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中國實驗室》截圖
嚴正聲明:「商業人物」所有原創文章,轉載均須獲得「商業人物」授權。一切形式的非法轉載,包括但不限於盜轉、未獲「商業人物」授權通過第三方轉載行為,均屬侵權行為,「商業人物」將公布「黑名單」並追究法律責任。「商業人物」只願與尊重智慧財產權的機構進行合作。
作者:張友紅
來源:商業人物(ID:biz-leaders)
張汝京起身,右臂一揮,忽然抬高聲調:「去做新能源!」嘴巴咧開,笑容凝固在臉上。
這是9年前,張汝京留給我的最後一句話,最後一個表情,還有最後一個動作。
很多人不知道他是誰。中興危機炒熱了中國芯。一時間,所有人都知道了中國晶片行業很弱。即便是中國最大的晶圓代工企業——中芯國際,每年的國內銷量也不及進口晶片量的毛毛雨。
然而,如果沒有他,恐怕連這個毛毛雨也下不起來。
他就是中芯國際的創始人,被稱為中國半導體之父,2009年,在創辦中芯國際9年後他被趕出自己的公司。
張汝京在晶片行業的沉浮,背後是中國晶片行業的蹣跚。
今年,他70歲了。
建廠超人
張汝京後來沒有做新能源,那是他的氣話。
從媒體報道追蹤,張汝京還是選了半導體行業,做上游的矽片加工。對於生產晶片而言,矽片是原材料。工廠要先拿到矽片,才能在矽片的基礎「像搭積木一樣一層一層地搭建晶片」,最後做成晶片。
從中芯國際離開後,張汝京成立了上海新昇半導體。
公司官網介紹:該公司成立於2014年6月,總投資68億美元,一期投資23億美元,公司的目標是致力於在我國研究、開發適用於40-28nm節點的300mm矽單晶生長、矽片加工、外延片製備、矽片分析檢測等矽片產業化成套量產工藝;建設300毫米半導體矽片的生產基地,實現300毫米半導體矽片的國產化。
晶片和矽片一樣,都具有很強的集中性,日美台韓的產量占到世界絕大多數,其中日本的產能就占到全球的50%以上。
張汝京在2016年初的一個採訪中提到過,這個項目有相當高的門檻,國內研發過關,但在量產時有設備和技術上的障礙。不過,從新昇半導體的報道看,他們很快實現了月產一萬片的工藝研發配置,並預計到2017年底實現月產12萬片的產能規模。
不過,就在奔12萬產能大關前,張汝京又離職了。
到12月,他的動向終於被外界明確,他要去廣州建立晶片廠。那個晶片夢,他還沒完成。
在廣州,他已經選好位置了,投資總額70億元,規模月產3萬片12英寸晶圓晶片,投產後年銷售收入30億元,達到設計生產能力產量後銷售收入100億元,將帶動上下游企業形成1000億元產值。項目預計2019年上半年建成投產。
張汝京是個建廠超人。
拿中芯國際來看,首先,他很會動用人脈。建立中芯之時,他靠個人關係,動用了美國五大教會為自己背書,保證所生產的晶片只用於工業,不用于軍事。張汝京本人是一個基督徒。
其次,他很會融資。中芯國際建廠之初,第一次融資十幾億美元,來自美國最主流的投資機構。到了2003年,中芯國際開啟了第二次私募,當時融到了六個多億美金,得到了資金支持的張汝京一方面投資建設北京的12英寸晶圓廠,一方面利用個人人脈和經驗,以低價購入了摩托羅拉的天津工廠。
再次,他很會省錢。當時晶片產業處於低潮期。正是在這種行業看衰的環境下,張汝京憑藉自身的人脈,購入了大量的低價二手設備,布置了三條八寸產線,在產業復甦之前做好了準備。張汝京用了不到四年的時間,讓中芯國際擁有了四個八英寸廠,還有一個12英寸廠。這個速度在大陸的晶片廠里前所未有。
在大陸建半導體工廠,張汝京遇到的困難比在台灣成立世大(張汝京創辦的第一家半導體企業)的時候多。
首先是技術壁壘。由於美國對中國的技術限制,核心技術大都控制在他們手中,中國大陸的半導體企業,要做一個產品,往往面臨著複雜漫長的技術許可程序。「在台灣不存在這個問題,技術拿來用就好了。」
其次,張汝京和董事會不斷出現「先賺錢,還是先擴張」的矛盾。
張汝京曾經在美國德州儀器做過20年,獲得了「蓋廠高手」的稱呼,主張「規模效益」。他認為,半導體生產講究規模效應,五條生產線和三條生產線就完全不是一個概念。上海、北京、天津、成都、深圳,中芯國際的生產工廠在短短几年間完成了規模化布局。與此同時,2003年張汝京提出建設12寸標準的生產線,決議一經提出就遭到海外投資人的強烈反對。
第三大難題就是和台積電的官司,使中芯國際「筋疲力盡」、「元氣大傷」。
