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司馬光載入《資治通鑒》的龍潭山,雖沒有泰山至尊、黃山至秀、廬山至美、華山至險,但其載荷豐厚、曆史深邃、史料詳實、考據確鑿,作爲中華名山尚需努力,作爲東北名山實至名歸。因此,我作爲山下居民對其情有獨鍾、倍加關注。
2019年12月4日,我約好友侯雲生冒嚴寒遊覽龍潭山公園,並發表《冬遊龍潭山》遊記,受到網友廣泛關注和點評。正是這次冬遊讓我發現龍潭山公園的諸多變化,除園內生態季節的自然變化、便民旅遊設施的增加完善、森林景觀景點的安保強化,包括公園門前道路交通設施的改建、公交車站樁位置的調整、人流車流秩序的改善皆有目共睹之外,還有兩處明顯而不引人注意、包括每天都去公園晨練健身、唱歌跳舞、散步休閑的人們也未必思考的變化。首先,公園的名稱由龍潭山遺址公園改爲龍潭山公園,與之相適應園門建築物的主色調也由青灰改爲朱紅;其次,園內階梯式主廣場原在第三級上的仿“回頭雙鳥首銅劍”雕塑景觀拆除,取而代之的是園林廣告小品,而拆除後原雕塑基座上的支柱痕迹猶存,未能鋪平的地面磚給人以匆忙而爲、臨時處置、有待重來的感覺。同時,本人從未光顧過的龍潭山文化博物館依然門窗緊閉、人迹罕至、房後雜物堆積,似乎永不開門的落寞。
帶著這些疑窦和懸念,我于12月6日、8日、16日、20日,趁天氣晴朗單獨或約友四次踏訪龍潭山,走遍公園所有標的的景點,並偶遇園方接待人員而簡短交流。作爲吉林市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協會成員的我,今天想對龍潭山的物質文化遺産有話說。國內早有“一座龍潭山,半部東北史”的說法,龍潭山以其得天獨厚臨江濱水的地理位置和樹茂林豐山勢雄偉的自然生態,早在數千年前就接納人類的涉足和活動。它位于今吉林市城區東部龍潭鄉境內,屬長白山脈老爺嶺山系,南北長3·3千米,東西寬1·1千米,花崗岩山體,水平占地3·6平方千米,山勢南高北低,北側簸箕形坡谷,坡度約40度左右,主峰南天門海拔384·1米,與山下鐵路地面相對高差99米。龍潭山原名“尼什哈阿林”,系滿語,意爲小魚山,因山下小河曾生長小魚。後因山中有“水牢鎖孽龍”的傳說而改稱龍潭山,進而又派生出龍潭區、龍潭鄉、龍潭街等行政區劃概念。龍潭山是吉林市“左青龍(龍潭山)、右白虎(小白山)、前朱雀(朱雀山)、後玄武(玄天嶺)”四大名山之首,其山中及周邊的古建築、古遺址、古遺迹、古遺存衆多,史迹璀璨,又山形俊美、動植物種類繁多、森林覆蓋率高,而于1977年開劈爲城市森林公園。1979年修建了直達山腰廣場的柏油路,並在“水牢”、“旱牢”與主峰南天門之間修築了石階步道。2011年在國家文物局的提議和支持下,龍潭山山城保護、利用開發項目啓動。2012年隨著龍潭山山城城門建築群、龍潭山文化陳列館和階梯式台地型曆史文化主題廣場等一系列工程建成竣工,改名爲龍潭山遺址公園的龍潭山以嶄新的面貌展現在吉林市城區東部進出口。自2013年起,我以每年一次的頻次遊覽龍潭山,都是走中部主景區路線登頂南天門主峰。2016年夏天,曾看見二十多位男女職工在林間拉著橫排蹲地進行除草式勞動作業,我好奇地想靠近拍照,但被禁止和驅離,遂留下多人勞作,怎麽還偷偷摸摸的不解與疑惑。南天門上正在修建的雙層三節六角木質瞭望塔樓尚未完工,隔著堆放的建築材料我仰望塔樓企盼建成後能登其上以觀全景。