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約四成受訪者認爲家暴是私事,而多數人也不清楚心理和情緒方面的傷害也是一種家暴行爲。
社會及家庭發展部的調查顯示,超過半數受訪者擔心舉報家暴事件會破壞他人的家庭,而約42%受訪者認爲家事屬個人私事,這是人們不舉報家暴事件的其中原因。
此外,多數人不清楚心理和情緒方面的傷害也是家暴行爲。
爲提高公衆對家暴的意識,社會及家庭發展部推展爲期三年的宣導運動“打破沉默,阻止家暴”(Break the Silence),鼓勵人們成爲社區“耳目”,發覺身邊出現家庭暴力事件時盡早反映,好讓受害者及時得到援助。
社會及家庭發展部長陳川仁昨天在全國家庭暴力網絡系統(National Family Violence Networking System)研討會上透露調查結果。當局今年針對超過2000人進行調查,了解阻礙公衆舉報家暴事件的因素,並會在較後公布更多細節。
過去五年,家庭服務中心每年平均接獲1400起與家暴相關個案,有的會轉介給家庭暴力專業服務中心。這些專業中心每年平均處理900起個案。
去年,家事司法法庭發出的個人保護令達1197張,比前年的1154多,平均72%針對申請者的丈夫或前夫。
社會服務和醫療機構每年發現約200起虐待年長者的個案。至于虐童案,社會及家庭發展部去年發現551起,比前年的381起多四成,當局曾表示其中原因是介入服務的力度加大。
陳川仁致詞時說,通報家暴未必會造成家庭破裂,一些社工反映,及早通報有助于當事人修複關系。
兩歲男童丹尼爾遭母親和男友掌掴、腳踢,以及強行餵辣椒等,以致傷重身亡的事件近來引起社會關注。他提醒,每個人在防家暴方面都可扮演積極角色,避免這類悲劇發生。
“不要等情況惡化才采取行動。不要坐視不理,希望其他人會介入。在考慮個人安全的情況下向鄰居了解情況,或通知家庭服務中心等機構,讓專人向有關家庭伸出援手、掌握信息,采取必要的行動,但前提是,必須有人及時反映。”通報者可選擇匿名,在事態嚴重時也應報警。
陳川仁講述一名被丈夫虐待的婦女如何在街坊的建議後申請個人保護令。那名街坊因看到婦女的丈夫辱罵她,找機會勸導她采取行動。婦女離開丈夫後,在社工協助下找到工作。“我們要看到更多這樣的集體行動,給予受害者力量擺脫暴力的糾纏。”
配合宣導運動,社會及家庭發展部已推出宣傳視頻,接下來也會到社區辦路演活動等。
PAVE防止家庭暴力中心執行理事長蘇達奈爾指出,中心處理的個案中,由一般公衆通報的不多,宣導運動有助提高民衆對防家暴的意識。“一通電話可能救人一命,這是須傳達的信息。”研討會由社會及家庭發展部和新加坡警察部隊聯辦,800人出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