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內羅畢1月20日電 通訊:今年春節不回家
新華社記者儲信豔
不趕春運,沒備年貨,55歲的闵建和與往常一樣,在驕陽似火的工地上溜達。今年春節,他打算和同事們一道,就留在肯尼亞330公路項目工地上,把春節簡化成一頓聚餐,把鄉愁融化在緊張的建設中。
肯尼亞330公路項目位于肯尼亞東部,由中國電建集團承建,是肯尼亞—埃塞俄比亞、肯尼亞—蘇丹國際走廊的重要路段。建成後,原本塵土飛揚、顛簸不平的砂礫路將變成柏油路,從前4、5個小時的車程可縮減至2個多小時。
每天早上6點半,闵建和走出簡易集裝箱房子,吃頓簡單的早飯,就開始了一天的工作。
第一件事是了解項目400多台機器的“出勤率”和“健康狀況”。闵建和是項目的設備物資副經理,相當于各種設備的“大總管”,機器保養是否到位,設備使用是否符合標准,都需要他來指導。
項目上最貴的設備是瀝青拌和站,高13.5米,重100多噸,要隨著工程進度搬遷。闵建和帶著當地員工,憑借過硬的技術和一股韌勁,16天完成拆卸和重新組裝,如此高的效率讓所有人印象深刻。
闵建和已在國外工作23年,先後在巴基斯坦、孟加拉國、也門、坦桑尼亞等地工作。他說,如今回想起來,並不感覺苦楚,相反,他感到榮幸,因爲自己親眼見證了公司在海外的開拓和發展。
在肯尼亞公路項目上,像闵建和這樣的人不在少數。
項目總工程師曾雲,最初出國做項目時才二十幾歲,如今十多年過去,他已是兩個孩子的父親。“對于我們海外建設者來說,一個項目就是一個人生驿站。做幾個項目,十幾年就過去了。”他說。
330公路項目工地上,施工隊長李更林戴著帽子,臉被曬得黑裏透紅。他說:“春節不回家,正是大幹的時候。春節前後都是雨季,基本幹不了活,就指著春節期間多做。”
李更林負責這片工地的前後場協調,管理80多個本地員工。“從早上6點半到晚上6點半,在工地上站一天。沒有樹蔭,太陽很曬,也習慣了。”他說。
項目有700多名當地員工。像闵建和、李更林這樣的中國師傅,都熱衷于“帶非洲徒弟”。
在李更林管理的工地上,非洲小夥子詹姆斯和喬什輪流開著高高的攤鋪機。他們在幾個中國項目上工作了7年,對生活非常滿意。
“在這裏我們學到了很多技術,修理機器,開設備,”詹姆斯說,“將來這個工程結束了,我們願意跟著去另外一個工程工作。”
設備維修隊的當地機械師米特蘇在這裏工作2年了。“這裏有很多機器,我積累了很多修理經驗,對未來充滿信心。”穿著紅色修理服、手上沾滿油汙的米特蘇對此心懷感激。
他笑著說,他讓家人搬到工地附近一起生活,妻子用他在中國公司的收入,開了一家賣米面糧油的小店。“到現在,我已經給家裏買了4頭牛了。和中國人幹活兒,很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