這些難題,加上晶片行業本身是資金密集型產業,建廠前幾年算上折舊很難盈利,導致中芯國際的連年巨虧。
在那次採訪中,張汝京說,「我們面臨的困難是前所未有的,前所未有!過去的八年哪一天沒有難題?困難可以好好寫本書了。」
在中芯國際的門口,我曾經見到一個中芯國際的高層,他話語裡充滿了抱怨,「張汝京當初答應我們來大陸會給我們股份,結果,現在股價不值錢。」這也是投資人的聲音。
現在,張汝京離開中芯國際9年後,中芯國際依舊沒有做到世界一線陣營。
根據IC Insights統計,2016年全球排名前十的晶片代工廠商,前三名分別是台積電、美國格羅方德和台灣聯華電子,前兩名占據了全球70%的市場份額。中芯國際雖然排名第四,但市場占有率只有6%。以2016年為例,中芯國際收入29億美元,其中內地和香港地區的銷售收入占比為50%,即14.5億美元。而中國每年晶片進口額達到2000億美元。
在外界看來,中芯國際就是「中國芯」的代表。中芯國際也自稱是大陸技術最全面、配套最完善、規模最大的集成電路製造企業。
2004年中芯在美國紐交所和香港聯交所同時掛牌上市。2008年,中芯國際引入大唐電信作為戰略投資者,第一大股東變為國資。2014年9月,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以下簡稱「大基金」)正式成立,將中芯視為國產晶片的先鋒進行扶持。截至2017年6月末,大基金已經成為中芯的第二大股東,持股比例為15.91%。
從2002年國家把集成電路發展劃入重點發展扶持目標到現在,16年過去了。從張汝京對待中芯國際的戰略看,他一直主張的先規模後賺錢的路子,值得思考。
或許,不能簡單用「失敗者」來定義當時被逼走的張汝京。他在半導體行業的興起和沉寂,伴隨的是一個產業蹣跚的步伐。所幸的是,現在他又要攜粵芯回來了。
恩怨
在外界看來,他和台灣的半導體教父張忠謀結仇,成了他沒跨過去的坎。
張忠謀,台灣台積電董事長。是台灣最具有權威的企業家之一。他領導下的台積電如今在晶片代工行業占到了全世界60%的市場,是名副其實的世界半導體企業巨無霸。
張汝京和張忠謀的關係在中芯國際之前一直是上下屬的關係。他們的第一次交集是在德州儀器。
1977年,張汝京入職半導體巨頭德州儀器擔任工程師,負責研發供空軍使用的語音合成器。之後沒多久,張汝京進入了德州儀器的核心部門,集成電路發明者之一傑克基爾比所領導的DRAM團隊,並一直在德州儀器工作了二十年。張忠謀當時也在德州儀器任職,當時他的職位是德州儀器資深副總裁,負責管理德州儀器的消費產品事業部,手下達4000人之多。
後來張忠謀在1987年成立了台積電。
兩人第一次正面交鋒是張汝京離開德州儀器後。
1997年,在德州儀器乾了20年的張汝京離職主導創辦了世大半導體,被稱為台灣的第三大晶圓代工廠商。
前兩大是台積電和聯華電子。發展三年後,台積電併購了世大。
根據當時《福布斯》報道,大股東出售世大半導體的時候,並沒有知會當時的總經理張汝京。對於張汝京來說,這也許是一個「打擊」。但對張忠謀來說,在合併了世大以後,一舉拉開了與聯電的差距,之後聯電再沒有任何機會接近台積電。張汝京一怒離開了世大。
2000年,正是晶片產業的低潮年,張汝京決定去大陸投資重新創辦一家晶片工廠。這一年,張汝京帶領四五百人的技術團隊來到大陸。在媒體的報道里,當年他信誓旦旦,誓言要把大陸的半導體產業「搞上去!推上去!做起來!」
問題、矛盾,也就在這個時候來了。
首先,半導體行業是資金和人才密集型行業,門檻高,行業集中程度高。張汝京帶來的幾百個台灣人的技術團隊,有一些是跟從自己多年的技術人員,這些人本應該在世大,台積電所屬企業的隊伍里。
張汝京為了挖人才也是用盡了辦法,他在上海自己的企業駐地建國際學校,蓋員工別墅。我實地去考察過,中芯國際的企業自辦學校,企業區域的住宅品質都遠遠高於周圍行政區域,是一個超級洋氣和有禮貌的企業社會。這一招的確管用,留住了一大幫台灣的技術人員。張汝京還曾嘗試把台積電的一隻科研團隊整體挖過來。這是犯了台積電的大忌。
其次,2000年以後,台積電也開始布局大陸的生產工廠,首選也是在上海。張汝京創辦的企業成了台積電在大陸最大的競爭對手。中芯國際在大陸建廠,也直接搶走了台積電客戶。
所以,從中芯國際一成立,和台積電的矛盾就開始了。
