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聽過一個笑話:有一位新加坡籍的印度裔學生到美國去留學,還是一個特別好的大學“加州大學洛杉矶分校”結果在學籍上被登記成了“Singapore China”,該學生十分憤怒。
不光是美國人沒搞明白,全世界很多人可能都沒搞明白:走在新加坡街頭,75%的華人面孔,這不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在東南亞開的一個分店嘛?
當你真正走進這個國家,親身感受它的風土人情,親眼看到它的細枝末節,再去了解這個國家的前世今生,才會明白:新加坡,不是華人在海外開的“中國分店”,而是中華民族在海外的一部奮鬥史。
一個國家的誕生,絕對不是靠自由民主的口號,而是幾代人的浴血奮戰。
“下南洋”的閩南人
新加坡曆史可追溯至3世紀,當時島上居住的多是馬來土著,中國最早文獻記載的是3世紀東吳將領康泰所著的《吳時外國傳》,“蒲羅中”是新加坡島最古老的名稱,蒲羅中是馬來語“Pulau Ujong“之對音,意爲“馬來半島末端的島嶼”。
在18~19世紀,新加坡是馬來柔佛王國的一部分,後來英國人史丹福·萊佛士抵達新加坡,與柔佛蘇丹訂約,成立了海運的貿易站點,到1824年淪爲英國殖民地,成爲英國在遠東的轉口貿易商埠和在東南亞的主要軍事基地。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遠洋航海技術的發展,新加坡的馬六甲海峽,成爲連接印度洋和太平洋的重要通道,逐漸成爲東西方貿易的中轉中心,其軍事、政治、經濟戰略地位進一步得到提升。
馬六甲海峽,這便是新加坡以前安身立命的根本,也是現在新加坡可以在國際社會立足的重要砝碼,東西方之間的所有航運,是一定要經過這裏的。新加坡絕對是“良港”,航道水深,港面遼闊,非常適合遠洋巨輪的進出和停泊,在聯合國列舉的8個重要國際海峽中,新加坡毗鄰的就有兩條:新加坡海峽和馬六甲海峽,馬六甲海峽北寬南窄,北面通往印度洋,南面通往南中國海和太平洋,是從歐洲、中東、南亞到東亞或澳洲的海上航線必經之處,也,新加坡恰好處在馬六甲海峽的南面出入口,扼守著海峽的咽喉,控制著兩大洋交通的要沖。
隨著世界局勢的變化,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中國陷入了一段黑暗時期,國內戰亂不斷,民不聊生。那時候,人民跑出去討生活,成了當時的“熱搜”,去哪兒呢?家境富裕的青年們,肯定是要去西方的,到歐洲列國去學習進步思想,像咱們偉大的革命領袖周恩來、鄧小平等人去了法國,在那裏接受了革命思想的洗禮,徐志摩、林徽因、梁思成也是去了歐洲,高曉松老師的外婆陸士嘉去了德國,成爲了世界流體力學權威普朗特教授唯一的亞裔女博士;還有一些年輕人,是去東洋,便是日本,因爲日本當時留學的費用會便宜一些,中等收入的家庭便可去得起,像魯迅、秋瑾,還有偉大的革命導師孫中山等,中國的革命多是在日本東瀛孕育出來的;剩下的,便是去不起西洋也去不起東洋的貧苦人了,以廣東、福建、廣西、海南這些地方的閩南人爲主,他們的選便是下西洋,所謂西洋便是東南亞各國,馬來西亞、菲律賓、泰國、印度尼西亞、新加坡等,到了這些炎熱的地方,全是歐美列強的殖民地,他們的生活是非常苦的:種橡膠、碼頭搬運工、車夫、舞女等等。
新加坡,便是這些閩南華人的落腳點,是他們奮鬥幾代人的地方。
血淚建國史
當祖國爆發抗日戰爭的時候,東南亞的華人多是一代移民,還有很濃厚的家國情懷。
祖國慘遭塗炭,以陳嘉庚爲首的新加坡華人,成立“南洋華僑籌赈祖國難民總會”(以下簡稱“南僑總會”), 帶頭捐款購債獻物,精心籌劃組織,使南僑總會在短短3年多的時間內便爲祖國籌得約合4億余元國幣的款項;盧溝橋事變到太平洋戰爭爆發的4年半期間,共計捐款約15億元國幣,有錢捐錢,有物捐物,都沒有的就送自己的兒女回國參加抗戰,極大地支援了中國國內的抗日力量。
然而,好景不長,1941年12月,日本攻克了新加坡,統治新加坡的英軍集體投降,日本占領時期的新加坡,是曆史上最爲黑暗的三年,因爲華人對抗日戰爭的支持,日本開始了瘋狂的報複,屠殺了大量華人,據不完全統計,三年時間,日本共殺害了2萬5千多名華裔。
1945年,日本投降了,英國人又回來了,但是,此時的新加坡人再也不相信這個投降的殖民政府,人民要求在政府中擁有發言權,經曆了修憲,選舉等各種改革後,1959年,新加坡終于實現自治,成爲自治邦。1963年9月16日與馬來亞、沙巴、沙撈越共同組成馬來西亞聯邦。
但是,矛盾也就來了。
當時的馬來西亞聯邦,是一個由若幹個穆斯林自治邦組成的聯邦,大家都是穆斯林,不是穆斯林的僅有新加坡、馬六甲等幾個地方不是,屬于華人社會聯邦。華人和馬來人之間從經濟、政治等多方面産生了強烈的矛盾,而閩南人骨子裏的中華民族文化,和環繞的穆斯林社會在意識形態上産生了巨大分歧,而此時新加坡的總理李光耀,屬于“海峽華人”,英國留學歸來,意識形態早已西方化。
雙方的矛盾是什麽呢?馬來西亞的主體民族是馬來人,擺脫殖民統治後,馬來人希望國家是“馬來人的馬來西亞”,但是新加坡有75%是華人,還有馬來人、印度人等多個民族,由于宗教信仰、風俗習慣的差異以及巨大的貧富差距,馬來人和華人之間的矛盾越來越凸顯出來。馬來西亞的政客們時刻擔心著華人會取代馬來人成爲國家的主導者,當時新加坡的州長李光耀還有著不同的政治主張,他希望建立的“馬來西亞人的馬來西亞”。
矛盾久久不能調和,于是乎,馬來西亞國會通過了一個緊急憲法修正案。經過投票,最終以126票贊成,0票反對,將新加坡這個面積狹小,經濟最發達,華人比例最高的地區踢出了聯邦。
1965年8月9日,李光耀含淚宣布:我們獨立了,新加坡共和國,成爲一個有主權、民主和獨立的國家。
這個平均面積僅有720平方公裏、各方面全面落後的國家,這個資源極度匮乏,甚至連淡水都要從馬來西亞進口的國家,這個一窮二白沒有任何依靠的國家,這個姥姥不疼、舅舅不愛的國家,該如何自救?該如何自己發展呢?
這時候,李光耀——這個“人中龍鳳、馬中赤兔”,走上了曆史的舞台。