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把福鼎扁食叫做餛飩,其實謬矣,餛飩狀若餃子,皮厚肉重。福鼎扁食,中間鼓起,腹下展開,皮薄如蟬翼,晶瑩剔透,宛若一個身著長裙舞姿翩翩的美少女。福鼎扁食不僅外形美觀,味道也美,它是一種使食客產生心動的小吃,是小吃中一幅生動的可以觸摸的山水畫。那種感覺宛如置身於夢境之中,四處飄逸著粉色紗羅。在福鼎,最正宗的扁食必須是皮薄肉美,先說皮,薄至透明,據說,把扁食皮放置在報紙上,你可以清楚地看到報紙上的每一個字。肉美,肉餡油而不膩,五味調和酸辣俱全,口感極佳。福鼎扁食最特別還在於它的高湯,奶白清亮,純粹是豬的脊梁骨和蝦皮一起熬制而成,富含鈣、鐵等人體必需的營養元素。吃扁食的時候,那薄薄的麵皮含在嘴裡,相當的順滑,像融化在嘴裡,舌頭一碰就破,皮是皮,餡是餡,完全用不著嚼,肉就融化在你的口中。吃完口齒間還能淡淡回味到一陣陣的香甜。
鴛鴦面是山城屏南的一種土特產,其色澤如琥珀,質地滑膩而富有彈性,不僅是當地的一種美食,還是優良藥膳,頗受食客們的歡迎,其美名已經隨著鴛鴦溪白水洋風景名勝區的影響日益擴大而得到遠播。鴛鴦面就像是舞台上風光無限的當紅演員,其背後的故事卻並不是人人都知曉。鴛鴦面其實就是苦櫧面。苦櫧美稱鴛鴦果,有兩種,一種果實略呈橢圓形,有澀味,其樹為灌木;一種果實略呈圓形,有苦味,其樹為喬木。每年深秋時節,苦櫧果成熟,農婦們紛紛上山採摘或者拾取,然後一袋袋背回家,先用水浸泡幾個小時,再撈出來攤曬在太陽底下,等它堅硬的殼爆裂開後,將殼一一剝去,再把去殼後的果肉放在桶里加水浸泡一兩天,然後拿到磨坊把它磨碎,再拿回家過濾,去渣留粉,濾下的粉還要用清水浸泡一兩天,倒掉水後才能消除苦櫧的苦澀。等到苦櫧粉的苦澀消除得差不多了,就可以把它加工成苦櫧面了。苦櫧面的加工方法有兩種,一種是把苦櫧粉加水調成適宜的稠度,在面盆里倒上一定的厚度,然後將面盆放到沸水底下一會兒又迅速拿起,等稍微冷卻後就可以把面剝下來,然後切成條狀放在太陽底下曬乾,這種做法就像以前農村潑米麵;另一種是把苦櫧粉放在鍋里調成糊狀,待冷卻後先把它切成塊狀,再把它切成條狀,也一樣是放在太陽底下曬乾,這種做法像以前農村做米凍一樣。
屏南有一道菜叫泥鰍包,香酥可口的泥鰍包,味道真的不一般。泥鰍是屏南水田裡常見的一種無鱗小魚,最大的不過成人大拇指那般粗,體長不過十幾厘米。起初,稻田裡野生泥鰍多,農民們在翻地犁田時,能順手撿到不少,便想到將其做成美食。農家的泥鰍包是煎出來的,其做法是先在鍋里放些冷水,將活的泥鰍倒入鍋中加熱煮沸,煮熟後撈上來,用竹籤劃開肚皮,把內臟挖乾淨,然後放在番薯粉里翻動,讓泥鰍包裹上一層番薯粉後,再放在熱鍋里煎。等到不粘鍋的時候,將它翻一邊再煎,煎至顏色發黃,加入一些紫蘇葉或者酸菜,炒一炒,再加入少量的湯。等湯開了,放入調味品,便可以起鍋。
婆粿是用漁婆草的嫩葉和大米混合在一起磨成的米漿蒸出來的。漁婆草是屏南山區常見的一種野草,它既長在山上,也長在水邊。它的葉片寬大,略呈橄欖形,果實呈穗狀。立夏時節,漁婆草的嫩葉初長成,隨風搖曳,碧綠可人。蒸漁婆粿的時候,先將適量的大米用水浸泡好,再採摘適量的漁婆草嫩葉,洗凈切碎,然後將漁婆葉和大米混合在一起磨成米漿。將適量的蔥花加油炒好,放入磨好的米漿里攪拌均勻,然後就可以把米漿舀在米麵盆里放入大鐵鍋中蒸,等蒸熟之後,再加一層米漿,通常一共要加到七層,所以蒸出來的漁婆粿也叫七層粿。小時候我們吃漁婆粿喜歡一層一層剝著吃。蒸熟的漁婆粿呈綠色,香氣撲鼻,秀色可餐,是當地人喜愛的一種食品。蒸好的漁婆粿通常用刀切成菱形塊狀,可趁熱吃,待冷卻後再吃口感亦佳。