中芯國際成立九個月,台積電以公司離職員工涉嫌通過電子郵件將公司重要資料外泄為由,在台灣對中芯國際提起訴訟。
2003年12月,台積電又在美國當地法院對中芯國際提起訴訟,原因是中芯國際通過各種不當的方式取得台積電商業秘密及侵犯台積電專利,如已延攬超過100名以上台積電員工,且要求部分人員為其提供台積電商業秘密。2004年中芯國際在紐交所上市,這個事件正是敏感期。
甚至,2002年,台灣的」台審會」也發布文告聲稱,張汝京在大陸的投資沒有經過審核,要對他罰款500萬台幣。
半導體行業,日美台韓集中了世界上80%的市場,半導體更是台灣的支柱產業。
2005年4月初,台灣當局再次指控張汝京違規到北京和天津建廠投資,判罰1500萬元新台幣,並要求張汝京在6個月內從中芯國際撤資,否則將連續罰款至撤資為止。
張汝京感到不解。2005年4月1日,張汝京發表聲明:」本人是美國公民,在美國求學與工作多年,一直持用美國護照……」並宣布,放棄台灣戶籍,脫離和中華民國的關係。
在對張汝京的那次訪談中,提到台灣他很激動,「我是中國人,也是台灣同胞,兩者是不衝突的。為什麼不讓我回台灣呢?」
2009年11月10日,這一天,對張汝京而言,是無法抹去的記憶——他宣布辭去中芯國際總裁和CEO職位。前一天,他還在給部下開例會部署工作,一切按部就班,沒有任何異樣。
也就在這一天,中芯國際發表公告稱,已與台積電達成和解協議。中芯國際將向台積電支付合共2億美元,並向其授出約17.9億股中芯國際股份,相當於公司已發行股本約8%。
剛剛被趕出中芯國際時,一個從台灣來的朋友就對張汝京說,「你知道《自由時報》怎麼寫你嗎?說你的離職是台積電和中芯國際和解的條件。」
對此,張汝京表現得很不在意:「我當然知道,《自由時報》是民進黨的報紙,肯定會這樣寫我的。他們希望我離開。」
他甚至自己猜想,哪些媒體會對自己很「兇惡」。
「台灣的民進黨幸災樂禍,他們肯定會寫道:張汝京到大陸建廠,八九年一事無成,乘興而去,敗興而歸,讓對大陸抱著夢想的人,醒醒吧。他們會這樣說的。」
張汝京突然語速加快:「我不離開!我不離開!我就在這邊!離開就是上了他們的當!」
「難道不是麼?一直有人在猜想,張汝京的離職是雙方和解的籌碼。」我曾問他。
「一切都是為了中芯國際,中芯國際的元氣不能再傷了。」他說。
我也問他,如何定位和張忠謀的關係。他笑笑,「他是值得尊敬的師長。現在兩家官司結束了,和解了,不是很好麼?化干戈為玉帛。」
然而,無論對他個人還是當年的中芯國際而言,付出的代價都是巨大的。
生台灣氣的美國人
因為回大陸創業被禁止入台,張汝京還是第一個。
張汝京將自己視為第二代台灣人。他很認真地看過講述台灣眷村故事的電視劇——《光陰的故事》,認為劇中的台灣二代要比他們這代人小十幾歲,比較愛玩,很早交男女朋友。反而他們這代台灣人,「非常努力,吃苦耐勞,愛國心很強,大學以前不交男女朋友,書讀得很好。」
我對他提到話劇版的眷村即將來大陸上演時,張汝京停下來,聽得很專注。然後思索片刻,對助手說:「回去找找《最後的外省人》那篇文章,那個文章就很代表我的心態。」
「什麼心態?」
「小的時候,只想著唯一的出路是把書讀好,將來有更好的發展,回大陸。不知道怎麼回去,但是要回去。」
據公開資料顯示,張汝京1948年出生於江蘇南京,第二年遷居台灣。1970年畢業於台灣大學,獲得機械工程學士學位,並先後在紐約州立大學和南衛理公會大學分別獲得工程科學碩士與電子工程博士學位。
1949年,張汝京跟隨父母從大陸去了台灣。他的父親張錫綸,畢業於河南焦作工學院,到台灣後是一家冶金工廠廠長,母親是教師,教了一輩子的書。張汝京說,自己是聽著母親的故事長大的。印象最深的是《史記》。
張汝京來大陸建中芯國際時,母親90歲,和他一起,賣掉了美國多處房產,從美國搬到上海。
許多台灣媒體報道說,他一分錢也不願意交給政府。張汝京說,他只是想說明自己來大陸沒錯,但這些話被台灣媒體轉載後,張汝京接二連三地收到島內朋友傳來的話:「你這個態度,怎麼回台灣?」
後來,張汝京講得少了。但是坐在對面,我依舊聽得到他的自言自語,「我來大陸沒錯,有錯麼?沒錯!」
媒體報道,2015年張汝京因學術演講邀請回了趟台灣。距離2009年他說「我已經8年沒回台灣了」,又過去了6年。如今,他70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