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23日,前新加坡總理李光耀去世,對于這位領導人,中國人的評價毀譽參半。有的贊他治國有方,而有的則批評他身爲華人卻心向西方。衆所周知,李光耀治下的新加坡不僅推行了在國民語言教育上的“去中國化”,與中國的外交關系發展上也相對謹慎。
新加坡雖然說是外國,但這個國家四分之三的人口都是華人,連李光耀也是華人,其他的還有馬來人和印度裔等非華裔,也占了非常大的比重。所以“多元化”是一直存在于這個國家的基因裏的,而不是一個簡單的“華人社會”。
由于人口結構複雜,爲了方便溝通,在1965年,新加坡在李光耀的帶領下離開馬來西亞聯邦加入英聯邦後,李光耀宣布將英文作爲工作語和共同語。
在早年的新加坡的學校教材中,曾有“咱們都是中國人”之類的語句,這在李光耀看來是無法容忍的,于是李光耀一度推行了打壓華文學校的政策,甚至改造和關閉了南洋大學。南洋大學是新加坡唯一一所華文大學,但被馬來族中不少人當作“種族主義”、“沙文主義”。之後,在政府的主導下,南大于70年代中期開始把教學媒介語改爲英語,並最終在1980年與新加坡大學合並,成立了今天的國立新加坡大學。
李光耀也曾重申:民族、語言與文化的多樣性是新加坡資産的一部分,但是有一件事我們承擔不起,即多樣性的效忠精神。如果我們的公民不是效忠新加坡,而是效忠他們祖先的國家,那麽我們的國家將陷入困境。爲了消滅“華人沙文主義”,塑造多元文化,培養國民做“新加坡”人的覺悟,李光耀在78年再次強調說:新加坡的華人具有和中國人完全不同的曆史和經驗,所以新加坡華人不同于中國人。
爲了新加坡的國民認同,李光耀認爲,必須去中國化。新加坡政府爲了使華人華僑放棄舊的國家認同,曾一度規定,凡去中國大陸升學的青年一律取消在新加坡的居留權。在一系列努力下,到了80年代,新加坡人的身份認同問題基本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