2017年我晨練抵達南天門主峰,瞭望塔樓雖已竣工,但並不對外開放,觀景視野依然局限山南不足270°範圍。2019年初春,我乘車路徑龍潭山公園發現園門建築主色由黑改紅,但沒有注意到園名的改變。直至這次12月4日冬遊龍潭山,發現“回頭雙鳥首銅劍”雕塑景觀拆除,進而想參觀遺址陳列館,才得知該館自建成後就沒曾對外開放過,原因是某些國家對龍潭山高句麗山城遺址有爭議。至此,我似乎找到了想拍照而被嚇阻驅逐的原因,以及龍潭山遺址公園改名換色的外在根由。
其實,龍潭山公園不僅有1600多年曆史的高句麗軍事城堡遺址及其“水牢”、“旱牢”等設施遺存,而且還有清代龍鳳寺古廟群和乾隆皇帝登臨、賦詩、封“神樹”傳迹及乾隆、光緒皇帝手書字迹、匾額等古迹。自然景觀中山塘水體、林草鳥獸、古樹名木,僅百年以上老樹就有130多株。龍潭山是曆史文化底蘊厚重、自然景觀風光秀麗、近靠城區而不可多得的森林公園。登頂龍潭山吉林江城風景如畫,南麓有東團山平地城和帽兒山古墓群遺址,出土文物證明那裏早在兩三千年前的原始社會青銅器時代就有人居住生活,更是東北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古夫余國前期王城的所在地。還有1949年建立的龍潭山鹿場,是解放後人工圈養東北梅花鹿曆史長、規模大的鹿場,存欄鹿保持在千頭以上。鹿場的”三寶園”裏爲海內外遊人提供可觀可買、貨真價實的”東北三寶”(人參、貂皮、鹿茸角)動植物原生物及其産品;東麓和北麓的吉林石化工廠區,其前身是1954年開工、至1957年建成的以吉林101染料廠、102化肥廠、103電石廠,即“三大化”爲標志的中國第一個化學工業基地,是“一、五”計劃中156個大項目之一,是名副其實的“共和國長子”;西麓龍潭山火車站動議于清末、始建于民初、至1928年建成運營的吉林至敦化鐵路過松花江特大橋後的第一站,它見證了日本軍國主義者侵占東北修建鐵路吸血管掠奪我國資源的曆史,也培育了我國鐵路工人在中國共産黨領導下反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抗爭精神,著名京劇《紅燈記》的曆史背景原型即取材于此。當然,在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戰爭中,它也發揮了後勤保障生命線的關鍵性作用。現在的龍潭山車站站房系1972年新建,取代民國時期的老站房管理數十條鐵道,繼續扼守吉林站東部鐵路咽喉要道。因此,就上述而言,龍潭山遺址公園改回龍潭山公園的稱謂,內涵不減、外延更大,不足遺憾與惋惜。然而,就龍潭山高句麗古城的曆史也不能怕爭議而不敢說話。
毋庸置疑高句麗古城遺址是龍潭山曆史文化最悠久、最厚重的實物證據,但是高句麗民族與朝鮮半島源自“三韓”(辰韓、弁韓、馬韓)的高麗民族不是一回事,二者沒有直接的血緣關系和族源聯系,更沒有領地主權的繼承關系。高句麗始祖是古東北漢化的肅慎南支人解慕漱創建的北夫余國第六代王子高朱蒙,于公元前約37年在今遼甯省桓仁縣五女山城創建高句麗國,史稱東明聖太王。隨著建國鞏固、領土擴張,到公元3世紀(漢原始三年),高句麗第二代國主琉璃明王執政,即廢棄原都城,在今吉林省集安市建新都城稱爲“國內城”。