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一個大政策刷屏了。
11月6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會議在北京召開,領導小組會議後,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介紹了三類16項下一階段將展開的普及惠民及便利香港專業界別到大灣區發展的政策措施,包含有關便利香港居民在大灣區內地城市購買房屋、支持香港居民在內地便捷使用移動電子支付等內容。
據新華社消息,11月6日出席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會議的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表示,感謝中央出台一系列惠及香港社會不同階層市民的政策措施。
16項惠民措施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11月6日下午在北京釣魚台國賓館以成員身分出席由國務院副總理韓正主持召開的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會議,討論部署下一階段重點工作。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局長聶德權和行政長官辦公室主任陳國基列席會議。
林鄭月娥歡迎中央政府于領導小組會議後,公布16項普及惠民及便利香港專業界別到大灣區發展的政策措施。有關措施將進一步便利港人在大灣區內地城市發展、就業和居住,以及加強大灣區內人流、物流、資金流等方面便捷流通。
16項措施簡述如下:
一、便利香港居民在大灣區內地城市購買房屋
二、支持香港居民在內地便捷使用移動電子支付
三、在粵港澳大灣區試點推出香港居民異地見證開立內地個人銀行結算賬戶
四、保障在粵工作的港澳居民子女與內地居民子女同等享受教育
五、探索建立跨境理財通機制
六、爲非中國籍香港永久性居民往來粵港澳大灣區內地城市提供便利
七、容許在大灣區內地城市的指定港資醫療機構使用已在香港注冊的藥物和常用的醫療儀器
八、香港與內地律師事務所合夥聯營措施、法律顧問措施、特設考核措施
九、進一步擴大建築業專業人士資格互認範圍
十、擴大港澳建築業專業人士在內地執業優惠政策實施範圍
十一、給予保險監管優待政策
十二、取消香港服務提供者在內地設立保險公估機構的年期限制
十三、支持港澳債券市場發展(巨災債券)
十四、支持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建設
十五、對進境動物源性生物材料實行通關便利
十六、放寬內地人類遺傳資源過境港澳的限制
林鄭月娥感謝中央政府公布一系列惠及香港社會不同階層市民的政策措施,認爲是次推出的政策措施涵蓋範圍廣泛,亦是特區政府一直努力爭取的政策創新及突破,有助鞏固和提升香港在金融、醫療和專業服務方面的傳統優勢,以及發展創新及科技等新經濟增長點。特區政府會切實與相關中央部委和廣東省政府跟進落實有關政策。
豁免大灣區買樓限制
近年以來,香港面對人口老化、土地短缺、經濟增長乏力等各方面的瓶頸。林鄭月娥指出,此次推出的政策措施涵蓋範圍廣泛,有助鞏固和提升香港在金融、醫療和專業服務方面的傳統優勢,以及發展創新及科技等新經濟增長點。
在各項措施中,最受關注的無疑是放寬香港居民在大灣區內地城市買樓的限制。豁免大灣區9個城市此前對香港居民買樓時須符合的特定要求,即“需繳納個人所得稅及社保”和“證明在本地居住、學習或工作的年限”,使港人享有與當地居民同等的待遇。新措施可便利港人在內地學習、就業及退休後在當地生活。
據特區政府統計處估算,在2017年,共約有53萬名香港永久性居民“通常”逗留于廣東省。自去年九月推出《港澳台居民居住證申領發放辦法》以來,截至今年9月底,已經有20萬香港居民申請了居住證,可在內地的居住地享有多項權利,以及基本公共服務和便利。
“這爲港人在大灣區提供了一個安居樂業的選擇。香港目前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經濟大受影響,很多香港人打算移民海外,但各國的移民門檻越來越高,加上在文化與生活的適應也不是大家想象般容易,有港人甚至考慮馬來西亞與泰國等地,但反觀政治、經濟、生活以及語言溝通各方面,都不會比大灣區來得穩定和便捷。”泓亮咨詢及評估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張翹楚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
《粵港澳大灣區規劃綱要》明確提出,要建設宜居宜業宜遊的優質生活圈。隨著港珠澳大橋、廣深港高鐵陸續開通,“一小時”優質生活圈進入加速實施階段,從而吸引更多的港人“北上”置業。相比香港動辄數百萬甚至上千萬港元的房價,大灣區內其他城市的吸引力正在不斷增加。
