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與展望
除牌和私有化活動今年火熱,淡馬錫控股以近12億元全面收購SMRT企業,再連同余仁生家族成員等人組成財團收購余仁生;2分股息造成混淆,傲勝國際把獻議價從每股1.39元調高至1.41元,成爲今年私有化的精彩插曲。
陳愛薇 報道
今年以來已有28家挂牌公司“告別”新交所,較去年多出至少六家,當中不少是家喻戶曉的品牌。由于許多公司市值被低估,私有化的收購獻議價普遍偏高,甚至是比最後交易價高出近四成。
除牌和私有化活動今年火熱,淡馬錫控股以近12億元全面收購SMRT企業,再連同余仁生(Eu Yan Sang)家族成員等人組成財團收購余仁生;2分股息造成混淆,傲勝國際(Osim)把獻議價從每股1.39元調高至1.41元,成爲今年私有化的精彩插曲。
2010年前後業務以中國爲主的龍籌股有超過150家,近年來因表現欠佳和監管問題而除牌的公司不少,今年就有約12家。當中也有風光退場的,如招商局亞太(China Merchants Holdings (Pacific))。
另一邊廂,中國財團繼續向本地企業“下手”,上海宜華集團收購了本地皮革沙發制造商華達利(HTL),中國海航集團則有意收購訊通集團(CWT)。
輝立證券交易員張凱祥表示:“全球經濟放緩導致一些大牌公司業績受沖擊,投資者失去信心,所以大量抛售這些公司的股票,壓低了股價。當股價下跌到一定程度時,管理層會認爲股價嚴重低估,産生私有化的動機。
“另一方面,上市公司必須定期提交財務報告,同時遵守治理結構和信息披露等管制標准,一定程度上加重負擔。私有化能讓企業更靈活制訂經營策略,把更多精力放在業務運營上,同時有空間執行更長期業務策略。”
華僑銀行投資研究部主管李彩蓮表示,從收購獻議價和最後交易價之間的差距可以看出,市場低估了這些公司的價值。她也認爲,目前新加坡海峽時報指數的表現,局限了股價的上升空間,在短期到中期間內,股價難有很大作爲。一些持有現金的財團或個人因此考慮收購被低估的公司。
對于挂牌和除牌的“新陳代謝”,安永亞細安兼新加坡執行合夥人羅錦偉認爲是健康資本市場的一部分。他說:“除牌和私有化提供公司整合、收購和將來再上市的機會。當所有對的條件出現時,挂牌、除牌和私有化提高資本市場的深度和廣度。”
羅錦偉也留意到今年好些消費類股除牌,他認爲這些企業要進行整合和擴充,之後才能以更鮮明的身份、品牌和市場定位,重新進入資本市場。
目前已在進行私有化或除牌程序的,還包括食品及飲料制造商超級集團(Super)、電子制造商愛捷特(Aztech)、亞騰資産管理公司(ARA Asset Management)、船只設計及建造商Vard控股和機械零件制造商精創工業(Innovalues)等。
市場人士都認爲除牌和私有化風潮會繼續盛吹,岸外海事和油氣領域也仍是一大亮點。除了股價長期被低估,張凱祥也提出:“即使油價持續回升並保持在一定的價位,岸外與海事公司的業務最早也要在兩三年後才會顯著改善。這段期間公司會繼續承受財報披露與季度報告壓力,可能因此尋求私有化。”
分析師認爲有潛能的包括洪新劉海運(ASL Marine)、勝科海事(Sembcorp Marine)、Mermaid海事(Mermaid Maritime)和PACC岸外服務控股(POSH)等。
此外,李彩蓮認爲房地産股會是另一個收購熱門領域,特別是市值中等的公司。分析師給出的名單主要包括和美置地(HoBee)、永泰控股(WingTai)、國浩置地(GuocoLand)、會德豐産業(Wheelock Properties)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