待高句麗王國傳至第十九代君主,即“好太王”高談德、又稱“廣開土大王”(大,讀dai)執政時最爲強盛,公元410年“好太王”高談德以“中叛不貢”爲由,親自帥軍攻占東團山東夫余城,將其領土範圍擴張至今吉林省中東部。爲防範北部滿族先民勿吉國粟末靺鞨人的南侵,在今龍潭山上修築帶有蓄水池和地窖的軍事城堡,同時在東團山上和九站三道嶺子修建山城作爲龍潭山城的衛城,使三者構成犄角之勢的北疆邊防前哨。公元668年高句麗王國被唐高宗派“薛禮征東”所滅,在平壤設安東都護府,將其故地設置9府、42州、100縣,命薛仁貴(薛禮)領兵2萬鎮守其地。同時,將高句麗貴族及大部分富戶與10萬百姓遷入中原各地,少部分留在遼東。致鴨綠江兩岸的高句麗人分別融入所在地族群。高句麗滅亡250年後,公元918年朝鮮王氏高麗才統一半島的中南部建國。因此,高句麗自始至終都是中國中原王朝掌控、但時服時叛的東北地方民族政權之一。雖然,公元314年高句麗南侵取得半島北部統治權;公元427年爲加強對半島南部百濟、新羅的控制,又從集安遷都平壤,但高句麗所到之處都沒有超出公元前108年漢武帝所設樂朗、玄菟、真番、臨屯,即“漢四郡”的地盤。至于“朝鮮”作爲國名是公元1392年,高麗王國權臣李成桂廢黜高麗王國末代國主“恭讓王”,而自立爲王,定都漢城,並取得宗主國中原王朝明太祖朱元璋的批複和確認才有的。因此,半島國家想以高句麗的曆史文化爲據伸索東北領土主權的想法根據是牽強的、曆史是斷代的。對此,中國東北人尤其遼甯、吉林人必須知道高句麗不等同于高麗,更不等同于朝鮮。朝鮮半島雖然遺有高句麗民族後裔,但數量不多且自唐滅高句麗後從未再取得民族獨立和主體地位。即使半島國家認爲高句麗人是他們先世的祖先,那也僅是很少數的一部分人。繼此,半島國家分享一些高句麗的曆史文化是可以的,想獨占本源就說不過去了。
1987年我國將秦始皇陵兵馬俑伸列爲世界文化遺産後,韓國學者居然大力論證兵馬俑是他們“馬韓”分支的祖先造的,事實上建造兵馬俑的時候,馬韓還只是個原始小部落。2004年我國將集安高句麗王城、王陵和貴族墓葬伸列爲世界文化遺産,韓國專家立即提出異議,遭到世遺委的否定。隨即韓國成立專門大型研究機構“高句麗研究財團”,2006年又整合爲“東北亞曆史財團”,投入大量人財物力改變了韓國古代史的研究格局。在半島國家的學者眼裏高句麗、百濟、新羅是古代朝鮮的“三國時代”,與我國學界將高句麗作爲東北地方民族政權的曆史定位産生重大分歧和爭論,導致“高句麗曆史問題”成爲中韓兩國曆史文化交流的敏感話題。曆史上中韓史料確有將高句麗與高麗混淆的稱謂,半島高麗也堅持在文化上傳承于高句麗,可深入研究半島文化不過是中原文化延伸出去的又一個分支。
龍潭山公園以其“龍潭勝迹久爭傳,半有真憑半涉仙”的特色區別于國內各大名園,與本市江南公園和江北公園也有山地與平地的區別,而同爲山地公園的龍潭山與北山公園和玄天嶺公園也有地理位置、人文建築與時代背景等諸多差異。如今,相比之下江南、江北和北山、玄天嶺公園都已成爲街心花園,龍潭山尚未完全被居民區包圍,適合遠距離大運動量的健身和休閑。對外地遊客而言,作爲吉林市城區旅遊觀光景點的龍潭山、北山、玄天嶺皆爲首選,海內外遊客到訪吉林市都應登臨體驗,而其中龍潭山的曆史底蘊尤其深邃厚重,自然環境也更加清幽、靜怡。
