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新加坡建組屋的目的嗎?
“居者有其屋”這五個字
相信大家都再熟悉不過了!
價格便宜,不炒房,不擡價
讓每個新加坡居民都不爲買房所苦惱
這是政府許下的承諾
也一直履行著
從未食言
但是!今時不同往日
最近新加坡組屋又雙叒叕破百萬了!
沒錯,這就是集新加坡最完美
地段環境交通于一體的
達士嶺組屋
就在近日,達士嶺一套40多層的組屋以111萬新幣高價出售!這是近半年來第七套售價破百萬的四房式組屋,這一次也是新加坡四房式組屋轉售價再創曆史記錄。
要知道
在近半年的七套百萬四房式組屋
都是來自著名的達士嶺摩天組屋
它們比2004年申請時增值近了70萬新幣
這天價組屋早已顛覆了
“居者有其屋”的理念
讓我們不得不重新審視
新加坡組屋的價格
確實,根據今年年初
新加坡組屋轉售價十年漲幅的調查情況來看
過去10年
新加坡轉售組屋平均上漲30%
漲幅最大的是中央區、
金文泰和紅山地區
其中中央區的組屋轉售價格漲幅最明顯
高達113%
(中央區的範圍包括濱海東、濱海南、紐頓、烏節、歐南、裏峇峇利、梧槽和新加坡河一帶)
其他地區的組屋轉售漲幅
則遠遠低于中央區
轉售價位列第二、第三位的是
金文泰與紅山地區
漲幅爲56%與55%
目前,新加坡的四房式組屋均價爲47萬新幣
到底是什麽原因
促使了新加坡組屋一路飙升呢?
歸根結底,漲幅較大的組屋都具有以下特征:
數量較少
地段優越、靠近市中心
交通便利
身份象征
這些因素導致市場供不應求
新加坡組屋真的貴嗎?當然不是。畢竟在新加坡,80%以上的人都還是住在組屋裏的。組屋還是相當便宜的!
還記得之前發生在新加坡公寓的侮辱事件嗎?
“我特麽花150萬買下這房子的你知道嗎?”
最近這段視頻已經火到了爆!
新加坡一名印度裔男子因爲
保安要向前來做客的朋友
收取10新幣的”過夜停車費”
而大發雷霆
指著保安辱罵了很久
“口出狂言”
堅持拒不付款
沒想到被人拍下全過程
上傳到網上去引發全網震怒
網友紛紛人肉他
結果發現這位印度人士爲J.P.Morgan的高官,每月薪水6萬新幣以上,而且還入了新加坡籍,妻子爲土生土長的新加坡人。
從對話中不免聽出,新加坡組屋還是較爲廉價,也因此他會提及這些事。
下面來看下這段視頻:
新加坡的組屋總體來說是一種政府建的福利性房子。
新加坡的房屋規劃:
基本上有地住宅(別墅,排屋,等)是有專門一個區域來建的。公寓可以建在有地住宅那一區,或者在比較繁華的地方(價格要上天)。組屋也是一排一排建在一起的。所以小區很大程度上都分好了。
組屋優勢:
交通便利:
因爲是組屋,就算是再偏僻的組屋,這麽樣也會整一個巴士路過的。路過的巴士肯定會路過地鐵站的。如果住的是公寓,私宅就不一定了。之前我租在cavenagh road,一條路都是私宅,整條路一個公交都沒有。最近的公交車站要走15-20分鍾。基本上有地住宅landed property區附近公共交通都不好。畢竟,能在這裏買房,你會沒有車嗎??
設施配套齊全:
組屋樓下第一樓肯定會有很多店鋪之類的出租。小賣鋪啊,發廊啊,幼兒園啊。而且附近肯定有超市或者食閣food court)的地方。新加坡人和中國人不一樣,他們一般出去吃,很少在家煮的。所以有組屋的地方,肯定有食閣。
便宜:
比市價便宜5成以上。畢竟正常面積的商品房在新加坡都是100萬新幣起跳了,地點好點的要幾百萬。上一個launch(11月 2017),最貴的三代同堂房型(4房,其中2個主人房)在非成熟地區,才37萬啊!在成熟地區也就40多萬,不到50萬。真正的白菜價好吧!!