福建風味小吃「土丁凍」,看似清水凝結成凍、味道寡淡的樣子,吃起來卻讓人垂涎三尺。沿海各地加工的「土丁凍」,在肉質上各有千秋。不過,不少美食家認為,閩東福安下白石沿海一帶製作的更佳。每年秋收後,大海退潮時,閩東下白石鎮荷嶼一帶的鄉民就開始忙碌了。他們挎起小魚簍,持著短柄小木鋤,巡逡於海邊灘塗,低頭專注地尋找「土丁」。「土丁」,俗稱海丁、土筍,又名沙蟲、海蚯蚓,是一種野生於沿海鹹淡水交界灘塗上的環節軟體蛆狀動物。「土丁」與灘塗泥巴色澤相近,很難辨認。但此物喜歡蝟集而居,又是生活在灘塗的表層,所以一旦找著,便是一大堆,可盈簍而歸。「土丁」剛挖出土時呈土褐色,用水洗、榨壓乾淨後,則呈現灰白色。漁家人挖來鮮活的「土丁」後,先用海水漂洗,去掉表面污泥,撈出瀝干,置於陶缸中,用雙手反覆揉搓擠壓,除去其腸內泥沙黏物。又用粗竹篾篩反覆摩擦,使之表皮蛻去,露出白嫩的細肉,洗凈切成一寸長短,與適量清水一同倒入砂鍋中煮沸,不斷翻攪,使其體內豐富的膠質溶入湯中,再加入適當的食鹽拌勻。因其具有豐富的膠原蛋白,所以熬得一鍋黏黏糊糊、濃濃的湯汁,將湯汁盛出裝在小碗中,放在陰涼通風處待自然冷卻。
彈塗氽面。冬令時節,正是跳跳魚肉肥腥輕的時候,福安沿海的灣塢、溪尾、下白石一帶,迎來了跳跳魚豐收的季節。跳跳魚俗名彈塗魚、跳彈魚、泥猴,因其具有非凡的彈跳能力而得名。跳跳魚是兩棲魚種,每當退潮時。它常依靠胸鰭肌柄爬行跳動於泥塗上以覓食,或爬到岩石、紅樹叢上捕食昆蟲,或爬到石頭上曬太陽。受驚時借尾柄彈力迅速跳入水中或鑽洞穴居,以逃避敵害。跳跳魚常用竹筒或竹簍插放捕捉。魯迅先生在膾炙人口的散文《故鄉》里,寫了閏土捉「海邊跳魚」的情景,文中描述的黑不留秋、隨潮而跳的彈塗魚,其貌不揚,卻是海鮮中美味。舌尖上的彈塗魚,肉質細膩鮮嫩、結實,不僅是餐桌上的美味佳肴,而且是理想的藥膳。彈塗魚屬高蛋白、低脂肪、高維生素的食品,特別是冬令時節,其肉肥腥輕,故又有「冬天跳魚賽河鰻」的說法。因此,在閩、浙、粵等地的風俗中,晚輩常將此菜送給長者,視為壽菜。
冬日清冷,一碗紅糟泥鰍面,熱氣裊裊於眼前,鮮紅的湯色,誘人的香氣,充滿溫暖和幸福的味道。來自寧德的紅糟泥鰍面,是擁有600多年歷史的傳統美食,散見於寧德周寧、壽寧、屏南、柘榮等縣。紅糟泥鰍面,選材可去繁就簡,亦可十分考究。泥鰍選取田邊稀泥中為佳,因其與河中泥鰍相比,刺更軟肉更嫩。而紅糟則以陳年紅糟為佳品,其色澤鮮紅、酒香濃郁,光聞香氣,就令人沉醉。
福安拌面。拌面起源於福建,人稱撈麵,人稱子,人則稱之為搓面。因為舊時的拌面麵條不是用機器製作的,而是用手工搓制的,所以,福安人就給取了個俗名叫「搓面」。其實,拌面之所以叫拌面,是因為烹制拌面的原料除了機面、陽春麵、雞蛋面等麵條外,還要用蒜蓉、醬油、味精、香醋、肉末、豆芽、蔥花等與之拌勻。福安拌面,是福安一道著名的特色小吃,完全不輸給福州、沙縣的拌面,福安拌面在閩東同類小吃中可謂一枝獨秀,頗具盛名。首先,福安拌面的特色在於它的原材料之一是清一色的機面。這種機面選用精製的麵粉,和面時還要加入適量的蘇打,也就是純鹼,化學名叫碳酸鈉(區別於製作饅頭的小蘇打碳酸氫鈉)。福安的麵條師傅俗稱蘇打為「草」(福安人吃藥也俗稱「吃草」)。麵條中搭配了這種「草」,烹制的拌面吃起來既勁道又脆嫩,完全沒有粘齒的感覺;同時蘇打還具促進腸胃消化的功能。