目前,龍潭山公園導遊圖標注的景點有14處。近年忙于圍欄、棧道等基礎設施建設,景點字迹模糊、蒿草叢生、景觀破損、景物汙穢,龍鳳寺古建築群周邊雜物堆積,南天門牌樓與鐵柵欄相互交織等影響觀瞻和拍照,期望日後加強治理和管護。遊人也要自覺愛護公共場所資源,給小動物和鳥投放食物應避開人流密集和必經部位,尤其是不要用彈弓射殺鳥類和小動物,維護龍潭山自然生態平衡,讓龍潭山的曆史文化久遠流傳。
下面,請跟隨我的遊覽路線,聽我講述龍潭山的故事。許多細節、數據與衆不同,但我是經過核對、以原始資料爲准,排除人雲亦雲、避免以訛傳訛的。冬季的龍潭山素淡,缺少春天的生機、夏天的蔥郁和秋天的斑斓,但更加通透、本真。因篇幅較長,建議收藏後分次閱讀,你將不枉網上龍潭山一遊。春節將至,見解相左者亦別影響了過年的心情。
2012年建成的龍潭山遺址公園山門,長83米、高13·3米,漢代古樸、典雅風格,青灰色調,格局和色彩突出曆史文化主題
曼陀羅文化微信平台負責人張海川作品中,2011年以前的龍潭山公園山門圖片,右側設有進園售票處,不免票但票價很低
龍潭山公園導遊圖,圖上標注景點14處
2012年建成的龍潭山公園曆史文化主題廣場是龍潭山公園導遊圖標注的第1號景點,它在山門廣場內依山勢而建,南高北低,總占地12278平方米,由五個階梯式台地型廣場鏈接組成。這是處于第二層級的曆史浮雕廣場,由四組八幅浮雕反映新石器、夫余、高句麗、渤海、遼、金、明、清時期的龍潭山乃至吉林、東北的曆史場景的代表性畫面,廣場平坦開闊有利于人們聚集和活動
“回頭雙鳥首銅劍”的出土證明,吉林市這個地方早在2200多年前就進入奴隸制社會,並與中原漢朝往來密切而使吉林社會發展、富足
位于曆史文化主題廣場第四層級的休閑廣場,其古迹物都是龍潭山公園原有的鎮園之寶,也是曆史文化主題廣場的核心和重點部位
傳說,當年乾隆皇帝登龍潭山,曾經在這棵榆樹下歇息。見此榆樹綠冠蔽日,納涼甚是清爽,高興地說:“榆冠蔥茏,勝吾黃羅華蓋,真乃華蓋大將軍也”。後人便將此樹稱爲“華蓋榆”。果真如此,此樹至少樹齡400多年。如今,嚴寒之下樹上凍青泛綠,彰顯生機依然
書簡廣場位于曆史文化廣場的最高層級第五層級,由八個碑柱圍簇6米高的漢代書簡碑刻構成
書簡石碑刻寫當年清高宗乾隆皇帝登祭龍潭山後題寫的禦制詩《尼什哈山》,滿語應是尼什哈阿林,意思是“小魚兒山”。在這首詩裏乾隆皇帝稱龍潭(水牢)爲“天池”,稱贊它“旱不知竭澇不盈,亦不飛流落澗底。” 龍潭自此成爲“神潭”、“聖潭”,佳話傳說甚多
展翅騰飛的海東青主體雕塑位于海東青廣場中心位置,雕塑選材考究、創作大氣、構圖優美、作品生動、效果逼真、堪稱完美
海東青又名矛隼,是隼屬猛禽中體型最大的一種。海東青,肅慎語即“雄庫魯”,意爲飛得最高和最快的鳥,是鷹中極品,號稱“萬鷹之神”,分布在北極及北美洲、亞洲地區,中國原産地黑龍江、吉林等地,源自堪察加半島。海東青身形小而強健,是狩獵的重要幫手,能襲天鵝、博雞兔。海東青分爲秋黃、波黃、玉爪等多種,其中純白色的玉爪最爲珍貴。傳說十萬只神鷹才出一只“海東青”,是曆代滿族人的最高圖騰。它的性格精神代表和象征自肅慎起各時代滿族人勇敢、智慧、堅韌、正直、強大、包容、開拓、進取、永遠向上、永不放棄的精神和品格
離開送子岩景點沿乾隆禦道上行,有木棧道與禦道同向通往山腰廣場的柏油路旁,左側是新修的木棧道,右側石階路依然是乾隆禦道
鏈接上山柏油路與前往“水牢”龍潭的乾隆禦道的過嶺石階小道
