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科畢業、原本對電器一竅不通的黃道復,20多年來不斷上課進修,學習新技能,把藤竹用具家族生意轉型成爲先進水泵的供應和檢修商。
技能創前程計劃推出後,越來越多國人意識到終身學習、提升技能的重要性,但在沒有政府宣導與津貼的年代,上課進修更多是靠自發的精益求精。
56歲的黃道復20多年來就不斷重返課堂進修,帶領沒落中的藤竹用具家族生意,轉型成爲供應和檢修先進水泵的企業。
黃道復只有O水准學曆,讀的是文科,畢業服完兵役後,除了懂得幫父親打理編織藤竹籃子等用具的家族生意外,並無其他專業技能。
但在上世紀80年代初,印度尼西亞推行經濟改革,爲了吸引外國投資者到印尼設廠生産,不再出口藤竹原料。原材料的主要貨源中斷,首當其沖的就是靠藤竹貿易爲生的黃道復一家。
他受訪時說:“我記得當時報章有個關于夕陽行業的報道,其中一個就是我們這種做藤竹編織的。這肯定做不下去,我們必須改變。”
1988年是他人生的轉捩點。黃道復說,當年有個外國水泵生産商要進駐新加坡,計劃在本地加工安裝控制板,掌握電機技術的哥哥拿下合同後,他從旁協助。但由于對電器一竅不通,黃道復報讀了職業專科學院(工藝教育學院前身)的課程,白天跟著哥哥“在職培訓”,晚上去上課,四年下來順利考取電器技術初級和高級證書。
後來,黃道復在工作中也常常思考下一步,根據對未來需求的分析,不間斷地進修。1992年,電器加工生意逐漸上軌道、員工也越來越多,他便報讀了中華總商會的工商管理課程;1995年,黃道復看准未來商機將轉向更高端的電子行業,就去修讀工藝教育學院的電子工程課程;1999年,他在建設局上自己向來感興趣的水喉裝置課程。
掌握專業知識 客戶放心委托項目
由于辦公樓和購物中心的冷氣系統普遍都使用水泵,黃道復爲爭取供應和檢修這些水泵的合同,于2002年也報讀工教院制冷系統課程。
他說:“這些專業知識對我很有幫助,系統出問題時可以迅速分析哪裏出錯,怎麽維修。跟客戶談項目,他們也會覺得我是行家,放心讓我們負責。”
如今,父親創辦的“黃光興私人有限公司”在黃道復帶領下,已從經營藤竹品轉型成爲市值450萬元、旗下有70多名員工的水泵系統企業。
據他觀察,人們對進修的觀念已有所改善。“起初有不少朋友和同行不了解我離校多年爲什麽要回去讀書。但到了90年代中,他們就不再取笑我。可能因爲發生了亞洲金融危機,很多人的生意和工作都受影響,他們體會到學新技能其實很重要。”
傳統生意模式受沖擊 可用津貼進修精深技能
黃道復也認爲,許多傳統生意模式已受到新科技與運作方式的沖擊,如今政府推出技能創前程(SkillsFuture)計劃和提供培訓津貼是及時的措施。
根據精深技能發展局較早前公布的數據,今年首八個月有超過8萬名國人在技能創前程計劃下報讀課程,使用的培訓補助多達2250萬元。政府在今年1月推出該計劃時,給予所有滿25歲的國人500元培訓補助。
人力資源公司仁立國際執行董事梁昌國受訪時指出,許多工作在經濟轉型的過程中會被淘汰,因此進修掌握精深技能尤爲重要。
他舉例說:“打字員的工作已經被淘汰,而如今許多移動平台都有時間管理和提醒事務等功能,企業對秘書的需求也會越來越少。我們必須做好准備學習新技能,減少這些消失的工作崗位帶來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