御豆酥是一種糕點式小吃,傳統的做法是:將御豆煮熟去皮壓碎,與麵粉一起揉成麵糰,而後搓成一個個小圓球入油鍋炸黃,撈起待涼,然後用糖加水煮成稠油狀後入御豆面球,停火不停翻炒,白糖凝固成粒狀附於表面,即成清甜香酥的御豆酥。因御豆酥較為貴重,上市極少,人們所見的御豆酥都是用番薯做的,雖然沒有御豆的芳香味,卻也清甜可口,備受老幼喜愛。
福鼎肉片是福建省福鼎市一種很有名的漢族傳統名吃,整碗肉片的香辣中流露出淡淡的香菜之味。福鼎市管陽鎮西陽村是福鼎肉片正宗的發祥地,這裡的肉片味道是最地道的。肉片製作的整個過程都是手工操作。它取料精,工藝巧,味獨特。從福鼎傳遍福建各地的小吃密集地,深得人們稱讚。
古田米燒兔(臘兔肉)是古田民間年節時特製的佳肴。客人到古田,必定會嘗到米燒兔。它色味俱佳,油亮的兔皮呈米黃色,兔肉溢出陣陣米香,讓你未食先流涎水。米燒兔製作工藝獨特,先在鐵鍋里放入大米,再用竹架托住宰殺的兔子,燒起微火讓鍋溫慢慢烘乾兔肉大部分水份,同時讓米香逐漸滲入肉中。烤製成的米燒兔色澤褐紅油亮,肉質乾結細嫩,其味香甜濃郁。用餐時,將米燒兔切成細塊,拌以生薑曲醋蒸煮,酸辣香甜,為下酒名菜。
古田火麒麟,是酒席上的甜食,取名頗奇異,吃法也很新穎,可謂閩東一絕。其製作方法是將檳榔芋去皮,煮熟,碾成芋泥。然後加入豬油、白糖和炒過的黑芝麻,把芋泥盛到圓盤裡,將它堆得高高的,象一座小山丘。最後,把用開水浸泡的紅棗,去核,棗肉向下,棗皮朝上,有規則地散貼在芋泥上。
紅龜是福鼎小吃。做法:皮用蒸熟的糯米粉和入紅色食用染料,搓揉而成,紅龜的餡是用曬乾炒熟的豌豆粉(加少許麵粉)和著紅糖蒸熟後搓成團狀,然後又搓成長條狀,最後用刀切成一粒粒,搓成圓狀充餡,將皮和餡包好後,重新搓圓。放入用柚木製刻成的模具中,印壓成「龜」形後,用蒸籠蒸熟,用柚葉作墊底,擺在竹蔑上,晾乾即成
福鼎白茶原產於福鼎太姥山。據傳說,太姥山古名才山,堯帝時(公元前二三五八–二二五七年)有一0在此居住,以種蘭為業,為人樂善好施,深得人心,並曾將其所種綠雪芽茶作為治療麻疹聖藥,救活很多小孩,人們感恩載德,把她奉為神明,稱她為太母,這座山也因此名為太母山。特定品質,福鼎白茶具有地域唯一、工藝天然和功效獨特等特性,是最原始、最自然、最健康的茶類珍品。中醫藥理證明,白茶性清涼,消熱降火,消暑解毒,具有治病之功效。
泥釘凍。每年秋收後,退潮時,福安白石鎮荷嶼一帶的鄉民挎個小魚簍,帶上特製的短柄小木鋤,到海邊灘塗上去尋找一種長約5-7厘米的明狀動物,這就是人們所說的「泥釘」。「泥釘」剛挖出土時,呈深灰色,與灘塗的泥巴色澤相同,很不易分辨;用水洗乾淨後,則呈灰白色。它主要生活在灘塗的表層,群集而居。人們只要找到它的聚居點,就可以一口氣拾到一大碗「泥釘」。拿回家後,人們把捕捉到的泥釘,端到井邊,倒入土箕中,一邊用井水不斷沖洗,一邊用手使勁壓榨,直至把「泥釘」腹內的泥漿擠盡。把洗凈的「泥釘」放入鍋里煮熟後加入七八倍的水和適當的食鹽。待水燒滾後把「泥釘」連同濃濃的湯汗裝入碗中,放在陰涼通風處晾乾。由於「泥釘湯」含有較高的膠原特質,八至十二小時後,整碗的湯汁就凍結起來了,當地鄉民把這種東西叫做「泥釘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