上山主幹道柏油路上龍鳳寺右前方石抱四柱三門牌樓,系吉林先人爲興雲布雨的龍王爺樹立的功德牌坊,也是龍潭山早年建成的三座同類型牌樓之首。牌樓門楣上匾額的“雨暘時若”題字原是什麽時間、由什麽人首題、原匾去向何處均不得而知。現在匾額的“雨暘時若”則是由吉林市滿族名人金意庵、原名愛新覺羅·啓族所題寫,金老先生系乾隆皇帝長子定安親王愛新覺羅·永璜之後裔,中國著名書法家、畫家、篆刻家,也是詩人、學者和鑒賞考據家
柏油路上龍鳳寺牌樓與龍鳳寺之間的龍潭山古山城缺口景觀,過此即進入龍潭山公園的龍潭勝迹景區
龍潭山山城隨地勢呈不規則多邊形修建,周長2396米,高在2至10米之間,寬窄不一,由黃土和碎石沿山梁堆砌壘築,西、南、北凹伏處各有一門道,四方凸起處各有一平台,應似瞭望台,南平台最高,俗稱“南天門”,是龍潭山的制高點。龍潭山山城考證是高句麗侵占夫余國前期都城後修築,並被後朝各世代利用,至努爾哈赤統一海西女真烏拉部時毀于戰爭
距龍鳳寺山門牌樓約120米的上山柏油路左側台基上的這座坐東向西的彌勒尊佛廟,就是龍鳳寺原來的龍王廟,曾經主祀龍王
彌勒尊佛寺廟前柏油路西側的神駒護王子雕塑群是龍潭山公園導遊圖上標注的第7個景點
夫余國始祖東明傳說是起源于嫩江下遊的貊族人索離國國王身邊婢女所生,被棄之馬廄欲置其被踩死,但群馬圍之噓氣爲其暖身,國王見狀以爲天意,准其母養大。但東明長大後神力、善騎射,國王懼怕其才能,命人追殺之,致其逃到此山建國。史爲東明王子不甘排擠,率衆南遷至今松花江邊的“鹿山”即龍潭山麓落腳,與土著穢族人結成新的民族共同體夫余族,勢力漸強後在東團山下“古穢城”(今東團山南城子遺址)建立夫余國,並與中原漢朝建立臣屬關系,隸屬西漢玄菟郡管轄,獲漢朝頒授“穢王之印”
龍鳳寺古廟群1992年先後被列爲市、省級文物重點保護單位
石拱橋旁邊的山間水塘,夏日碧波蕩漾、花草叢生、魚遊蛙鳴、蝶舞蜓飛
祭天神路是龍潭山公園導遊圖標注的第10號景點,系據《三國志,魏書》載:夫余人“以殷正月祭天,國中大會,連日飲食歌舞,名曰迎鼓”所建,史料描寫夫余國王率衆登高鳴鼓祭天,祈求上天再賜個好年成的盛景,反映出夫余國的昌盛富足。這是山腰廣場通往南天門的祭天神路起點,此路段空氣清新、鳥語花香、綠樹成蔭、春花夏草、秋霜冬雪,途徑“旱牢”,原是登頂南天門最高點的關鍵路段,現已有中、西、東多條木棧道和石階步道通往主峰
祭天神路冬季雪景迷人
距祭天神路起點約一百米位于神路左旁的旱牢,是龍潭山公園導遊圖上標注的第11號景點,是最早的老景點之一。“旱牢”由青石砌築而成,正圓桶形,基于岩盤,壁直底坡、西高東低,直徑10·6米、深2-3米,其特點是即使連天下雨,山水倒灌,也從不積水
“旱牢”與“水牢”相對應而名,它們作爲古山城的附屬物,同爲國家級重點保護文物,雖稱“牢”但與牢獄無關,而應是高句麗時期儲備軍需物資的地窖或地倉
早前的“古木成龍”景觀網絡圖片,加裝保護設施已經是龍潭山公園保護天然森林景觀的緊迫任務,既要方便觀瞻又不讓景觀損毀消失
南天門牌樓近照,鐵柵欄穿門樓而過有礙觀瞻,應拆除此段鐵柵欄或移入林中通過
南天門牌樓兩面匾額均由著名畫家楊明春書寫,照片中綠色鐵柵欄與牌樓纏繞交織,觀感很不舒服,影響景觀主體形象
南天門牌樓西北側的仿古六角亭,離“旱牢”景點不足50米,是晨練休憩、聊天話舊的好地方,置此南北通透、山風徐來、心曠神怡
