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銅爲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爲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爲鏡,可以明得失。”這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名句,他告訴我們:讀史可以明鑒,知古可以鑒今。
中國曆史源遠留長,文化博大精深,讀中國曆史,不僅可以在做人、做事、從政、經商上,給予我們很多啓發,而且在家教教育上,也可以給我們很多啓迪。
中國史書中的經典著作《資治通鑒》,更是其中的佼佼者。其中蘊含的大量育兒智慧,被古往今來衆多名人,奉爲育兒聖經。今天我們節選其中最值得家長收藏的12句話,展開分析,品讀古人給我們的育兒智慧。
1、沒齒而無怨言,聖人以爲難。——《資治通鑒•魏紀》
- 【翻譯成白話】
一輩子連句怨恨的話都不說,這恐怕連聖人孔子也難以做到。
- 【這告訴家長】
不要追求做一個完美的爸爸/媽媽,也不要求對方做一個完美的爸爸/媽媽。
因爲,只有父母快樂了,孩子才會快樂;只有父母相親相愛、相濡以沫,孩子才能有安全感和幸福感,這,才是給孩子最好的愛。
現在大家都知道,吼罵孩子是錯誤的育兒方式,但面對孩子的調皮搗蛋,父母總會有情緒失控的時候,難免會吼兩聲。事後很多家長就會自責,覺得自己不是一個好家長,傷害到了孩子。
其實大可不必,因爲這很正常,“沒齒而無怨言,聖人以爲難。”連聖人孔子都做不到的事,何必自責呢?重要的是,事後我們要懂得反省自己,並及時跟孩子道歉,然後溝通孩子行爲的不可取性,然後幫助孩子糾正錯誤。
同理,當夫妻的另一方偶爾出現不恰當的育兒行爲,另一方同樣不能橫加指責,而要多一份理解和關愛,這樣的教育,對孩子才是最好的。
2、面從後言,古人所誡。——《資治通鑒•魏紀》
- 【翻譯成白話】
古人最忌諱的是,表面服從而背後反對。
- 【這告訴家長】
要小心表面十分聽話的孩子!往往這些孩子,是最叛逆的。因爲他們內心被壓抑的太久了。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前段時間易祥千玺和周冬雨主演的《少年的你》中的魏萊,在家長面前永遠是一個乖乖女,聽話、懂事、成績好,內地裏是卻是混混中的大姐大。
魏萊家境很好,父母對其要求很高,因爲第一年沒考上清華,她爸一整年沒有跟她說過一句話。她爸和現實生活中很多父母一樣,只看重學習成績,希望以此激勵孩子好好學習,爲家爭光。可魏萊表面乖乖聽話,內心裏卻壓力很多,所以才會背著父母做出那麽多出格的事情。
最後的結局,魏萊沒有了未來。
這再一次告訴我們家長:家庭教育的終極目的,不是培養一個聽話的乖乖孩,而是培養一個擁有獨立人格、自力更生、自信、堅韌、勇敢的孩子,這樣的孩子長大後,才能有所作爲,不負你的期望。
3、德勝才,謂之君子;才勝德,謂之小人。——《資治通鑒•唐紀》
- 【翻譯成白話】
德行勝過才能,叫做君子;才能勝過德行,就叫做小人。
- 【這告訴家長】
培養孩子良好的品德,比好成績更重要。
太多的家長,過于重視孩子的成績,而忽略了孩子品德的塑造。好成績、高學曆,可以讓孩子贏在起跑線沒錯,但真正讓孩子的人生路,走得長遠而順暢的,是良好的德行。
4、怒者常情,笑者不可測也。——《資治通鑒•唐紀》
- 【翻譯成白話】
發怒是人之常情,但不發怒而常把笑容挂在臉上的人,這種人是最難讓人猜測的。
- 【這告訴家長】
經常對孩子發脾氣的父母,其實早被孩子吃透了,所以孩子才會越來越作,不斷惹你生氣;而溫柔並且堅定的父母,才能真正確立威信,從而讓孩子真正“怕”你,真正讓孩子聽你的話。
