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今,香港的風波已經在香港肆虐了四月之久,最近一則香港新聞吸引了國內許多家長和同學們的注意!
01
內地生在香港安全堪憂
據觀察網訊報道:11月6日,香港科技大學發生一起暴力學生“私刑”內地學生的事件。
當著校長的面,一名內地學生遭到數名黑衣學生暴打,致額頭流血。
除毆打內地生外,黑衣學生當天還再次圍堵校長。他們在現場播放了網上收集的所謂“證據”,要求校長加入他們,一同“譴責警暴”。
發起攻擊的激進學生聲稱,內地生現場先動手將一名本地學生推到在地。然而,根據當時視頻顯示,內地學生當時手插在口袋,在其背後誇張跌倒的黑衣學生疑似“假摔”!
可以說,這樣的“碰瓷事件”在如今在的香港校園內層出不窮!內地學生在校內已經成爲了暴徒打擊的對象。這不禁讓孩子在香港讀書的家長們,心裏一緊!
你能夠想象得到這是一件多麽可怕、又多麽諷刺的事嗎?
一位在香港讀書的朋友說,現在整個環境人心惶惶,學生不敢上學,害怕被牽扯進暴力事件。
對他們來說,現在只有一個願望,那就是“趕緊撤離香港,返回內地!”
試問,當連學校也淪爲暴徒的戰場,連基本的教育都不能實施,那這個城市還有什麽未來?一個“民主”的香港,此時此刻竟然容不下一張課桌。
而一直與香港並稱亞洲四小龍, 也一直被人拿來和香港做對比的新加坡現在卻風生水起。要知道,在過去,香港可是一直碾壓新加坡的存在。
雖然過去香港很輝煌,人口素質很好, GDP也一直超過新加坡!
但是,新加坡厲害之處在于有個高明的government,在過去幾十年扭轉乾坤一般,將一個文盲率超過50%的地區,變成如今人口教育水平跟香港接近,在大學教育方面甚至超過香港的地區。
兩者同樣是奉行精英教育,同樣是以華人爲主的社會,新加坡與香港都是世界的金融、貿易、航運中心,而且在經濟、語言等方面有高度相似性與可比性。
爲何結局卻不一樣,香港與新加坡的教育體系到底有什麽區別呢?
02
新加坡教育
對教育的投入
爲了充分利用勞動力資源,新加坡政府極爲重視教育。這種將教育作爲國家生死存亡關鍵的理念,貫徹到了全體國民的骨髓深處。
新加坡在財政預算中,教育經費支出居于第二位,僅次于國防開支。這些錢除了用來整修基礎設施,更多用在人身上。
政府和社會各界對教育保持了長期的關注和大量投資,建立起完善的基礎教育體系並配備了一流的教學設施。
首先是打造優良的教師隊伍。除了待遇豐厚,還會給予教師足夠的培訓和上升空間。
相對的,教師必須專業知識過硬。據統計,新加坡基礎教育中的數學老師,有超過四分之三畢業于數學系。
除了學校的考核,學生也有投票機制,促使老師不斷調整自己的教學方式。
其次,提供給學生大量的助學金。新加坡本國公民,從小學到高中的公立學校,學雜費基本都是免費的。
而在大學,連留學生都有機會申請助學金,報銷50%-75%的費用。當然,留學生有條件(畢業後留在新加坡工作3年)。
教育改革
在教育改革方面,新加坡教育興國的戰略選擇和巨大的教育投入毋庸多言。打造“智慧國”是新加坡政府一直努力的目標,可以說新加坡在教育改革的曆程中,真正走出了一條創新與務實相結合的道路。
進入21世紀,新加坡教育更是把學生不同的自然禀賦、才能、興趣和特長看作重要的資源,充分挖掘每一個學生的優勢,並且提供機會給他們進行充分展示。
學生背後的努力
在新加坡取得驕人成績的背後,學生在課外的學習投入是一個通常被忽視但卻實實在在起著重要作用的因素。
據報道,新加坡60%的中學生、80%的小學生在課外接受私人的輔導。這方面的巨大需求可以從近幾年私人輔導機構的快速膨脹中得到側面印證。
從2012年到2015年,新加坡注冊的私人輔導機構從700所增加到了850所。
新加坡的陪讀政策
新加坡是世界上爲數不多的允許低齡留學和陪讀的國家(特別是母親陪讀政策),年齡在6周歲至16周歲的孩子,他們可以在新加坡就讀中小學,母親或直系女性親屬都可以申請前往陪讀。
新加坡的母子陪讀項目在申請學生的年齡上有明確的規定。,甚至在滿足一定條件下還允許陪讀家長合法打工。