近校區:
新加坡近幾年新建的小學啊,都是在組屋附近的。當然top學校還是在富人區(有地住宅)。例如武吉知馬那邊。
說到新加坡組屋,我們自然而然就要和香港的公屋進行對比,話說真是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啊。
一、香港政府拿不到土地
但凡去過香港的人,相信都有類似的印象,香港山多、人多、房子小。小到什麽程度呢?據香港01報道,以平均來說,新加坡的人均居住面積爲30平方米,是香港的14.96平方米的兩倍之多。
最誇張的例子則是,目前香港741萬人口中,有20.97萬人居住于狹小不已的劏房(一個單位分割成數個小單位分租),這些人的人均居住面積中位數僅5.25平方米,比一個廁所大不了多少。
一間面積不足4.6平方米的劏房。
香港政府常常說沒有土地發展房屋,但事實真的如此嗎?自1969年加入建屋局起,劉太格每年都會到香港學習公屋發展,他受訪時一語戳破:“你們(香港)是有很多地的,最大的問題是政府拿不到土地。”
香港目前有80萬個公屋單位,40萬個資助房屋,和160萬個私人住宅單位,公私比例是4比6。反觀新加坡,有101萬個組屋單位,37萬個私宅單位,公私比例是7比3。
新加坡目前有82%的國民住在組屋,香港只有44.8%的人住在公營房屋(出租公屋及居屋)。
這麽看來,香港雖然人比我們多,但房屋也比我們多。爲什麽政府卻沒有土地發展呢?土地都流到私人發展商手裏了嘛。
但私人發展商建造樓房的目的,除了提供住房以外,更重要是要賺錢,因此樓價連年飙漲,港人住不起私人房屋,又輪候不上住公屋,許多人淪爲劏房住客。
國際公共政策顧問機構Demographia指出,以新加坡2017年的樓價爲基准,新加坡人平均不吃不喝4.8年,便能買房;香港人則要不吃不喝19.4年,才能負擔得起房子,而在2016年,這個數據則爲18.1年。驚人的樓價,成爲壓在香港人頭上的一座大山。
新加坡政府則更加願意爲人民安居。劉太格說:“我們的住宅,不僅僅是提供住宅,其實我們是提供社區,提供生活的方式,宜居生活。”
二、香港政府沒有長遠規劃
香港01說,以人爲本又曆經研究的長遠規劃是新加坡成功的關鍵。
香港中文大學地理與資源管理學系教授伍美琴。(視頻截圖)
新加坡的長遠規劃是多層次的規劃體系,包括展望未來50年國家願景、人口規模、城市功能布局的概念規劃,每10年更新一次。還有展望未來10至15年的發展,訂明具體土地需要,使用用途、發展參數、開發方案的總體規劃,每五年修訂一次。
劉太格甚至在1989年時,爲政府制作了一份遠及100年的概念規劃。
(怪不得政府能從現在,就想好10到20年後,政府組屋的“臀部手術”以及VERS等計劃了。
要訣:一切提早規劃。多位部長白了少年頭,可能也是這麽來的。)
香港政府預計在今年公布《香港2030+:跨越2030年的規劃遠景與策略》,將作爲香港發展策略。香港01記者問劉太格:“你覺得香港政府這種十幾二十幾年的規劃,足夠嗎?”
他笑了笑說:“這樣的規劃,就是做幾只小火雞了,我當然能做大孔雀。”
言下之意,你們香港只規劃20年,我們新加坡有願景、有研究,還提前規劃100年,差距擺在這裏啊。
我們前面談到香港政府拿不到土地,那新加坡政府又是怎麽做的?大家不陌生的:強制征收土地和填海,令政府土地面積,從建國初期的40%,增加到目前的80%。今日爲世人所知的新加坡地標建築濱海灣金沙(Marina Bay Sands),都是靠填海了才建起來的啊。
新加坡還出台了10多部在土地征用和管理方面的專門法例,爲土地征用、土地改良、土地出讓及土地租賃等,提供法律依據。贊揚新加坡政府該出手時就出手,不用擔心冗長的法律訴訟。
劉太格也提到,新加坡最高峰時曾經規劃了28個高爾夫球場,後來陸續被政府征用,目前剩下16個,其中三分之一球場的地契將于未來幾年到期,政府已經表明不會更新契約,而會收回作住宅及商業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