5、明者,銷禍于未萌。——《資治通鑒•漢紀》
- 【翻譯成白話】
聰明的人總能把禍患消滅在沒有産生的時候。
- 【這告訴家長】
聰明的父母,功夫下在日常,而不是在孩子出現問題之後。
很多家長,當孩子到了青春期叛逆的時候,來找我咨詢該怎麽辦?經過仔細問詢,發現很多家長在孩子小時候都忙于賺錢養家,要麽把孩子扔給爺爺奶奶帶,要不幹脆扔給托兒所和輔導班,然後到了青春期發現親子關系很差,這個時候再想修複很難了。
而那些把孩子從小放在身邊親自帶的家庭,辛苦是辛苦點,但很少出現特別叛逆的孩子。這才是智慧的父母,懂得“銷禍于未萌”。
6、夫表曲者景必邪,源清者流必潔。——《資治通鑒•漢紀》
- 【翻譯成白話】
標杆彎曲,其影子也一定是歪歪斜斜的,源頭清澈,水流也一定是清清潔潔的。
- 【這告訴家長】
以身作則,因爲父母的高度,決定了孩子的起點。
如果家長每天回家都是看電視、玩手機,就不要要求孩子成爲學霸了。
而一個自律的父母,回到家後,孩子在做作業,自己拿本書在旁邊看,這樣的孩子很少有不愛學習的。
7、立功者患信義不著,不患名位不高。——《資治通鑒•晉紀》
- 【翻譯成白話】
立功的人要擔心的是自己的信義不顯著,而不必憂慮自己的名譽和地位不高。
- 【這告訴家長】
父母的威信,不來源于你的吼罵和高高在上,而來源于以身作則,在日常生活中做到表率作用,爲孩子立德立身立言。
8、口說不如身逢,耳聞不如目睹。——《資治通鑒•唐紀》
- 【翻譯成白話】
聽人說的不如親身經曆,親耳聽到不如親眼見到。
- 【這告訴家長】
很多網友說:“聽過那麽多的育兒大道理,依然教不好自己的孩子。”
那是因爲你沒有去實踐,沒有花時間和心思,把看到的、學到的育兒知識,運用在日常生活中;真正學以致用的家長,沒幾個孩子是差的。
9、兼聽則明,偏信則暗。——《資治通鑒•唐紀》
- 【翻譯成白話】
多方面聽取意見,才能明辨是非;單聽信某方面的話,就會愚昧不明。
- 【這告訴家長】
當孩子向你告狀,一定不可全信,要通過多渠道了解事情的真相,方可“替孩子出頭”。
這樣的例子很多了。“熊孩子”背後,往往都有一個“熊家長”;懂事的孩子背後,都有懂得“兼聽”的家長。
10、夫登進以懋庸,黜退以懲過,二者叠用,理如循環。——《資治通鑒•唐紀》
- 【翻譯成白話】
讓他升任,是爲了獎勵他的功勞;罷免他,是爲了懲罰他的過錯。這兩方面常常可以交替使用。
- 【這告訴家長】
要懲罰分明。孩子犯錯,該懲罰就要懲罰,不然就是溺愛;孩子做對事了,該表揚就要表揚,不然就會鑄就孩子錯誤的價值觀。
11、得財失行,吾所不取。——《資治通鑒•陳紀》
- 【翻譯成白話】
獲得財物卻喪失了德行(得不義之財), 這樣的事我是不去做的。
- 【這告訴家長】
要教誨孩子:錢財乃身外之物,德行是立身之本。再一次強調了德行的重要性。
12、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資治通鑒•周紀》
- 【翻譯成白話】
才能是德行的資本,德行是才能的統帥。
- 【這告訴家長】
養育孩子,德行重于成績。又一次提到了德行的重要性:有才無德,短期內或許會有一些小成就,但肯定走不長遠;只有有德有才,才能永遠立于不敗之地。
《資治通鑒》中因爲“有才無德”導致亡國滅族的例子,很多很多。比如,《資治通鑒》在開篇就提到的“三家分晉”:
大家都知道春秋過渡到戰國,最重要的曆史事件是“三家分晉”:趙、韓、魏三個晉國大夫,被周威烈王分封爲諸侯國君,把晉國一分爲三。
而此前,晉國最有權勢的其實有4家,除了趙韓魏, 還有一個智氏,智氏之前是比趙韓魏三家都要強大的家族,那智氏如何退出曆史舞台的?
