋友在玩遊戲時,教師專注于形容他的動作、問他下一步要做什麽,再用言語敘述給他聽。
小朋友能不經意地從老師的敘述中對照自己的複述,還有換尿片、洗手等日常活動,也可以通過語言描述來激發幼兒思考,促進成長。
回來之後,我也翻閱了與此相關的專業資料,美國的研究顯示,接受兒童啓蒙法的幼兒,在8歲、12歲、15歲和21歲時,在數學及閱讀方面有更高的成就。
回想起我們小的時候,認爲數學就是算術,其實太片面了。
數學更是一種思維模式,包括邏輯思維、空間想象、分類歸納、統計等等,都是數學的範疇。而我們把計算的能力看得太重,忽略了其他方面的能力培養,這是一種很大的誤區和遺憾。
此次新加坡之行我發現,建模思維也是新加坡數學最重要的特色。通過建模可以將複雜的數學問題簡化成簡單並且直觀的計算方式。
在新加坡的幼兒園和小學的數學教育中,用得最多的,就是CPA教學法。
C – Concrete 具象化
P – Pictorial 形象化
A – Abstract 抽象化
具象化主要就是使用數學教具,這塊主要用來培養孩子的數感。
形象化就是通過圖像將問題表述出來,是爲向抽象化過渡做准備。而新加坡的數學基礎教育的最大特點,是強化了“P-形象化”這個過程,這個就是Model Drawing 繪畫建模。注重結果同時注重過程,給孩子不一樣的解題思路。
最後的抽象化就是具體的建模了。建模將複雜的數學問題抽象爲簡單的數學圖形,方便孩子理解。
我曾經深入對比過中國的數學啓蒙和美國的數學啓蒙,中國的數學學習中,對心算能力非常重視(mental practice),而西方教學更多地是調查探索(investigate)。
但是,美式數學有時候會把抽象化的過程試圖以現象來表現,就可能把本來很簡單的抽象邏輯問題搞複雜了。
比如一道題目:3個蘋果和5個梨,一共有多少個水果?
中國小朋友會直接學習數字5+3=8,美國老師會教小朋友先畫出3個蘋果,再畫出5個梨,然後拿出幾個蘋果和梨形狀的小塑料塊,然後解釋蘋果和梨都是水果,讓小朋友數出總數,再得出最後的結果。
在新加坡數學中,這兩種不同文化下數學的學習得到了較好的平衡,新加坡數學相當于是填補了中國數學和美國數學之間的差異。
同樣這道題,新加坡數學中會把蘋果和橘子用同樣的方塊(模塊)來表示,這其中有畫出模塊的過程, 但是由于是用同一種的模塊來表示,而不是具象的水果,就可以讓小朋友更不用分心于區別蘋果和梨, 而這樣就更注重了數學學科的數字邏輯的訓練。
這個具象到抽象的建模過程也是循序漸進的,等小朋友可以逐漸脫離對具象事物的依賴,用數字和線段、方塊來組合,運用于計算。
比如說,3+ 1怎麽來算呢?所謂的“+1”實際上在數學啓蒙的過程中是要往後數1個數,這可以給孩子形成加減的概念。
新加坡的數學教育,在注重結果的同時,也非常在意“過程”二字。小朋友學習的時候,很清楚地知道,必須要寫過程,必須要把他們的解題方法和思路表達出來,一旦自然而然形成了這個數學思維,解題方法就不是問題,學得更好一點的小朋友還能運用于生活。
比如說,3+ 1怎麽來算呢?所謂的“+1”實際上在數學啓蒙的過程中是要往後數1個數,這可以給孩子形成加減的概念。
比如說,3+ 1怎麽來算呢?所謂的“+1”實際上在數學啓蒙的過程中是要往後數1個數,這可以給孩子形成加減的概念。
新加坡的數學教育,在注重結果的同時,也非常在意“過程”二字。小朋友學習的時候,很清楚地知道,必須要寫過程,必須要把他們的解題方法和思路表達出來,一旦自然而然形成了這個數學思維,解題方法就不是問題,學得更好一點的小朋友還能運用于生活。
新加坡幼兒園數學課本
總之,在數學教育的上,中國小朋友學的數學真的比較難,重視計算;著重書面考試,孩子們往往能在考試中能取得優秀成績,而新加坡教學方法一般注重培養學生的數學意識,重視應用數學的學習,注重數學與日常生活的聯系,注重解題思路,而不是死記硬背的套用公式。
在回國的飛機上,趁著暖暖睡著,我看了一部新加坡的本土電影《我們》,這是一部關于新加坡普通人堅忍不拔的個人史,體現了新加坡的社會變遷,平凡樸實,讓人十分感動。
這也讓我想起,我看到新加坡一所非常普通的小學裏,小小的學校騰出很大的一塊空間做人文社會曆史角,陳列各類有曆史意義的物件,以模型、圖片、文字、實物相結合的方式,還原曆史人文社會場景,讓孩子們能接觸曆史、穿梭于時空。
用這樣有趣、生動的教學方式,讓孩子了解新加坡的國家曆史,以及民生、民衆的平等、互助。這些細節,都讓我十分欽佩。
看完Charles 姚老師的文章,你的感受是怎麽樣的呢?讀完這篇文章我相信大家會有更深層次的理解,教育需要因材施教,也同樣需要高效率培養。個性化教育和探究型思維,構成了新加坡教育體系的理念基礎,而通過一個高效率的制度,我們才可以真正地實現因材施教。
我在藍迪學英語,天天超越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