龍潭山西北部古城牆頂林木參天、盤根錯節。龍潭山山城作爲軍事城堡的確是夫余王國“西遷近燕”,將都城從今吉林遷往今農安後,高句麗王國第19代國主廣開土王,即好太王親征東夫余(即“西遷近燕”前以東團山南城子爲王城的夫余國前期地盤)擴張領土,將疆域擴大到今吉林省中東部,並修築龍潭山軍事城堡,包括水牢、旱牢設施的曆史實物例證。但高句麗始祖朱蒙,原本是夫余國王的庶子(庶子即非妻子所生的兒子,而是妾或情婦所生的兒子),其母是待婢柳花。朱蒙因精于騎射、富有韬略而引起嫡長子(嫡長子即嫡妻所生的第一個兒子,嫡妻指正妻、元配、原配、正房、正室、就是大老婆)的嫉妒,意欲加害,朱蒙遂率衆逃到今遼甯省桓仁縣渾江上遊卒本川定都(即今桓仁縣五女山城),史稱“卒本夫余”。因當地早有高句麗部落,漢武帝時設高句麗縣,朱蒙遂將國名改稱高句麗。因此,史書稱高句麗“乃夫余之別種”。高句麗政權在東北亞存在705年,曆28代國王,直到公元668年被唐朝“薛禮征東”所滅
這是五道嶺通往主峰南天門的木棧道,其下即是古山城遺址所在山脊,修建棧道應是很好的保護措施
這是南天門牌樓廣場觀景台,置此山風夏涼冬冷,可覽山南風光,前面左側木棧道和右側的祭天神路石階步道都通往主峰南天門廣場
龍潭山主峰南天門廣場上2014年主體完工的木質二層三節六角亭似乎可作爲防火瞭望塔,是龍潭山標志性建築物,平時封閉不開放
放大拉近拍照昌邑、龍潭部分城區風光,遠處哈達灣熱電廠,右側吉林熱電廠
放大拉近逆光拍照城區風光,霧凇大橋被樓群遮擋,反過來這個樓群也使龍潭山風景受阻,有礙觀瞻
曼陀羅文化微信平台負責人張海川作品中,2011年以前的龍潭山南天門建築遺存,這應當是當年設在主峰的防空警戒哨建築物存留
龍潭山主峰南天門被文保部門列爲革命紀念遺址,我2019年12月6日拍照的革命紀念標志石碑,已經看不清碑文,需要重新字迹描漆
2019年建成的龍潭山主峰南天門觀景台寬敞、安全、視野開闊,由于位置朝陽拍照時往往遭遇逆光幹擾
同位置比較一下龍潭山主峰景觀的變化,改革開放40年吉林市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城市建設尤其是有目共睹,老年人感覺會更加深刻
龍潭山東南部的吉石化煉油廠一角,龍潭山車站停著的多列運油罐車大多是該廠的“油龍”
在南天門上觀看龍潭山車站南部景觀,遠處松花江東大灘江面、東團山、鐵路大橋,近處鐵路高架橋連接龍潭山高鐵隧道
在南天門上拍照龍潭山車站景觀,在這數十條鐵道線下面也都是古夫余國前期王城的遺址地,大量的文物古迹埋藏地下尚未發掘
2019年12月20日中午,老孟爲我和好友侯雲生在南天門廣場拍照合影
太平鳥在摘吃樹果
太平鳥起飛瞬間,可見太平鳥貪吃體壯
黑松鼠在美餐,老孟拍照的小動物神態生動、圖像清晰,龍潭山的小動物在遊人的寵慣下,也養成了不怕人和討要美食的習性
嚴寒中凍青嫩芽生機盎然,老孟的執著讓我第一次看到嚴寒的季節裏,凍青的近影、性格與活力,這讓我體悟生命在于個性和適應
太平鳥鑽進凍青叢中品嘗凍青果,老孟的拍照和抓拍技巧甚好,讓我看到太平鳥采摘並展示的凍青果,它可真是先挑大而飽滿的吃呀
龍潭山東部穿越林間的木棧道蜿蜒曲折,既實用、又是景觀,可是常來登山的人們還是習慣地走自以爲便的捷徑
從東部跨越山嶺的木棧道上拍照龍潭山古城牆遺址東南段山景
在東部棧道上拍照山腰封凍的池塘、石拱橋、山腰廣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