就因爲當時智宣子,打算選他最喜歡的兒子瑤爲繼承人。而族人智果反對,理由是智瑤聰慧但不仁厚。智宣子卻置之不理,堅持要立智瑤爲國君。結果呢?沒過幾年,因爲智瑤的不仁厚,他就被殺了,智家族人全部被誅滅,從此退出了曆史舞台。
這樣的例子,《資治通鑒》中還有很多,所以司馬光才會一直強調“德重于才”。
現在社會,也有很多這樣的例子。有才無德,看看特朗普就知道了,不僅危害到了自己一個家族,甚至危害到了整個美國人,乃至讓全世界都一團糟。而那些成功的企業家,像馬雲、任正非,哪一個不是德才兼備?!
所以說一部《資治通鑒》,不僅寫盡了帝王將相、人生百態,而且更寫透了“何爲正確的家庭教育”。
《資治通鑒》裏的東西,真是越琢磨越深有啓發,每看一遍,都會有新的收獲。人如果愛上了曆史,看懂了曆史,就基本沒有興趣看別的書了,因爲別的書裏的東西,《資治通鑒》裏都有,別的書沒有的,《資治通鑒》也有。
所以才有人說,論育兒智慧,100本外國的育兒暢銷書,也比不過半本中國的《資治通鑒》。
經常有家長問我讀什麽書,對家庭教育啓發最多、思考最多、最有收獲,我的第一反應總是《資治通鑒》。因爲育兒暢銷書,是把育兒智慧直接告訴你,你只是知道了有這麽個道理,但卻很難理解透。而讀《資治通鑒》,你卻能從曆史上那些王侯將相的育兒事迹裏,悟出屬于你自己的育兒智慧。
而且《資治通鑒》是公認中國最好的兩本史書之一(另外一本當然是《史記》),無論你在人生的什麽階段,都應該好好讀讀:你不知道幹什麽了,迷茫了,整天渾渾噩噩的,那就去讀《資治通鑒》;事業遇到瓶頸了,就讀一讀《資治通鑒》;想知道怎麽教好孩子,更應該讀讀《資治通鑒》。
當然,《資治通鑒》是文言文,如果大家沒有很好的古文功底,那可以選擇白話文,但白話文就存在一個翻譯的問題,如果版本不好,翻譯出來的東西就不准確。
我一般給大家建議入手《白話資治通鑒》十套裝,這本書是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由台灣大學國文教授、博士生導師黃錦鋐領銜主持,集中台灣多家院校27位教授、學者,曆時3年,合譯而成。
這套書尊重原文,逐字逐譯,不多增一個字,以求貼近、還原《資治通鑒》本義。不以“現代眼光”作解,更不平添枝葉。而且是全本。
裏面還有重要人物畫像,有簡明皇帝譜系表、官制簡表等等,所以也適合和孩子一起讀,可以充實孩子的曆史知識,增加談資,讓孩子愛上國學,愛上看書。
做爲想學習古人育兒智慧、喜歡國學的家長,入手這一套非常劃算,因爲這一套在頭條做活動,一套共十大本,原價498,現團購價208。
大家可以點下面的鏈接購買,智慧的家長,家裏備上這樣一套書,有空的時候翻一翻,會啓發很多育兒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