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了解,此前香港居民在大灣區內地9個城市均有各種限購、貸款等方面的限制。以廣州爲例,需要提供學習、工作、居住及單位證明,在廣州無住房,可買一套住宅,並必須承諾自住。在深圳,港人可買一套住宅,但寫字樓、公寓、商業房産等,個人不能購買。
同時,在申請按揭貸款方面,港人在大灣區內地城市面對不同的“限貸”政策。比如,香港居民可在廣州申請貸款,但需要提供1年的社保或個稅證明。而在佛山,香港居民申請貸款的利率則爲基准利率上浮15-20%。在惠州、肇慶等城市,港人申請按揭貸款的利率要上浮20-40%不等,而且不同項目及銀行有不同的條件限制。
“此次的措施相當于取消了過去港人在大灣區置業的很多限制,但目前大灣區其他城市尚未出台具體的措施。”深圳某房地産中介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他介紹,近年來,除了深圳以外,很多港人選擇在東莞、惠州、中山、珠海等大灣區內其他城市置業,尤其是近幾年來,東莞、惠州房價漲幅領先,吸引了不少港人北上置業。
“惠州2015年房價平均才每平米4000-5000元,但現在已經漲到了1萬多甚至2萬元,相比之下,珠海、中山的漲幅比較慢。”他坦言。
在萊坊執行董事及估價及咨詢主管林浩文看來,新措施爲香港退休人士提供了更多的選擇,“大灣區長遠來說,也是一個很好的投資熱點。除深圳外,中長期投資可以考慮東莞、中山、順德、佛山及珠海等城市。”
每年香港居民到訪廣東高達7000多萬人次
同時,爲了便利港人去內地生活、就業或者旅遊,還推出了一系列相關措施,包括便捷移動電子支付、試點推出香港居民異地開設內地銀行戶口、在內地工作香港人的子女可與內地居民享有同等教育待遇、非中國籍港人在內地工作居住可取得2年及5年的居留許可,以及容許指定內地港資醫療機構使用已在香港注冊的藥物和常用醫療儀器等。
隨著深港兩地經濟往來密切,每年香港居民到訪廣東高達7000多萬人次,社會公衆和金融機構對香港見證開立內地個人銀行賬戶業務有很大的實際需求。
爲此,3月20日,中銀(香港)宣布經內地監管機構批准試點,在香港推出代理見證開立內地個人銀行賬戶大灣區“開戶易”服務。香港市民毋須親身前往內地,即可于香港開立內地個人銀行賬戶,賬戶可用于綁定內地主流手機電子錢包,方便日常消費。
一直以來,兩地的藥物以及醫療器械的認證問題,比如香港注冊的藥物不能在內地使用、醫療器械也需要重新認證而且審批的過程比較長,是阻礙香港醫療機構北上,以及香港老年人去廣東養老的一大障礙。特區政府的統計數據顯示,目前有7.7萬名65歲或以上香港老人長居廣東。
香港寸土寸金
四大家族捐款又捐地
一邊是大量買不起房的年輕人,一邊是樓價頻破紀錄創新高,香港住房問題一直以來都是特區政府的重中之重。
10月16日香港特首林鄭月娥發表任期內第三份施政報告,她表示,房屋問題是目前香港社會所面臨的最嚴峻的民生問題,也是部分民怨的根源。在這份施政報告中,林鄭月娥爲港府設立一個清晰目標,即保證每一個香港人和他的家人有房住,讓大家買得起供得起樓。
施政報告提出,港府將會陸續推出短、中期支援措施,包括大幅增加過渡性房屋項目,放寬首次置業人士按揭計劃樓價上限——首次置業人士可申請最高九成按揭貸款的樓價上限由目前的400萬港元提升至800萬港元,即一套800萬的房子,首付只需要付80萬就能上車。
此外,特區政府還將多管齊下增加土地供應,繼續推進“明日大嶼”填海計劃。
9月25日的集團業績發布會上,新世界執行副主席兼總經理鄭志剛宣布,集團將捐出不同地點總共300萬平方呎(合27萬多平方米)的農地,捐贈對象包括香港特區政府、社會企業或慈善團體,用于興建公共房屋及相關設施,以回饋社會。
長實集團日前回應香港媒體問詢時表示,農地作房屋發展完成需要時間,可能較長時間才能讓有需要人士受惠,但集團會就這方面做出研究。
恒基兆業地産則表示,過往曾捐地興建安老院舍、青年宿舍及提供單位做過渡性房屋,恒基兆業地産可以與政府磋商,積極協助增加房屋供應,照顧不同階層的需要。
新鴻基地産主席兼董事總經理郭炳聯此前曾表示,明白香港房屋供應嚴重短缺,願意積極配合特區政府增加房屋供應的措施,並會盡最大努力加快興建住宅項目。
土地供應不足是香港樓價過高的主要原因之一。香港土地供應專責小組公開的數據顯示,香港土地面積1111平方公裏,在已建設的24.3%的土地中房屋用地僅占6.9%。2005年後,香港土地開發進展緩慢,公營、私營房屋落成量大幅減少。根據香港差饷物業估價署及房屋署數據,2007—2016年,當地平均每年住宅落成量約25700個單位,較前10年下跌超過50%。
李嘉誠基金會10月4日宣布,爲支持本地中小企業度過時艱,纾緩壓力,李嘉誠基金會將捐資10億港元,配合特區政府支持措施和發放機制,及時幫助有需要的本地中小企業。
“配合政府新宣布的20億中小企備用資金,期望基金會這10億能起帶頭作用,歡迎各界提供意見,合心合力,集思廣益 ,一以貫之。” 基金會主席李嘉誠在新聞稿中說。
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公衆號立場;文中投資建議僅供參考。
21財聞彙綜合
21世紀經濟報道 作者: 朱麗娜
中國基金報(Chinafundnews)作者:泰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