持陪讀准證期間,家長可以任意進出新加坡,而不必再單獨申請旅遊簽證。
新加坡政府重視父母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特別是小學階段,所以未滿16周歲的學生母親都可以向新加坡政府申請陪讀。
新加坡素質教育
新加坡中小學以“創意素質”爲基礎的教育體系。新加坡擁有近400所政府中學。
多年來,新加坡中小學施行半日制課程,上午半天或是下午半天,剩下的半天是素質型的課外活動,比如設計與工藝、美術與勞作、公民及道德教育、體育與音樂等,幾乎每所學校的課外活動都有幾十種。
與中國學校裏的一些課外活動或拓展課程、選修課相比,CCA要重要得多,每個孩子都得選。CCA就是素質教育的縮寫。
真正將“學生爲主體”的理念貫徹到底,培養他們的獨立精神。
分流制度
所謂分流制度,其實就是提倡“不平等”。它基于因材施教的理念,按學生的能力、特質、性向等,將學生分流到不同的教育機構、課程或方法去接受教育。
學生完成小學課程後,將進行小六會考。按成績報讀中學時,有三種程度有別的課程:快捷、普通(學術)和普通(工藝)。
人文環境
《經濟學家》曾經發表過一份報告,報告顯示,如果把39個因素考慮在內,包括政治的穩定性,個人的自由度,環境汙染程度,醫療,學校,餐館和娛樂設施等等,新加坡的生活素質超越了紐約和倫敦。
如果孩子留學歐美,很容易在人生觀、價值觀形成前迷失方向。而新加坡的傳統文化沿襲了孔子的儒家思想,結合了西方的先進理念,構成了一個和諧安定的社會氛圍。
留學歐美的黃金跳板
新加坡也是留學歐美的理想跳板,學生可以在新加坡完成其中學課程後轉向第三國開始大學生活與學習,實現完美過渡。
03
香港的教育
政府主導權的缺失
衆所周知,香港政府對教育投入是不折不扣的“大手筆”,教育投入逐年增加,2017年教育開支預算爲826億港元,在政府開支總額中占比17.7%。
但是對學校教育的主導權卻並不在政府教育當局,各個學校擁有很大的自主空間。學校可以根據自己的立場、理念來決定所教授的內容及教師資質。
而凡此種種,致使香港的國民教育嚴重錯位與缺失。
起碼的國民教育的錯位與缺失,致使香港的年輕人失去了爲人處世的謙遜與敬畏,他們傲慢而有莫名的優越感,變得瘋狂而迷失。
更加荒謬的是,香港過去十多年取消中國曆史作爲必修科,導致年輕一代對自己的文化根源缺乏認識,未能建立與祖國的感情。
孩子沒有屬于自己的時間
孩子每天的時間都被塞得滿滿的,除了學校的課程和功課外,大部分家長還給孩子報了各類補習班、提高班。
因爲某些興趣愛好和特長有助于孩子升學申請到更好的學校,很多家長還會讓孩子去培養所謂的“愛好”。
並且競爭也越來越大,小提琴、鋼琴八級都沒啥用了,越罕見的樂器越好,最好小學前就達到表演級。在香港,給孩子報興趣班已經不再是標配,報3個以上的興趣班才是!
有的孩子甚至一天需要上兩個幼稚園!他們也就是三歲不到的孩子,卻要承受如此大的壓力!
教育資源分配不公
香港雖有幾百所中小學,但是優秀的資源,集中在一些名校上。
一些有名的國際學校和直資中學,每年進入美國常青藤或是英國牛津、劍橋的人數足以秒殺內地所有重點高中。
官立學校裏也有大量的名校,學生歐美名校或本地重點大學的青睐。
有的家長爲了給孩子爭奪名校學位,連懷孕的時間都是掐准時間的,所謂的贏在射精前,並不無道理,只是這樣的競爭略顯病態。
可以說,香港教育焦慮下的激烈競爭,讓教育全然變了味。教育不該教孩子一直去盯著別人,不斷較量。而是要找到自己,持續提升。
每一個孩子在混沌之初,都需要一段無憂無慮,自然狀態下的時光,可以盡情去玩,盡情去感受,從而找到最舒服的自己,以及做起來比較舒服的事情。
這樣,即使未來遭遇激烈的競爭,遭遇突如其來的困難和失敗,也能有自己的“避風港”。
教育不該叫人焦慮,讓家長、孩子甚至老師都頭疼,教育應該教我們如何應對焦慮,並和眼前的世界和平相處。希望衆多的香港家長能夠明白這個道理,讓孩子擁有一段無憂無慮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